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文学评论 > 诗歌评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诗人:自然之子 2013-07-14 12:20:13  发布者:闻瑛  来源:吴思敬

 诗人:自然之子

  一定的自然环境会诱发一定的心理。《礼记·乐记》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这里的,即是种种自然风物的总称。自然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资源,而且启迪了人类的智慧、开拓了人类的胸襟、熏陶了人类的情感。诗人的创作大多离不开江山之助,所谓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大自然就像母亲一样,以她的乳汁滋润着诗人的心灵。

  真正的诗人都是自然的儿子,他们怀着对自然的深情,用人的眼光、人的感情来看待自然。在诗人看来,人和自然之间有相通之处。自然能用其独特的语言同诗人交谈,那幽深的森林、寂静的山谷、卷起绒毛似的雪花的狂风、不停息地击礁石的海浪……诗人仿佛都能从中感到自然的脉搏,听到自然的声音。这种与自然的沟通,使诗人觉得自然界中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仿佛也有灵魂,有其内在的意义。

  在经历了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经历了冰冷残酷的竞争,经历了失去家园的漂泊无依,经历了物质和精神上的种种困顿与苦难之后,人们渴望回到生命与精神上最为古老的出生地——自然界。自然界的阔大雄奇、清新纯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相对于缥缈不定的彼岸世界或是神仙聚集的蓬莱仙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自然界是那样的真实可依,而它才是给予诗人生命和智慧的源头活水,才是我们最终的信仰与皈依。

  自然既是激发诗人写作的动力,又是诗人永恒的书写对象。当代的诗人们正在用诗歌书写着身边的自然,他们对自然的由衷赞美和倾情描写,在本质上都是在描绘他们心灵深处渴望的生命归宿,在搭建起人类和自然对话的桥梁。多年后,当诗人老去,他们所描绘的自然物象和深沉的情感仍会留在后世读者的心中,净化着人类的心灵。

 

  诗观:让心灵自由飞翔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公布他的日心说的文章(1540年的《初论》)的扉页上曾引用过阿尔齐诺斯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要做一个哲学家,必须有自由的精神。

  其实,不只是做一个哲学家,做一个诗人,也一样要有自由的精神。诗歌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常常偏离文化常模,有时还会给世俗的、流行的审美趣味一记耳光,这就要求诗人有广阔的自由的心灵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诗人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飞翔,而不必受权威、传统、习俗或社会偏见的束缚。

  伟大的诗人无不高度珍视心灵的自由。惠特曼在《〈草叶集〉序言》中说:有男人和女人的地方,英雄总是追随着自由,——但是诗人又比其他的人更追随和更欢迎自由。他们是自由的声音,自由的解释。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了心灵的自由,才可能有健全的、独立的人格。一个伟大的诗人总是向读者敞开自己的心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承认是什么样的人。他不怕世俗的嘲笑和冷眼,无需给自己戴一副假面具,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说真话,不欺世盗名,不迎合流俗,不装神弄鬼,他用不着在帽子上插一枝孔雀毛来装饰自己,更不会昧着良心说谎。

  有了自由的心灵,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独创性的光彩夺目的诗篇。文学永远是心灵的诗,是灵魂的歌。有了自由的心灵,诗人才能超越传统的束缚,摆脱狭隘的经验与陈旧的思维方式的拘囿,让诗的思绪在广阔的时空中流动,才能调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表象积累,形成奇妙的组合。伟大诗人总是有些想入非非,他的灵魂是可以自由地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

  保持诗人心灵的自由需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即一个社会应鼓励诗人自由地畅想,自由地创作,自由地竞争,而不能让诗人由于敢于思考,由于写出了富于独创性的作品而遭到危险和迫害。美国心理学家C·R·罗杰斯提出过有利于高度创造性活动的两个条件:一是心理的安全,一是心理的自由。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相关的,心理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的安全的结果。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怕发展和表现他的异常思维,从而得到心理的自由。与这种主张相近,大诗人杜甫早就提出艺术创造要能事不受相促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表明有允许创作自由的社会环境对诗人的创作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反过来,如果社会环境缺乏创作自由,诗人经常受到不适当的促迫,甚至是打击和伤害,动辄得咎,其内心处于不自由的状态,个性受到压抑,创造性的思维受到束缚,就很难有佳作问世了。

  保持心灵的自由还要有一定的内在条件。这就是说,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固然要充分发挥自己心灵的自由,即使外界条件不允许也要尽可能地在内心深处为自己的心灵自由提供一种正常的防卫。这一要有勇气,二要靠自信,三要能拒绝诱惑,甘于寂寞。

  一位法新社记者曾经问过巴金:巴金先生,假如我是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你有什么忠言勉励我?巴金引用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英雄丹东的话大胆,大胆,永远大胆来回答,这是很有深意的。中国也有句老话,叫放胆文章拼命酒,酒是不能拼命去喝的,文章却要放胆去做。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诗人应当有勇气直面人生,直面旧的习惯势力和世俗的种种压力。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走在一般人的前面,站得也比一般人高一些,因此总有一定程度的超凡脱俗,他不易被世俗限制和束缚,而往往是旧的习惯势力的叛逆者。

  维护心灵的自由,还要靠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对自己的创作才能的冷静分析以及对人生、对艺术的坚定信仰的基础上的。优秀的诗人可以谦虚地听取意见,但却不会无止境地否定自己,相反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的价值。普希金在他临终前不久写的《纪念碑》一诗中,为自己的创作做了这样的总结: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普希金正是由于有这样坚定的自信,他才能在形形色色的流言与诬蔑面前保持了一种自由的心境。

  为了捍卫心灵的自由,诗人需要耐得寂寞、甘于寂寞,一方面去掉功利之思,不慕繁华,不逐浮名,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追求,恪守自己的美学理想,绝不随波逐流。有了寂寞之心,才能甘于寂寞做人,才可能祛除杂念,排除内在的与外在的干扰,建立一道心理的屏障。当下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大众文化的红尘滚滚而来,社会围绕物质轴心而旋转,人们物质欲望空前膨胀……这一切给诗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压力与生存压力。作为社会的精英,诗人若想避免与流俗合流,保持自己的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就要像不断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为捍卫人类的最后精神领地而搏斗,心甘情愿地充当诗坛的寂寞的守望者。

  创造的成功是自由的实现。让心灵自由飞翔吧,说到底,心灵的自由不仅是创造成功作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注:摘自《通向世界的门扉——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人作品集》,该书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一篇:二十世纪新诗理论的几个焦点问题
下一篇: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诗词中的老庄哲学和情结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