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理论选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校园文学活动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 2013-04-23 09:55:46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作者:钟湘麟  
       校园文学活动蓬勃开展、空前繁荣的局面,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以及当代文学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在落实新课标、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校园文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其位置,探索其规律,寻求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并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是实践向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校园文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校园文学活动,广义地说,是发生在校园的文学活动的总和,应包括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学实践活动)以及对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活动。新课标的颁发及新课改的实行,为校园文学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新背景和新契机。新课标的实施、新课改的推进与校园文学活动是可以也应该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新课标下校园文学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具体目标,使受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文学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的多重功能,不可忽视。文学即人学,文学教育的本质在于“立人”,文学是使人发现、反省、完善自身的镜子,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中学语文课要培养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章读写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且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民族文化、民族品质,认识社会、人生和自然。在这一过程中,文学教育担负着独特的任务。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文学教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提高文学的理解力、鉴赏力以及联想力与想象力,更可以启迪思维,非常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学教育又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学审美活动,文学作品中具有能够引起读者产生美感效应的诸多因素,展示出鉴赏真、善、美的众多领域,如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诚挚而美好的思想情感、深刻而蕴藉的灼见哲理,为中学生创设了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总而言之,培德离不开文学教育,益智离不开文学教育,审美离不开文学教育。促进校园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 推进语文课改的活跃因素。语文应该是语言实践与文学熏陶并重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校园文学活动在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它以其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已为许多学校的成功经验所证明。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都把组织文学社团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提出了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的若干具体方案,如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这正是对改革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升。
       3. 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动载体。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 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物质形态)、中层面(制度形态)和深层面(精神形态)。一所学校固然需要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也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但更需要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的校园精神,而校园文学活动就是校园精神的生动载体。一个好的文学社,一本好的文学校刊,往往成为一所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标志。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这正是当前校园文学活动空前活跃的原因之一。
二、校园文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对于新课标下校园文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可以这样概括: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鉴赏与创作相结合,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些论述,为我们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实施文学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即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校园文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是教育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校园文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校园文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就是要以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为导向。当今的开放社会、多元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有着复杂的影响,需要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校园文学活动就是一种对学生潜移默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好形式。但如果不坚持正确的精神导向,就会事与愿违。校园文学活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核心,就是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重点。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写作高手,或者培养出一大批作家来,但却可以不同程度地发展其特长和个性,培养求新、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远远超出文学教育本身的重要意义
       2.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园文学活动以其广泛地贯穿和渗透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不能仅仅把它只当成一项语文课外活动看待。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应该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进行文学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标对文学教育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与之配套的教科书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如人教版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80℅,选修课5个板块中文学作品阅读就占了两个。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进行文学鉴赏,写作中注重文学性,校园文学活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抓住这个主渠道,那便是舍本逐末。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扩展,为学生更深入地接受文学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充裕的时间。课外的校园文学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是学生情感自我抒发、潜力自我释放、才能自我发展、思想自我教育、人格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课内课外互相结合,比翼齐飞,相辅相成,校园文学活动就一定能够蓬蓬勃勃地开展。
       3. 鉴赏与创作相结合。新课标对文学鉴赏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审美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并列为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三大基本能力之一;把“感受·鉴赏”列为语文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提出了“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把语文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板块,并对鉴赏活动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表述;把“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列为语文选修课程的五大系列之先;而且,在“评价”部分强调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对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认真领会,认真落实。新课标虽然没有对所有学生明确提出“文学创作”的要求,但实际上也多有涉及。如在必修课程中“表达与交流”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这实质上具备了创作因素。而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则明确提出:“ 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这就是对一部分学生直接提出了“尝试创作”的任务。实践证明,让所有学生搞一点“准创作”,让部分学生进行“尝试创作”,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要求。近几年高考作文就有明显的向文学创作接近的趋势,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对写作能力的问题要求中,就将“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扩展了可选择体裁的外延,表明对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予以认可。因此,我们认为鉴赏与创作相结合可以作为校园文学活动的原则之一。
       4 . 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经典作家早已经有充分的论述,如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等等。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当然也应该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坚持文学与生活相结合,校园文学活动生活化,使校园文学活动之花深深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在文学鉴赏的活动中,要让学生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正如新课标所说:“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与作品中表现的生活融为一体,获得真切的艺术美感。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领悟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努力开拓生活的视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新课标中的这些论述,是指导学生进行校园文学创作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5.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开展校园文学活动,还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不搞“一刀切”。既不能只抓少数几个尖子而不注重对所有学生实施文学教育,也不能对所有学生笼统要求而不注重对有突出文学爱好和特长的学生的培养。所谓“普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文学教育。实施文学教育,提高文学素养是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理念的组成部分,属于学生应该建立的“共同基础”。要让全体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求他们 “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所谓“提高”,则是要满足一部分学生在文学教育方面较高的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文学社社员是“提高”的对象,学校和教师要尊重、爱护、支持他们的兴趣、愿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也同样不能搞“一刀切”,仍然有一个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也应该区别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践证明,不抓第一个层面的“普及”与“提高”,校园文学活动无法打开局面,形成气候;不抓第二个层面的“普及”与“提高”,校园文学活动无法持之以恒,纵深发展。
三、校园文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校园文学活动包括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学实践活动) 以及对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活动。对于学生而言,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和校园文学社团活动
       1. 校园文学鉴赏活动。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文学阅读鉴赏。要上好文学阅读鉴赏课, 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领悟、阐发、评价和质疑,不断积累包括常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内的文学鉴赏知识,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学鉴赏能力。其次,要积极鼓励、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新课标提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并提出包括若干名著篇目的具体建议。学校和教师可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把课外阅读抓起来。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文学鉴赏竞赛活动(朗诵会、写文学评论和小论文等)。这些活动,规模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
      2. 校园文学创作活动。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学写作训练。高中学生完全可以搞点文学性的写作,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中就有“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等专题,而结合阅读鉴赏进行的仿写、续写、扩写、改写等都是经常使用的训练形式。开展文学写作竞赛。文学写作竞赛是营造校园文学氛围、发现和培养校园文学人才的好形式。但竞赛不能搞得太滥。指导学生课外文学写作。课内写作的时间、次数有限,必须课内外结合。课外写作要与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努力创设表达的生动契机,搭建写作的生活平台。
       3. 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学活动的重头戏,是校园文学活动中最具有活力和吸引力、最精彩、最生动的部分。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就代表了一所学校校园文学活动的水平。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学活动的重要舞台。新课标中三次出现了“组织文学社团”的提法,说明语文界对校园文学社团的作用与地位已有共识。各地成千上万的校园文学社团创造了丰富的成功的经验:要办好文学社,必须营造优越的人文环境,提高全员校园文学意识,形成领导骨干高度重视,文学社师生激情耕耘,广大师生热情参与的生动局面,建立考评、评比、奖励制度,办好社刊、宣传窗、主页,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学氛围;要办好文学社,必须坚持鲜明的办社宗旨,把校园文学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作为实施新大纲、落实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个性特长,同时使教师在指导校园文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能力;要办好文学社,必须持久地、规范地开展生动、丰富的文学活动,做到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上辅导课,观摩影视作品,请专家或有成绩的青年作者演讲,参观访问,举行朗诵、演讲、辩论、写作等各种比赛等,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文学社刊,为社员和其他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园地。新课标中反复提出了“创办文学刊物”的要求。文学社刊报是校园文学活动的主要窗口。对于文学社来说,它是活动成果的展台,对于学生来说,它是学习写作的良师益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它是生动鲜活的校本教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它是教研教改的园地,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代表学校形象的文化载体。要搞好校园文学活动,就不能不办好文学社刊报,有条件的还可以办好主页、网站。文学社刊报应具有以下五个特色:一是校园特色,要紧密结合语文教学,积极配合语文教改,认真落实大纲和课标,坚持读写结合、导读与导写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结合;二是地方特色,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写作素材;三是时代特色,要高扬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天下风云,写出积极向上、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诗文;四是生活特色,要紧贴学生各个领域的生活,从社会到家庭、校园,从他人到自己的心灵,使文章有浓郁生活气息;五是群众特色,要尽力扩大发表面,努力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指导写稿到修改评点,从封面设计到编校质量,群策群力,精益求精。
四、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课改的深入,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崭新实践,引起校园文学研究者的深度关注。这是校园文学活动的升华、提高和发展。
校园文学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它既是语文学科课程的组成部分,又有着比传统的语文学科课程更为丰富、生动的多种教育功能。它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语文素养发展,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价值观的发展,、价值观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关系。它同语文学科其他课程及分支、其他学科课程、学校其他隐形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地说,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需要明确并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1. 明确并处理好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与语文教学诸方面的关系。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密不可分,它对于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整个语文学科及其各个分支(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和环节(如课程资源及教材开发等)的改革发展,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可以成为语文学科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抓手。把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和语文教学及其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大有可为。
       2. 明确并处理好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校园文学活动
课程与学校其他课程互相渗透。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不仅能够与学校的人文学科课程找到结合点,而且也可以与学校的自然科学课程找到可以建立联系、相互融合的切入点。把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建设和各学科教学的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使学校教学更加诗意洋溢,充满魅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明确并处理好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与学校隐形课程的关系。校园文学活动课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校园文化诸方面(校园环境、学校制度、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管理、学校服务等)的学校隐形课程相辅相成。它们功能各异而又互补,形式不同而又配合,共同营造着学校的人文风气,孕育着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者学校的和谐发展。
 
       从校园文学活动的蓬勃开展,到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的逐步建立,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课程改革的脚步声,听到了教育与文学携手并肩前进的脚步声。随着新课标的广泛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领域必将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前景,让我们为此而努力。 

上一篇: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探索
下一篇:谈学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