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古代经典 > 诗歌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013-04-22 13:57:1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七。”九月九日:古代为重阳节。山东:泛指函谷关以东一带地方。(2)异客:旅居他乡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指。(3)佳节:指重阳佳节。倍:更加、格外。亲: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亲人。(4)登高:古代重阳节有登高之习。处:时。(5)茱萸(zhu yu 朱于):植物名,有香气,古人于重阳节佩茱萸以去邪辟恶。少一人:指缺少诗人自己。


    [简要评析] 本诗是佳节思亲的名篇,为历代人们所传诵。此诗描写在重阳之时,诗人一人独自在外思念亲人,乡情和着登高的民俗,自然生情,感人肺腑。重阳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又名“登高节”、“茱萸节”、“饮酒节”,顾名思义,从中可知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据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你全家都要缝布袋装茱萸系在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即可消除。桓景如言照办,于某所九月九日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当晚返家,见所有牛羊鸡犬全都暴死。从此,人们在九月九日均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野宴,以求免除灾祸。历代相沿,遂成节日习俗。这就是本诗中“插茱萸”一语的由来,它属于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之一,在诗中应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即不仅只指插茱萸一事,还应包括登高、饮菊花酒、野宴等活动在内。本诗的感情深挚,主要体现在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句中的“每”、“倍”两字选用讲究,缘此遂使诗人的思乡深度加重了许多。平时就断不了思亲,佳节时就更思亲(此切“每”)。如此,便使原来的抒情深度增加了二倍,作品的感染力就大为增强,并最终成为古代诗作中思乡主题范畴内最有名的诗句之一,而且还成千古流传的成语。本诗再一个特点便是运用了悬想反说的修辞手法,表现在三四两句中。这两句本是诗人的想象之辞,同出于他因极度思念亲人而产生的幻觉。诗人采撷诗中,而愈加显得情深。这种艺术手法源自《诗经》,如《魏风·陟岵》便是。其诗写一个远役在外的征人,在登高瞻望故乡时,想象父母兄长如何盼他保重身体并及早返回。沈德潜《说诗语》第二十二卷上言:“《陟岵》,孝子思亲也。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已,而不言已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若将沈氏此言针对本诗也很合宜。佳节时分,自己思念亲人,亲人也思念自己,双方两两相忆,情感更深,全诗质朴自然,看似清浅,实则意重,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得以代代传唱。 

上一篇:芙蓉楼送辛渐
下一篇:桃花溪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