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文学评论 > 小说评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的文学思考 2013-04-18 13:27:46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的文学思考[1]

——论赵德发《君子梦》、《双手合十》的伦理叙事与道德关怀

 

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倒孔家店”、“斗私批修”、“批林批孔”、“市场经济”,这些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的主题性词语折射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伦理文化变迁的思想脉络。“打倒孔家店”等词语,意味着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彻底决裂。1915年创办的《青年杂志》的文化批判锋芒直指孔子的精神权威和儒家伦理的价值。陈独秀把儒家学说归纳为“三纲说”、“礼教”,对其中不适应现代变迁的思想进行鞭挞,引起了“尊孔”和“反孔”的激烈思想纷争。从20世纪初期新旧道德论争,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时代欲望高扬,再到新世纪山西“黑煤窑”事件等道德沦丧行为,中国进入了一个已有道德权威消逝、新道德权威没有建立的百年伦理危机时期。如何看待百年来传统伦理文化的衰落及其在民间的真实存在?如何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山东作家赵德发先生的《君子梦》和《双手合十》这两部长篇小说对此做出了细致地美学呈现和深刻地文化思考,承载了他对百年中国伦理危机的独特美学观照和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的深厚道德关怀。

 

一、百年伦理危机的审美显现

 

“民国八年,北京、济南有一帮学生到曲阜游行,喊什么‘打倒孔家店’,曲阜二师学生非但不加制止,反而同流合污,与其一同上街,真是羞煞先人。”《君子梦》中赵德发先生不仅通过匡廪生的口,讲述了晚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期的批判传统儒家伦理的新文化运动,而且以孔府小圣人的老师的话语揭示礼教文化的虚伪性。儒家文化的思想中心所在地孔府却发生着有悖人伦礼教的乱伦行为。《君子梦》小说文本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概念性的具体叙说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伦理文化的危机,而是不经意间借助小说人物的言语行为自然而然地审美呈现。

传统伦理文化的危机不仅来自内部的革新冲击,而且受到外来伦理文化的侵袭。《君子梦》中通过少年许景行到临沂城的见闻,间接透露了基督教伦理文化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许景行走进布篷,一个俊俏的教会姑娘送他一本《圣经嘉言录》。回家后,这本《圣经嘉言录》被嗣父许正芝视之为邪物,逼迫着扔进了猪圈。许正芝拿出一幅义和团传的揭帖,讲述“大清光绪年间,洋人纷纷来中国,给人吃mihunyao。人如果吃了就信它们的洋教,男无伦,女行奸,毁我纲常,伤害天理。你知道洋人为什么眼发蓝?全因为他们是通奸所生,来路不正所以颜色不正。”许正芝的讲述表现了早期中国民众对基督教伦理文化的带有误读性质的原始自觉抵制。

小说意味深长的是,许景行对这个俊俏的临沂教会姑娘一直念念不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景行的妻子玉莲却是一副十分粗糙而平常的脸、嘴巴向前突出的厉害、秃光光的没生一根毛的脑壳。更有意思的是,与许景行长期互相怜爱、始终没有逾矩的拥有一头瀑布秀发的刘二妮,在老年时竟然加入了基督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六十年前他还是在临沂第一次见识教会,三十年前听说临沂教堂都拆了,想不到如今教会到处有,教徒遍地是,连这个曾是共产党员、曾想献身给他的女人,也成为律条村的教徒头头了!”百年来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与中国伦理文化之间的侵袭与抵制一直没有停止,从念念不忘的临沂教会姑娘到漂亮的情人刘二妮,赵德发先生向我们形象展示了中外伦理文化的复杂历史关联。

五四新文化对传统儒家文化构成了严重冲击,动摇了其思想存在的合法性。然而,真正对民间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形成致命一击的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讲科学、破迷信”活动。 “许多人恍然大悟,大有上当受骗之感,说:‘没有老天爷还有什么天理?咱以前办这事怕伤天理,办那事怕伤天理,日他姥姥今后不用怕啦!’”“讲科学、破迷信”在带来科学理性的同时,也破除了传统伦理文化在民间的敬畏心理,“天理”不再成为束缚民众欲望的道德律令。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发动的“三反五反”、“兴无灭资”、“斗私批修”等伦理规范运动,大力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民众的欲望并没有因为“天理”的破除而导致伦理失范。

民众的欲望真正高扬起来乃至形成整体性的伦理危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涌起之后。二儿子许合意贪心赚钱,办纸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置村民和集体利益于不顾,几经劝阻不止。不仅世俗如此,就连佛门净土也不幸免。小说《双手合十》中,通元寺的大和尚明心“只管驱遣僧人做经忏赚钱,铜臭气弥漫于全寺”,而且还在外包养女人,败坏戒律;和尚觉通浏览黄色网站,与异性私通,私会女网友被人绑架。市场经济的欲望大潮也把佛门净土吞噬。

20世纪90年代,以莠草测人欲之高的许景行发现莠草的高度一年比一年高。“过去老辈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今的人还管你什么道不道,只要能让东西到自己的手,什么手段都使出来。毛主席当年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现在一些人恰好倒过来,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真诚与信任一步一步地被破坏了,而且很难修复了……”许景行疯长的莠草隐喻性地表现了从晚清以来,尤其是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整体性伦理道德危机。

 

二、君子梦:传统儒家伦理文化在民间的一脉余香

 

     “君子——小人。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伦理化社会里,这从来就是人的道德形象的两个极端。……这一对概念,联系着天理人欲、善恶、义利等等,成为中国思想史的一条主线。”赵德发先生以其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审美想象的方式创作了长篇伦理文化小说《君子梦》,通过对律条村许正芝父子两代人的儒家伦理文化实践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20世纪民间中国的伦理文化图景。

许正芝深受儒家仁义伦理文化濡染,在村里扶危济困,德高望隆。在老族长逝世之后,许正芝被推举为族长。许正芝对过继来的儿子许景行说出了一生的遗憾与志愿:“自古以来读书人苦读寒窗究竟为何?人接到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其实这只是个末。本呢,是求得本领,实践圣贤主张。这路径圣贤早就指明了,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平二字不敢想,修齐的功夫丝毫没有懈怠。……也就是说不光自己作君子,还要让众人都作君子。……族者,大家也。使一族皆善,那才是了不起的‘齐家’。”满腹经纶的许正芝从圣贤那里获得了人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年逾花甲之际继任族长让他得到了一个实践价值理念的用武之地。让全体族人都成为“君子”就是许正芝的“君子梦”。“时时体悉人情,念念持循天理”,明代大儒吕坤《呻吟语》中的两句话作为许正芝的座右铭,成为他实践圣贤之道的精神支柱。

现实生活中的匡廪生和方翰林则为许正芝的“君子梦” 提供了来自同时代的精神动力。对来访的许正芝,匡廪生意气风发地说当太史公了,“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也。史者,功莫大焉:能惩恶扬善、补敝起废、厚生顺天、达道彰法、表贤著功、资治通鉴。……今世道日下,人心不古,我修县志,亦当记一县之史,正一地人心。”匡廪生“正一地人心”修志志愿让许正芝肃然起敬,佩服不已。沂东学界高人方翰林把“瞩望家乡故土,体味颓变世道”的字送给许正芝。许正芝父子正是在这样一种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实践修身齐家的“君子梦”的。

相对于老族长的阳,许正芝以吕坤“收敛沉着、精明平易”的“阴”道治族。面对蝗灾后族内穷人逃荒、富人趁火打劫的事情,许正芝召开族会,阐明何为天理、人欲、君子、小人。对于小人的巧取豪夺、制族人于死地而不顾的行为,许正芝把烧得通红的烙铁烙伤自己的额头做一标记,为律条村心怀叵测的人们竖起了一道高高的戒碑。对于缺粮逃难的族人,许正芝要管家开仓借粮,不计利率;粮食借完,开钱柜借钱,直至借光。

许正芝的禁用糖瓜灶祭等“阴”道治族办法虽然震慑了一些小人的贪婪之心,但是并没有把律条村变成一个“君子国”。他的侄子就与岳母勾搭成奸。具有隐喻意味的是,许正芝的妻子患有“阴吹”怪病,谕示了许正芝“阴道”治族的内在疾病症候。

许景行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与嗣父许正芝相同,而且同样身体力行去实践圣贤之道。20世纪60年代的思想运动为许景行儒家文化实践提供了新的时代语境。许景行从吕坤的“千古圣贤只是治心”话语,联系到毛主席发动的“斗私批修”运动,深感毛主席的英明:“‘斗私、批修’,这话提得多么好哇!人心难治,难就难在人心里‘私字’多,遇事光想着自己,没有别人;光想着自己多享福少受苦,事件一长自然而然就‘修’了,就忘本了,变质了。所以,就是要狠斗私,狠批修。”许景行不仅凭借深厚的儒家伦理文化对毛泽东提出的“斗私批修”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从儒家文化的“君子”观念对学习“老三篇”有了打通古今伦理文化的新见解。“学习‘老三篇’——斗私批修——做毛主席说的‘五个人’也就是‘活雷锋’。许景行突然看清了毛主席指引的一条金光大道。”这条“提升人心、改变社会”的金光大道,恰与许景行心中的儒家伦理文化内在理念和外在实践纹理相一致,至此,许景行在纷纭的世道中找到了一条从传统儒家伦理文化走向现代社会的“金光大道”。

许景行首先从自己开始在灵魂出处爆发革命,讲述自己头脑里想留下自行车供自己享用的肮脏东西,收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不仅干部们纷纷发言斗私批修,而且普通群众也开始从思想上做自我批评。青年利索讲述了自己与堂嫂偷情的事情,让斗私批修达到了高潮;但也险些出人命,利索的堂嫂为此喝卤水自杀未遂。许景行并没有从中醒悟,而是继续实践“君子梦”。许景行决心在把律条村建成一个“人人无私、个个为公”的“公字村”。许景行用情人的头发在夜晚拴住各家门鼻,以此来测试人心。许景行惊人地发现,村外麦香阵阵,村里那些饥肠辘辘的男女老少,却都躺在自己的家里躺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许景行对儿子抗美说:“自从毛主席大法指示叫斗私批修,我才明白干部到底该怎么当了。我就把全村这几百个人心掂量来掂量去,寻思着怎么样才叫它们纯一些,再纯一些……现在看来,我的心思没有白费啊。”11兴奋之下,许景行决定办“无人商店”,让它成为检验人心的最好场所,来培养“共产主义觉悟”。但是,不久这无人商店就遭遇了失败,出现了短款现象,第一个被发现的偷窃者就是许景行的女儿大梗。至此,寄托许景行“君子梦”的纯而又纯“公字村”彻底覆灭。

像他嗣父一样,许景行开始反思:“天上星多月亮少,地上人多君子稀。”想让人人都当君子,在培养君子的同时也会培养伪君子!但是,许景行坚信君子是做人的方向,而且应该让君子尽可能得多起来,“既然我不管事了,既然没有权力要求别人去做君子了,可是我自己还是要去做。”12许景行决定每天早晨起来无偿打扫村中两条主大街,继续实践“君子梦”;这恰好呼应了海外学者杜维明的观点,“并不是某些集团出于其他非伦理的目的而把儒家伦理政治化的努力,而是通过个人独善其身,从而把政治道德化的儒家意图。” 13

 

三、平常禅:传统佛教伦理文化的当代转向

 

与《君子梦》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比较,《双手合十》描绘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存在状态。《双手合十》塑造了以青年和尚慧昱为核心的众多人物形象,直指当代人欲横流、伦理失范的道德乱象,思考传统佛教文化在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建构中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意义。《双手合十》通过叙述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佛教徒与佛教徒、佛教徒自我心灵内部的多种对比冲突关系,展现人世间的众生相及其不同伦理文化选择。小说还以“秦老绉绉故事”、穿插佛门公案、吟诵佛教诗歌等多种美学方式钩沉当地佛教历史、梳理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玲珑剔透传达佛学智慧,不仅成功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探寻了佛教文化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性转换途径。

休宁是慧昱的师傅,是一位坚守戒律的佛门高僧,也是慧昱抗击邪魔、坚定向佛之心的思想资源。休宁和尚在文革中被迫还俗娶妻生子,文革结束后又不顾劝阻回到通元寺。重新回到佛门的休宁在修行上格外用功,二十年来一直是过午不食,一直是昼夜打坐“不倒单”。通元寺老方丈在出世之前,说法训众,要求“以戒为师,谨防狮虫”。魔王与佛陀斗法不过,说,等将来你弟子定力不够的时候,我就混入佛门,毁灭你们的佛法、戒律。那些借佛吃饭、败坏佛法的人就是狮虫。明心就是这样的狮虫。他来到通元寺作监院,取消晚课,大搞经忏活动,美其名曰“双赢”,把寺庙变成聚敛钱财之地,使和尚们一个个变成经忏客和应付僧而无心修法礼佛。休宁离开通元寺,来到芙蓉山狮子洞,以松花野果裹腹修炼,回绝当地官员请他做主持的邀请,只求一个人潜心修行。

在狮虫猖獗、佛门不净的时代里,休宁坚守佛法、驱邪欲杂念,以“念佛是谁”的“参话头”唯一方式来参悟佛法,表现出执着、坚韧的精神和澄明、空灵的境界。尤其是休宁去五台山三步一叩的参拜行为更是显现了一个高僧对佛门的无比敬畏、崇拜与虔诚。但是,这种礼佛方式和修行理念也有着“自了汉”式的偏狭与局限。

慧昱既从师傅的偏狭中走出来,又保持了师傅的礼佛之志和向善之心。叠翠山佛学院的教育极大开阔了慧昱的思想视野,使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传统、精神内涵有了一种整体性认知。

小说开篇写慧昱的“寻找与逃遁”,其中“逃遁”的就是孟悔的真情。慧昱可以躲避孟悔,但却躲不了自己的欲心:“事后,他时常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尘根昂扬坚挺,久久不倒。” 14尽管慧昱努力不想孟悔、竭力灭欲心,但是有时候欲心还是有起伏。有钱能使不学无术、不受戒律的“恶魔”同学觉通毕业就可以当主持,实在让慧昱气愤不过。“有钱就有了法门,就有了神通。……既然勤奋学习虔诚修行的人还不如堕落者有前途,那我慧昱业干脆堕落掉算啦!” 15在学院吃了辣椒酱,心里像揣了一团火的慧昱喝了酒,到尼姑庵给孟悔送字,下山在网吧打架。大和尚向犯戒的慧昱讲解抵御心魔,要从双手合十做起:“双手合十是古印度的礼法,他们认为,人的右手是圣洁的,左手是不净的。把双手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人的真实面貌,代表了世界本相。” 16大和尚进一步启示慧昱,双手合十还有一层涵义,就是明白人的可悲可怜,也就明白了修行目标和努力方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勇猛精进,自度度人,做一个真正的佛门弟子!” 17小说不仅真实描写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和尚慧昱欲念起起伏伏的修行历程,情节生动、细节真实自然,极富有艺术感染力,而且还细切呈现了慧昱的豁然开悟过程。因此,当“恶魔”觉通邀请慧昱到飞云寺担任监院时,慧昱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自勉,决定以身作则,弘扬佛法。

慧昱从韩国广佛寺访学看到佛教现代化、全球化迹象之后,结合当代中国伦理危机和佛门内部的伦理乱象,以一种全球性现代佛学视野对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进行思考,产生了转化传统佛教文化、普度众生的思想自觉。他在回国后的报告会上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精神问题也在迅速凸现,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病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的普遍反省。……佛教资深年久,库藏丰富,具有很大的心理治疗、心理安慰和心理开发功能,很可能会在人类文化的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汉传佛教必须应时契机,调整改革,尽快完成现代化进程,以此来与当今世界的发展和变革相契合。” 18沿着这一思路,慧昱继续思考,如何从师傅抱定话头闭关枯坐中走出来,让禅学契合现代社会。最后,慧昱从“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已在镢头边”的禅诗中悟出“平常禅”,从而达到佛我统一,心平行直,不修而修,出入自由。

 

   四、如何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

 

   “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19陈独秀关于传统伦理文化变革的话,不仅充分阐明了伦理文化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决定性地位,而且暗示了传统伦理文化进行现代性变革的迫切性和艰巨性。市场经济愈是繁荣,对整个社会进行道德规范的伦理文化需求就愈加迫切。新世纪以来,经济总量排名第四、迈向小康社会的当代中国对现代性伦理文化的召唤声音更加清晰。

赵德发先生的长篇小说《君子梦》、《双手合十》就极为准确地切合了这一时代重大思想主题,表现出作家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和来自孔孟文化之乡的沉甸甸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君子梦》中的许正芝父子时时不忘“大学之道”:《大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易经》讲“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用一生的努力来实践儒家伦理文化,引人向善。《双手合十》里的慧昱一眼看到了庙门红墙的“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闪闪金字,顿时开悟,决意皈依佛门,思考佛教的人间化,自度度人。可见,“善”以及“引人向善”是《君子梦》中的君子和《双手合十》里的僧尼共同的伦理指向和追寻目标,是赵德发先生对这两本伦理文化小说进行审美想象的思想交集点,显现出赵德发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度思想理解和精神探寻。

《君子梦》把近现代史上的伦理文化运动串联起来,详略不一地展现了百年时期的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历程,如侧面转述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四维八德”的新生活运动和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批林批孔”等批判性伦理文化运动,详细描写“斗私批修”中的“公字村”等伦理文化建设实践和20世纪90年代伦理道德乱象,为新世纪伦理文化重建提供了历史维度。为什么许正芝的“君子梦”和许景行的“公字村”先后失败了?小说《君子梦》里的许正芝妻子的“阴吹”之病隐喻着这种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内在“疾病症候”:以所谓的“圣贤君子”来为凡俗民众树立榜样,不仅会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君子,反而导致众多伪君子。把肉体凡胎的“人”来神化为高不可及的“圣贤”偶像来做众人典范,就会必然铸就圣人与凡人、君主与奴才的专制统治和思想压迫,并为专制压迫提供至高无上的道德性外衣。无论是宋明时代“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当代的“斗私批修”,都是这种逾越于常人的“圣贤君子”偶像所带来的思想压迫和人的悲剧。因此,我们在新世纪重建中国伦理文化的时候,切不可不汲取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遗产,在倡导传统伦理文化优秀因子的同时,警惕其“吃人”内容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因此,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不能是传统伦理文化的修修补补,而应是具有现代性质的、适应现代生活的新质伦理文化。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严复认为中国衰落、失败根源就在于“民”的奴性、愚昧、不自由。《君子梦》中“公字村”的破灭和《双手合十》的一窖“残佛像”都谕示着传统文化自身内部的缺陷与不足,只有进行现代性转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语境的文化要求。“盖自秦以降,为治虽有宽苛之异,而大抵皆以奴虏待吾民。虽有原省,原省此奴虏而已矣,虽有燠咻,燠咻此奴虏而已矣。夫上既以奴虏待民,则民亦以奴虏自待。” 20严复从秦朝愚民政策、奴役统治谈起,指出中国民众长达千年的被奴役统治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内化了的奴隶意识。梁启超在继承严复改造民众命题下,提出要塑造“改良人格,增上人道”的国家公民。21当代李慎之先生力倡公民教育,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中国现在要赶上先进国家,要实行现代化,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被专制主义所扭曲了的人性,发扬每一个人的本真人性。换言之,也就是要培养人的公民意识,使在中国大地上因循守旧生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成为有现代意识的公民,有人的觉悟的公民,成为一个一个独立的、自由的、能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的公民。”22公民伦理文化应该是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内核之一,也是这个有着浓郁专制文化历史色彩的中国现代化转型所迫切需求的现代性文化。

“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渊源的新。那种表面的上新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竞奇斗异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23重建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恰好是一个重要入口和导入途径。从《君子梦》和《双手合十》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中国民间还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生命力、可以进行现代转化的部分,融汇到新世纪中国公民伦理文化的建设之中,重建一种得益于传统文化滋养而新生的现代性中国伦理文化。

“我们得—切重新起始,重新想,重新作,重新爱和恨,重新信仰和怀疑……”。24作家沈从文以“人性小庙”的“湘西世界”,来重新建构中国伦理文化提供了独特思考。“我们有无必要、能不能在东方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一个道德信仰体系?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25半个多世纪后,作家赵德发先生怀着“伦理重建”的志愿以审美想象的方式绘就了一副20世纪中国伦理变迁的思想图景,为新世纪中国伦理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历史维度和文学思考。

“文学就是我的宗教,写作便是一种修行。我必须像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样,用心专一,勇猛精进,这样才能求得开悟,求得创作与自身生命的升华。”26对于这个普遍浮躁、人欲横流的伦理危机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怀有慧心、定心和“伦理重建”志愿的赵德发先生会创作继续出沉甸甸的文学力作。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112赵德发:《君子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06、83、400-401、220、409-411、42、48、257、258、326、398、页。

⑥赵德发:《赵德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440页。

13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二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0页。

1415161718赵德发:《双手合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3、67、75-76、76、113页。

19陈独秀:《青年杂志》1卷6号,1916年2月15日。

20严复:《严复选集》,周振甫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4页。

2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三卷,北京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620页。

22李慎之:《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第106—107页。

23贺麟:《文化和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

2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第111页。

25曹磊赵德发:《关于<君子梦>的问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02fac010004p8.html

26霍晓蕙 刘国林:《写作是一种修行》,《齐鲁晚报》,2005年1月25 日。  


[1]张丽军(1972—),男,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现代作家的农民观与农民形象的精神嬗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编号:07CWZ01;获“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