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刊出版 > 校园文丛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施向军《诗的故事》介绍 2013-04-25 10:01:2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坚实着诗歌土地(序言)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粹,中国人从来都是热爱诗歌、敬重诗人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曾经和老百姓如此亲近的诗歌却让人感到了陌生,滋养诗歌的这块土地也越来越不认识诗歌了,诗歌且战且退,已经退守到社会的边缘,渐渐失去了大众的认知和守护的热情。当下的许多诗歌远离人间烟火,远离了滋养诗歌的土地。
看了向军先生寄来的书稿,我的眼前不禁一亮,我想,这确实是作者的一番真切的感受与思考。在当下诗歌日益冷落萧条之际,向军先生还在坚守诗歌的阵地,很为他的执著所敬佩。从这些诗歌的字里行间,我分明看到了一个青年诗人对文学的热爱,对诗歌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仿佛看到了已经远离我们的诗歌又回到坚实的土地上来了。
如今,诗歌的领地正日益受到商品化浪潮的冲击,为各种庸俗与媚俗的倾向所污染,刻意模仿,把玩形式,抒写所谓个人化话语,却遮蔽不住本就艰涩、干枯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年代的精神文化经受了一番沉寂与低迷之后,诗歌更刻意选择了疏离和冥思,而非呈现与敏悟。有相当一部分诗歌并无直面现实的切肤之痛,业已变得苍
白、淡漠,这无疑会遭人冷落,使诗歌进一步远离了读者的视界。但向军先生的这本诗集,无疑让人回到了生活的本真,文学的本真,诗歌的本真。
说到社会转型期使诗歌边缘化,或者这个“坛”那个“阵地”对诗歌淡漠不够重视,影响了诗歌的发展云云,都是主观化的。曹雪芹恰恰是在小说没有什么地位的清代,贫居西郊,历时20载,增删数十次,成就了空前绝后的经典奇书《红楼梦》。可见外部不好的因素,对个性化的文艺创作未必是一件坏事。我从来以为诗歌只是关乎心灵的,它决不承担别的世俗角色,即使是以诗取仕的唐代,诗歌被利用的也只是它的皮毛,不是实质。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之所以打动人的心灵,被后人牢牢记住,不断吟诵,皆因为它们是作者的心灵之作,只有心灵才能打动心灵。
诗歌是由自然性和人性组成的世界,诗人的梦想与自然力联合在一起,从而引发心灵中最和谐的运动。诗歌充满对自然生活和心灵生活的向往,诗歌不止于语言、技巧,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概念和修辞。诗歌关于艺术,关于美学,如果说诗人也有立场,那么,爱和自然就是他们的立场。诗丰盈了人类的心灵、记忆,从而让居住在大地的心脏勇往直前。
诗歌永远是对本民族语言无休止的深入,他永远显示着某种不可穷尽的可能的写作。在诗人眼里,必须有一方一脉相承的乡土永不可抛弃,它使诗人一生守护感恩、守护情怀、守护童年和灵魂的炊烟。
泰戈尔说:“人生的旅程是漫长的,所要遭遇的事物
是众多的,不可避免的。这时,就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以保持心灵的力量。”对于诗人来说,保持这种力量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当然,这热爱也包含着爱情的光芒。也许,你的嗓音并不动听,但你可以用最美的诗来歌唱心中的永恒。还有亲情,亲情像阳光般温暖的骨骼支撑着你我,于是我们的诗总会荡漾着一种深情,仿佛明澈的旋律从心中流出,像歌一样流进读者心里。所以我们对诗歌内在节奏和乐感的锤炼与追求,还必须不断付出艰辛的劳动。把诗歌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视作一条相通的河流。诗歌形式的探索不论走得多远,其目的还是为了走进读者的心灵,与之共鸣。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与当下公众(网友)的沟通,建立起来自生命体验的艺术个性来。
在商潮汹涌的今天,许多诗人已写不出诗来了。很少有人仰望清风追逐明月,倒常见鸟宿金钱树。诗本来就属于寂寞和清贫,属于金色的麦穗和乡野的风,选择了诗歌就是选择了远离灯红酒绿的生活。我觉得向军先生就属于这一层次。
诗歌是最好的日记,是真实情感的流入,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简单的、重复的生活。
诗歌作为文学殿堂上的一颗明珠,注定是孤独的,心无杂念,才能聆听缪斯的呼唤写出好诗。
小诗人与大诗人,区别点很多,但有无悟性,绝对要紧。一部封建家族画卷,笑笑生写出了《金瓶梅》,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都是时代画卷大手笔,两者的差别,格调有高下,文笔有雅俗,想来,那最要紧的还不是写出了
什么,而是悟出了什么。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在宝塔尖的位置。凡是在精神领域宝塔尖上的东西,都离不开悟性。
刻意立碑的人,必腐朽于碑下。一笔一画凿出的姓名,风的手轻轻一拭,便了无痕迹。希望向军先生凭着自己对诗歌的悟性,继续扛着诗歌这面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自序
 
 
 
诗的故事(自序)
 
我感情奔放的呐喊
却被后来的人
披上了各种衣衫
人们已无法辨清我的面目
我也难免对自己的本源
有了几缕困惑的怅然
 
我本是飘出原始森林的一片树叶
却化作一艘载梦船
装着各种奇思妙想
驶进漫天星斗的夜晚
 
我本是雪山融化的一滴晶莹
却演变成汹涌的洪峰
流淌四方左冲右突
掀起滔天巨澜
 
我已能拔步狂奔
却在思念着起步时的蹒跚
至少在那个时候
还不曾染上
我是谁的忧患
 
我已漂泊了很久
却仍能听见起点的呼唤
也许在我的始发港
搁着那张我要找的帆
我已无法将精彩打包
 
我大概回不去了
既然已走了这么远
又有了这样一身装扮
那就去找到形象的情感
再从中升华出
理性的璀璨
 
生活无从把握
生命便常感虚脱
有意无意间
放声吆喝
也许真的能够雄壮起
骚动不安的魂魄
 
秋季收获到的
只能是辛勤劳作的春天
年轻时的缠绵
也许因为岁月的阻隔
留在了生命的那一边
 
我的风筝飞走了
会有另一个接着升天
我心头萌生着
尝试的冲动
手中还攥着那截
被风扯断的线
 
撩开了生活的门帘
便不能再退回到原有的起点
早先有过的气力
已不复存在
只剩下那些未被抛下的
用热血浸透了的遐思
充当了
开发明天的全部本钱
 
埋葬了过去的梦
手里还会残留一些奇妙的碎片
能否期盼它们拼凑起
召唤生命奔赴的崭新纪年
照耀未来道路的
依旧是青春遥远的闪电
启动沉重心灵的
仍将是那些
当年许下的诺言
 
我知道失窃的钱包
成了某个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我知道所有错过的机会
都已化作其他人的微笑
我知道失去的恋人
会投入另一个人的怀抱
我不知道失去的昨天
还有昨天前的许多日子
如今又去何方逍遥
 
我们脱离荒蛮未久
那片莽莽的原始林
我们也没有真正走到尽头
也许用不着闭上眼
便可以佯装看不见污垢
只要我们与自己独处
陪伴我们的
恰好就是那些
受尽我们抨击的丑陋
 
都说时间能减去痛苦
殊不知这是一种
广为流传的计算错误
痛苦是一个定数
即便所有的时间都被略尽
它仍一如从前
在生命的脊背上
自由出入
 
 
目   录
01总序
03坚实着诗歌土地(序言)/陈建功
07诗的故事(自序)/施向军
 
第一辑心灵絮语
 
02关于复旦……
04拍摄
05第一缕阳光
06封锁
07无题
08往事二首
10日子
11品味初恋
12想起雨中的童年
13春愁
14分别的日子
15小村
16给逝者
17坚守高地
18诉说
19一夜无眠
20悼念一只蝴蝶
21多年以后
22与一只结网的蜘蛛谈心
23冬天的心情
25可人
26深夜读书
27清明怀想
28青春风铃
29安慰
30目睹一对失意者的分别
 
第二辑  品味生活
 
32颂张家港
36关于父亲的诗
38我与荷花同醉
39看妻子烧火
40江南的梅子
41垂钓
42语文课
43中秋夜
44柳恋
45远林
46白鸽
47遥望康桥
49口哨
50八月
51纸灯笼
52圆明园残骸
54旅途归来
55剃头匠
56秋天传说
57村庄
58水乡茶馆
59父亲来信
60水乡的女子
61草垛在路上爬行
62游子
 
第三辑  感悟天籁
 
64蛙雨
65谷雨
67雪
68隔岸的桃花
69山菊
70小雪
71盛夏飘落的树叶
72荷
73蛙唱
74月夜的槐
75立春
76七夕
77月光
78看见春天的心跳
79秋雨
80黄河
81蝴蝶
82夕阳
83葵花
84桐
85小雨
86人家院落的桃花
87江南之雪
88菊花
89暮霭
90秋的景致
 
第四辑重读历史
 
92悲李煜
93致少帅
94李白
95李商隐
96在杜甫草堂
97霸王别姬
99白居易
100杜甫
101骆宾王
102三国城
103岳庙
104乌篷船
105息妫
107西出阳关
108神女峰
109乌龙潭
110浣溪纱
112玉女峰
113泼水节的时候
114老屋
115李自成
116林黛玉
117武则天
118玉门关
119贵妃醉酒图
120废都——郢
123渔父
 
第五辑  哲思睿语
 
126化蝶
127读史
128箴言
130哲理
131植物人
133树的哲学
134冬天是一颗树
135她们
136稻草人
137虚构的蝴蝶
139就这样到了春天
140写诗
141门槛
142一路高温
143木鱼
144谁对谁错
145雪夜观月
146网
147卧佛
148箫声
149车马声
150干草垛
151最后一枚落叶
152冰
153山
154蜻蜓
155浮冰
156月
157蝉
158笔
159砚
160清明回乡
161风景
162盲者
163石
164纸
165无题
 
166后记
 
 
 
后  记
 
 
老乡们
谁能在大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
我们全部背叛自己的故乡
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
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
——海子《七月的大海》
 
诗歌像一位少女,宁静、不张扬,春风吹拂,杨柳低垂,真诚,美丽。结了婚的诗歌就像一位风骚的少妇。风骚本身没有错,是生活的体现,只是多了一点玄虚。诗歌难相识、难理解、难懂。平易的诗歌就像一个人的外表,点是点,线是线。先锋的诗歌就是一个人的内心,耐读,一杯陈年的老酒,散发出醇香。
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诗人已经丧失了处理任何严肃话题的思想视野和能力,诗在他们手里,越来越接近某种劣质口红或者摇头丸。诗人对民间疾苦不闻不问,对社会正义毫无担当,完全看不出来他们同屈原杜甫辛弃疾有任何血缘关系,倒是和地下通道里卖盗版碟的像是走散了的亲兄弟。诗人们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谁有钱有势就往谁腿上坐:西方一象征,他们旋即堕入云里雾中;西方一颓废,他们乳房屁股争相入诗;西方一“现代性焦虑”,他们便宣传起自杀了……
中国诗坛被钦定和自封的“诗人”们垄断了,而“诗人”们又集体堕落了(可能言过其实)——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在网上“兴高采烈地诋毁诗歌”的答案。有些诗歌简直就是要模样没模样,要德性没德性,耍流氓又耍不过淫秽光盘的东西。只剩下病态虚弱的想象力,陷入了没有现实意识和问题意识的境地。这到底是中国的诗人落伍了,还是中国诗歌的读者的兴趣转移,还是阅读层次的肤浅化所致?我怀疑真正不幸的,究竟是诗人,是诗歌,还是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
我想诗歌到了不该再沉默的时候了,我想诗人应该反省,应该站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了。所以,我出版了这本不带政治色彩的、自以为有文学色彩的《诗的故事》。我想以这本诗集为诗歌呐喊,给诗人助阵。
诗歌本来就是高雅幽深的精品,读者的层次相对要求比快餐文化的读者要高。在这个比速度比效益的时代,诗歌的读者本来就少,如果她落得只剩下“废话”了,试问诗歌还能有读者吗?怨天尤人没有用,相互谩骂没有用,自暴自弃更没有用。在这个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主体,以速度求胜的时代,诗歌的新一轮革命迫在眉睫。改革之前的暴风雨,在所难免;改革中的偏差,在所难免。但是诗人们的态度和精神十分重要;诗人们的素质最重要;诗人们的修养最重要。能不能耐住寂寞,能不能忍受孤独,能不能甘于清贫,能不能潜心学习创作才是关键。这关乎诗歌的生命,这决定诗歌的生死存亡。
诗,不该缺少诗意,至少要写出味道和见解,有雅俗之分,也不至于随便抓一句话拆成几行而为“诗”,此为最基本的共识。不管你爱不爱诗,不管它重不重要,品好诗真的是一份惬意的享受。至少我是这样的。我觉得不必强求民皆爱诗、读诗,甚至写诗,在赋予它神圣的光环之外,不妨把写诗、读诗当成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而更高的境界就是把它捧为一门艺术,在孜孜以求中出世和入世,在苦乐历炼的循环中超越寻常、完成灵魂的终极提升——结茧,脱壳,涅槃,新生。我相信新诗的潜力,它会在撕裂中圆熟,在分歧中成长和丰富起来的。这需要一代代诗爱者的不懈追求,需要一个个时代的沉淀与筛选;它不是私人化意淫的产物,不属于当今的虚妄与尘嚣。
在我看来,“好诗”有三个尺度:
(1)文学性。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我觉得在所有文体中,诗歌是最令我感到具有文学与思想魅力的文体,其他诸如小说、戏剧、散文等都是诗歌的衍生与延伸。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这些文体都可以找到诗歌的源头,诗歌的表现形式在它们当中占取了重要的内容与形式。由此看来,诗歌是文学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审美的角度,去认同与确证诗歌,就是认同与确证“文学性”。就诗歌而言,诗歌的韵律与节奏、诗歌的意境与审美场、诗歌的认知与教育、提升功能,都是文学性的具体含义。
(2)歌唱性。它要求一首诗具有歌唱的精神与灵魂。好的诗歌具有音乐形式上的美感。更好的诗歌除此之外,还在于诗歌内容中诗人有一种担当与关怀现实的勇气,有承受人类与生活的苦难的勇气与信心,不失对生活永恒的爱与坚持。这与一切“玩世”与“玩诗”的语言形式与生命姿态相区别。特别是今天这样一个大众趋向感性甚于理性、趋向表象甚于深度、趋向功利甚于沉潜的时代里,歌唱的精神与灵魂永远是诗歌一面不倒的旗帜,让诗歌的美与力量荡漾读者的内心。一首好诗,它的确可以触及我们的灵魂,在精神向度上提升我们自身的生活情趣与现实境域中的人生目标,同时,产生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当代诗坛的病灶在于诗歌是“玩”出来的,而不是诗人用“心”唱出来的。没有“歌唱”的诗歌,是令人警惕的。这种“歌唱”性,不是为意识形态唱赞歌,也不是低浅的抒情,而是触及生命与灵魂的死亡之诗、大地之诗。优秀的诗人都是从思考“死亡”开始关注生命与现实,关注人类自身。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不管是诗歌理论还是诗歌精品,音乐性都是一个如影随形的法宝。
(3)经典性。好的诗歌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淘洗,经得起读者的检阅,经得起诗人自己不同时间的回味,经得起放在文学本身的艺术与思想标准的双重考察,也经得起脱离了文学之后指向人类意义上的伦理与哲学质询与反思。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诗人都能从这个角度去进行诗歌的“书写”,但是,这的确应该受大众、读者、市场、诗人们共同所尊重与捍卫的标准与艺术良知。经典诗人的诗歌,可以被不断刊印,成为文学家、历史学家、读者的案头之书,成为教科书里的课程,从而启示与建构人类的文化与文明,以合法化、权威化的身份修正人类的谬见,显示出文学经典的导向作用。关于“经典”研究的学者布卢姆认为,经典赋予熟悉的内容和形式以一种“神秘而离奇的力量……伟大的文学作品会让读者感到陌生的熟悉,或者说能让读书在户外感到和在家中一般的亲切。”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口语写作绝大多数是一次性消费,而经典的力量是持久的、潜在的、巨大的、指向人类未来的。
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快乐写诗,我没有说“坚持”,我说“快乐”,是因为我写诗惟一的因素是我乐于用一种分行的有节奏的文字形式表达自己。对一个写过好诗读过好诗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文字写法能够达到诗带给一个人的晶莹和美妙。它的不可替代、无法企及的大愉快,它使一个人飞翔起来的轻灵自由,没有什么能够相比!
多年来,我一直钟爱着诗歌写作,与诗相伴相知。即使在繁杂的政府机关,即使在紧张的复旦大学培训,即使是对诗歌艺术的迷茫与困惑,我还是边读书边思考,间或写点散文和随笔。经历岁月的磨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重新认识,思想的沉淀与反思,对诗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深深知道,生命离不开诗,诗与生命同在,诗已成为灵魂的生命,生命的灵魂,诗在不断的给予生命的激情和重生的力量,创造着生活的美好,诗如生命的血液流淌在躯体里。
诗,在净化着自己的灵魂,诗,使自己愈来愈远离了物欲的喧嚣,走出了得与失的折磨,逐步沉入了生活的底层。诗,使自己感觉到了扎实的快乐与轻松,使眼睛愈来愈光亮,生命愈来愈沉静。愈来愈相信,诗,是生命的歌唱,灵魂的舞蹈,是生命与灵魂燃烧的光芒。以真挚之情,追求诗的穿透力,以生命的犁铧耕耘诗的田园,让生动的语言载着思想的翅膀飞翔。相信,诗人的心境于一切卑鄙的欲望不能相容。诗人必得经过灵魂及艺术的双重炼狱的痛苦煎熬,求得人格、诗格的不断完善,才会享有自我实现的崇高乐趣。诗与诗人的责任,鞭打邪恶,拯救灵魂,匡善颂美,崇尚文学。
愿诗歌的灵魂保持安宁!
 
施向军
2007年2月18日
·附录·
 
施向军简介
 
施向军(1974.3~),男,汉族,张家港人。本名展礼彬,笔名差夫。1995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本科。曾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任教10年。张家港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张家港市教学能手、张家港市文联文协理事。在《作家天地》《扬子江诗刊》《语文教学与研究》《读书时报》《新作家》《文学教育》等国内多家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300多篇(首)。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语文》《创新作文》《成才之路》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60多篇,获奖30多篇,有5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论文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网、中国知识资源库、中国语文教育网、河南教育科研网、宝山教育信息网、常州图书馆、上海新中高级中学、上海七宝中学等网站和学校录用。在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张家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比中获二、三等奖。出版有诗集《水之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校本教材《滴石流韵》(中国文联出版社)和《灵秀南中》(中国文联出版社)。主编或参编《综合实践活动》《初中作文新题导解与示范》《中考作文训练题设计》等教科书和教辅书8部。曾获张家港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张家港市优秀团干部、张家港市新长征突击手、张家港市文艺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参与苏州市教育局“九五”立项课题“中华传统美德与四有新人之间的关系”,现已结题。主持苏州市教育局“十五”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能力与学生能力发展间的相关性研究”现已结题。参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教育部社政司批准的“十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于2005年7月在京圆满结题。本人被评为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主编的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课题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参与苏州市教育局“十五”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提升教师素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之小学、初中衔接研究”,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团中央《中学生》杂志主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获作文教学优秀成果奖,辅导学生孙丽娟等同学获一等奖多个。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教育局、共青团苏州市委联合举办的暑期青少年优秀作品网络竞赛中,辅导沈琦、陈涛等多位滴石文学社社员分获散文组、诗歌组二等奖。另外,辅导学生在全国性的“新世纪杯”“新作文杯”“读写杯”等作文比赛中获奖100多人次。2005年10月,被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教师文学网(现改版为“中国教育文学网”)“教师作家”栏目隆重推出,受到了全国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2000年9月创办滴石文学社,并出版社刊《滴石》。文学社成立6年来,共出版社刊14期,刊发学生作文300多篇。文学社以“活跃校园文化,展示心灵天地,提高写作水平,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发扬“与时俱进,自加压力,团结拼搏,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写作活动和文学活动,成绩斐然。社员在《诗刊》《语文世界》《中学生》《张家港日报》等全国30余家报刊上发表习作近300篇,学生多次在“叶圣陶杯”“跨世纪杯”“中学生与社会”等征文中获奖。《语文世界》《作文与考试》《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作文报》《成才之路》《写作》《扬子江诗刊》《新作文》《作文世界》《现代语文》《读书时报》《青少年获奖作品选刊》等报刊为滴石文学社出版社员作品专版,介绍滴石文学社成绩,刊登文学社师生活动图片,大大提高了文学社在全国的知名度。文学社荣获“全国中学优秀校园文学社样板社刊”(全国中学文学社研究中心)、“创新作文核心文学社”(教育部关工委、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作文》杂志)、“全国优秀校园文学社50佳”(团中央《中学生》杂志)等荣誉称号。鉴于滴石文学社的突出成就,滴石文学社被张家港市团市委三次授予“新长征突击队”光荣称号。《张家港日报》在2005年11月18日的“文化张家港系列”中对滴石文学社作了专题报道。 

上一篇:张彦龙《花蹊上的思索》
下一篇:第五届“叶圣陶杯”大赛获奖作品选集出版发行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