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校园文学与人文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2013-05-03 09:58:3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镇第一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心智开始全方面发展。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受着外部世界和内心情绪的变化。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家庭的要求,往往使他们学习成绩优秀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物质生活优裕却没有远大的精神追求,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却缺少辨别能力和钻研的韧劲。教育不应单纯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还应让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做人,在学生的心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在重视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文教育。而校园文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方面具有潜移默化、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说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教育”就是弘扬人性、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陈思和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人的主题的肯定,表现在突出自我、张扬自我、对价值的追求,对自我尊严的捍卫;二是对心灵的关怀和精神的追求,表现在人道主义精神、博爱的情怀,与他人、社会和谐自然的关系;三是对人类精神遗产的传承。“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而校园文学活动就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三、理论依据
  对于人文教育的探讨古来有之。早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强调闲暇教育,珍视文雅教育的价值。在中世纪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西方高等教育主要表现为人文教育。蒙田开展了“没有惩罚,没有眼泪”的实验教育。拉伯雷认为:教学方法要使整个教学变得轻松愉快——与其说是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如说是一个国王在消遣。他们以探索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思索与探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获得心性的纯洁与智慧的高扬。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直遵循着人文教育的宗旨,在他们看来“具有教养比具有高等学问更重要”。但是较为完整的人文教育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此期间,确定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奠定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当时的人文教育确定了教育内容:用人类生活自由和思想自由时代所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来铸造人文精神,实现以发展人格为核心的、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具有人文精神倾向的思想家们更是以批判现代教育的职业化、伪人性为己任。赫钦斯指出:教育目的就是要引导出我们人类中共同的要素;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作为人而求人的进步,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完善人,其目的是人,不只是人才。教育应该促进人生的价值,即帮助每个人聪明地、愉快地、像样地活着。20世纪末以来,人文教育、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正在成为世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的主流,也成为我们教育界改革的一面大旗。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明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完人”——一个身心完全和谐的人。为在高科技时代培养这种完人,《学会生存》从三个方面着重进行了论述:1.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科学不应是纯粹的学术性的练习,相反科学的训练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2.培养创造性。3.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研讨会上,又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这一口号。会议认为:教育要使学生“成为21世纪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公正和能更好生活的世界的积极参与者”。为此教育必须教会人们变得更加关心自己包括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和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这是人类教育走向21世纪的大思路。
  四、研究目标
  以校园文学为平台,通过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研究内容
  探讨校园文学活动对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影响,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在经典作品阅读中提升人文素质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品味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思考与感悟,吸收其中丰厚的人文教育因素,不断积累、感悟、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人文思想、人文精神。
  (二)在校园文学创作中提升人文素质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和思考,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养审美能力,激发人文精神。
  (三)在校园文学活动中提升人文思想
  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举办讲座、演讲比赛、报告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放飞心灵,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使命感,全面提升人文素质。
  六、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文学、校园文学、人文素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认识校园文学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法:通过座谈、演讲、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和人文精神状况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以获得可靠有效的数据。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为课题研究积累翔实的资料。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2007年1月~8月)研究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织机构;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进行问卷调查,确立研究思路。
  1.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定位为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课题方案,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方法指导的理论和经验;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使教师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由学校一把手负责监管,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结合临沂市教科所的要求,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学习交流,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3.广泛深入调查,摸清现状,有的放矢。通过谈话、问卷等方式,基本摸清实验对象课内外文学形式的阅读现状,对其现有的人文素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确立研究的思路、重点,准备充分的事实依据。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9年12月)研究实施阶段运用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完善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按计划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1.建立并完善组织机构。以本校“雏鹰文学社”和校园文学广播站为先导,每班都有小记者,年级设立文学社分社。各年级设课题联络员,其基本职责是:协调并指导该年级课题研究工作;担任该年级文学分社社长,协助总课题组组建记者团。
  2.创办文学刊物。各班成立文学兴趣小组,自办班级手抄报,每学期出2至5期。课题组创办校刊、校报。
  3.鼓励征订相关刊物。许多班级人均订阅一份以上。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包括:参观访问游览,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如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暑期文学夏令营,参观山东省政府115师旧址,参与中国首届红色运动会;自主开展“唱响和谐”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爱我家乡”校园文学创作大赛等多种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选“校园文学新星”,根据学生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数量、档次评选,评选上的学生,或作校刊封面人物,或分期分批在校刊封二、封三登照片及简介;课前三分钟经典诗歌诵读,一些班级还创造出不少有创意的诵读方式,如个性鲜明的“角色扮读”,边诵读边书写的“书写伴读”,别出心裁的“自创情景读”等;文学名著专题研读,指导文学社成员利用每周研究性学习或课余时间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研的课题各具特色,如《水浒传》的“绰号”艺术研究,《唐诗三百首》中的“咏月”诗研究,品评新旧版《红楼梦》等,学生做研究笔记,写研究论文,或根据文学名著写故事新编,老师则指导学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质量优秀的推荐到各级刊物发表;成功举办第一、二届艺术节,我们完全放手由学生自己组织,老师仅作艺术指导和硬件支持,学生会通过调查、招标的形式向各班搜集方案,各“中标”班级获得承办权后,全权负责各项工作,拿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5.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阶段总结会。各年级每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结合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及阶段总结会。
  6.对外交流与学习。每年安排数名教师到市内外参加有关学术活动。不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收看与课题有关的视屏讲座,展开讨论,写出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2月)评估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评估工作,并最后总结实验得失,应用实验成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
  广大教师对于加强学校人文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较以往更有提高。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真切地认识到,把学校教育限制在文化知识传授、应试技能训练上是非常有害的,过分夸大知识技能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对人的精神生命的关注,将给社会造成无穷后患。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同步协调发展,人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理想光辉的指引,这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教师对工作更加负责,教育学生更有耐心。不少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要,更加意识到教会学生做人,做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不少学生身上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追求的目标有了正确鲜明的定位,已经开始把个人的理想同民族的复兴、祖国的昌盛联系到一起,出路追求已经不再是学生的唯一追求。关注的视野发生了变化,国际风云,社会动态也进入了观察与思考的范围。这些变化反映在学习上,学生学习的动力更加充沛,学习的情绪更加高昂,学习的行为更加自觉。校刊《雏鹰文学》越办越好,获中语会校报校刊评比一等奖、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优秀文学社团和社刊评比一等奖。
  3.发现并培养了一批高品位的语文教师,他们逐渐成为擅长文学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人文素质的教改先锋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认识,结合自身通过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具体实践,对于如何在校园中开展人文教育,已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创造。课题研究开展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实践、运用,近年我校语文教师有十余篇相关论文发表或获各级各类奖励。编辑出版校本教材《一路书香》,全面展现了课题研究的丰硕成果。
  我们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如人文素养变化发展的评价检测如何解决,能否建构一种基本的框架推行学校的人文教育,如何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多种教育资源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校园文学与高中生人格培养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下一篇:“校园文学创作与高考作文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