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文学名师范锦荣:翱翔于文学教育的天地 2013-12-26 16:03:37  发布者:闻瑛  来源:秘书处


 

范锦荣,女,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东城区“名师工作室”成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自1996年起任北京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教研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显著。大量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获奖。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文学教育”之路。其“课本剧编演”“创意学诗”等文学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在国家级课题“文学教育的活动形式与效果”的教学实践中,带领本组教师作了大量尝试,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和锻炼,展现才华。《现代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教育》等报刊先后采访报道。 

 

【自述】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从教生涯的近三十年中最热心,最关注的是文学事业、文学动态;最关心学生的也是他们对文学营养的吸纳,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接受与传承。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我认为,在针对下一代的教育中,语文学科承担着较之其他学科更直接、更得天独厚人的精神教育的重任。文学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充满诱惑力、竞争激烈的现代生活中,开辟出一片静谧、和谐的净土,让精神生活的质量得到提升,让绷紧的灵魂之弦得到放松和回归……文学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不矛盾,它们注重的都是人的教育,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道德素养的培养,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

所以,我的每一项与学生有关的教学工作,都是以塑造学生灵魂为第一需要。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要突出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教师丰富、深刻的透辟分析引导学生;以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心智。

我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做过很多尝试和探索

班主任工作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医生。论文参加教师征文获得一等奖。作教研组长认真负责,为提高北京二中语文组整体教学质量,制定具体措施;带徒弟、指导青年教师注重实际指导,取得良好成绩。语文教学方面的探索。诸如:小说、戏剧的拓展认知、学生自己设计说明文讲义、“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文本的联系;写作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理念,利用北京城的名胜古迹探究人文思想的蕴含;学生作文的评价形式、高考复习指导中的有效方法……这些方面都有各种尝试。如果说我在文学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收获,毋宁说我的这些教学设计让我尝到了开发学生资源,提供学生个性展示平台,唤起和激励学生学习激情的甜头。

我喜欢文学,喜欢在读书的过程中揣摩人物,挖掘作品的深层意思,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我也愿意将自己的所得传授给学生,让他(她)们受到我的启发,和我形成共识。在教学活动的指导中和学生的感受化为共同,化为知音。我记得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语文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有亲身的体验。

舞台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感同身受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去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变化的原因,从更深层去理解作品。当别人认为搞文学教育活动是浪费时间、花费精力,费力不讨好时,我却感到满足,感到趣味无限,乐此不疲。

我认为:教师的一个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群体中获得回应并将它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安排当中,心智得到最大限度地开放,性情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展示,每个学生在教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受到教师和学生群体的认同、找到自我,认识自我价值,在人生最青春的阶段留下一段“辉煌的记忆”,也该是师生最为欣慰的事了。

30年中,六、七届学生活动,教学设计上没有重复自我;从小规模、小团体向年级全体扩展,从短小剧目的编排和现成剧本的学演到学生独立创作,内容层次都有变化和提高,都在超越自我,但连贯起来又是自己教学上的一大特色,形成二十多年来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

我的教学设想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成为立体的、直观的现实,我用自己的文章记录下这些过程,做一理论提升,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获得全国优秀论文大奖。

文学教育活动的成功,让我一再地认识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教师的想象所不能限量的”。让我改变了许多过去形成的一成不变的评价学生的标准,改变了对所谓“差生”的看法。让我看到了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个人身上值得自己和身边的人为之骄傲的东西。20021月,北京电视台录制“师说”节目,我谈了这些对评价学生的想法,记者们都感到新鲜和惊讶;现在,正值“新课标”在北京实施,对教师观念上、做法上的要求,正是我多年来的追求与实践的理论支撑。一个人的能力、精力是极其有限,但我愿意在开拓文学教育道路上继续探寻更宽广的途径。

 

(原载《中学语文名师》一书)

【访谈】

文学,从今天开始

——北京二中文学教育活动记实

《北京日报》记者   吴绪

 

“如果你问我文学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文学是一个遥远的梦,是一个追逐理想的梦……

20041217下午,北京二中高二(10)班文学教育活动展示课就在这充满诗意的开场白中拉开了帷幕。

教室中坐满学生和前来观摩的校领导,各学科老师和各班代表。

首先作展示的是影视沙龙组。组长王曦介绍说:“我们影视沙龙”在这学期中对《魂断蓝桥》和《罗马假日》两部著名的电影进行观摩、评述。同学们被其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经典台词深深打动……此时两个女生已在黑板上粘贴好剧照,剧照解说,然后,音乐声响起,一位女生用悦耳的声音朗诵台词,并将同学的评述一一介绍。

读书组的汇报形式很新颖,三个成员组成主持人与著名学者、记者访谈形式,访谈针对“少女教育”问题,列举大量女童失学,少女堕胎等社会现象进行探讨,向在座同学、向社会发出“女儿当自强”的呼吁。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将《孔雀东南飞》乐府古诗改编成短剧,同学们维妙维肖地演绎,将焦仲卿的软弱、刘兰芝的美丽与刚强、焦母的跋扈逼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的配合有效的起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

散文诗剧《地下铁》是学生们从两幅台湾画家畿米的漫画中获得灵感而自编自导的。盲女在地下铁中得到一位不知姓名的男青年的帮助,当女孩复明后每日在地下铁中寻找,终于凭一句“出口在那边”而认出了青年……全剧由一个女生在台前朗诵,犹如散文诗,舞台上是匆匆走过的人群、地铁车厢、摔倒的盲女。配合音乐、“向左走向右走”的主题曲,将整个故事演绎得具有动人心弦的唯美意味。

最后演出的是短剧《琵琶行》。这是根据本学期教材中学到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原诗改编而成。学生将白居易的生活融入其中,在诗中增加了白居易的三个性格不同的朋友以及宣旨地太监,让人物更丰满、情节上有了起伏。

整个展示活动进行了80分钟,结束时学生就参与、组织、表演等多项内容进行填表评价。并请家长代表、学校领导代表、科任课教师代表点评。

扮演“记者”的同学刘九思母亲点评:“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已经很少进剧院看演出了,没想到学生的演出感动得我一直没停擦眼泪,我衷心地希望同学们能向采访话题中说的那样“女儿当自强”。

扮演“琵琶女”的学生张斯冉的父亲说:“平时我女儿在家不言不语,没想到演出的这么好,谢谢老师给她提供这样的展示机会。”

外语教师许安琪点评:“我也没想到大家演得这么好,这个活动让我从另一个方面看到了学生的才华,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评价学生。

钮小桦校长评议:“展示活动让我看到学生们的才华,只要有合适的平台,学生们就该去展现自己。”

最后,这次文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范锦荣老师总结:为期三个月的文学教育活动将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同学们自行结合、组成剧社、影视沙龙、读书会、诗社、朗诵等多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选专题,将课内外内容结合、延伸,进行自得学习。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们建立“大语文观”;懂得语文学习是多渠道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文学与兴趣密不可分。对文学的爱好不但需要教师课上培养,更可以向课外延伸。教育是双向的,一方面来自教师课上的传授,学生“习得”,一方面是学生产生兴趣之后的课外“自得”。我们正是希望通过文学教育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本人在自我学习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在互相协作中发现自得学习的乐趣;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中互相认知;以便于更深入地学习、更多更广泛的发展兴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宏观管理,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让每个人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

活动结束后老师安排学生对一学期的学习与参与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以下是选出的不同角度的总结:

主持人之一刘莎:

这次组织的文学教育活动,觉得很有创意也很新颖,它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兴致。在活动中,同学们共同商讨,共同努力,在过程中大家学着去合作,并且感受到了合作的愉快。在合作中,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的去完善自己。其次,在这活动中,同学们也都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的天赋与能力,并找到了发挥的潜能,更深刻的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信。最重要的是,它给我们开启了通往文学殿堂的大门,由此喜欢上了文学,迈出自己通往成功的一步,拥抱文学。在这次文学活动中,我很荣幸地担任了主持人这一角色。那段日子里每天回家后,忙完学习任务,便静下心来写主持稿,直到深夜。那几天的学校走廊里总是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一边背着台词,一边冻得瑟瑟发抖。我们练了多少次,至今已然是数不清了,只记得背错了,哪怕是一点小小的错误,也要重来。一次次的加强记忆,一次次的越发熟练。慢慢地发觉,自己的记忆力似乎增长得很快。现在想想,那不仅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培养了做事认真的态度,更加强了同学间的了解与友谊。就这样,我们走上了正式公演的舞台。无数的灯光照过来,真有些眼花缭乱,但胸中的自信却让我们坚定了航向。激昂的言语,火热的激情,充斥在我们的胸中。看到本班同学精彩的表演,我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是自豪的泪,这是我们收获的泪水!我知道,文学之路刚刚开始,我们会更好的一步步走下去……

焦仲卿扮演者王宇成:

1217这天我们进行公演。虽说在此之前我们演过一次,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演出前还是较为紧张。毕竟这是我们平生第一次在如此多的观众面前表演,那种紧张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但当演出开始后,不知为何那种紧张不知不觉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信心态和必胜的信念,一种慷慨激昂而又自豪的感情油然而生。在不知不觉中演出结束了,一切的一切竟显得如此的自然与真实,仿佛自己便是那剧中人,那些剧情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我第一次感觉到文学的魅力与伟大,我真正的投入了浩瀚的文学海洋。

散文诗剧《地下铁》编剧之一君宜:

我想没有哪个编剧是这样写剧本的:一群人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只有萌芽的故事整理出线索,在脑海中幻想出一幕幕场景。傍晚时分,我和徐海韵留在空荡荡的教室中,静静地对彼此讲述着故事,不知不觉中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当大家确定了剧本和角色,从那一刻起,所有的心都向着同一个目标开始努力,尽管每天都要排练到静校, 尽管每个细节大家都会反复商量几次 ,尽管每个人都要占用课余时间制作道具……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我们每个人的心就这样,像被一条无形的链紧紧地牵在了一起,让“团结变成了行动。记得那天在演出高潮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声音已然激动的不能自已,所有的感情随着音乐,随着剧情一起迸发出来。其他演员:不管是盲女,还是路人,都全身心投入其中;徐海韵更是热泪盈眶,似乎将盲女那份内心的压抑瞬间释放出来。大家的一举手,一投足,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然,更感动了我们自己。

短剧《琵琶行》编剧李骐芳:

虽然我没有出演任何一个角色,但幕后的工作却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戏剧组的导演,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组织要想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一定要齐心协力,而且协调每个人的任务也是重要的。我终于明白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了。自己的预想往往不符合他人的心意,在现代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就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成果。妥协与坚持是我不得不面对的选择。一味坚持只会弄得大家不欢而散,更不用说效率了。作为一个编剧,我也如愿以偿地用文字将自己的想象和感悟记录下来。真正拾起笔把古代诗人作家的壮志离愁融入到台词的字里行间时,我对诗文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高度。那时我常假想自己就是那怀才不遇的诗人,从失落的神情,低垂的袖管,到感怀的叹息,甚至是一种语调,一个眼神都淋漓尽致地浮现在眼前。当演员将假想演绎成现实,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小小的舞台时又有一种特别的欣喜,就像科学家霍金通过别人的声音听到了自己的语言。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态度去冷静地审视自己的作品。

(原载2005111《北京日报》)

 

 

 

欢迎登陆中国教育文学网http://www.eduwx.com

上一篇:文学名师赵炳庭:人生为一大事来
下一篇:文学名师范锦荣:乘上时代的列车,飞奔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