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散文随笔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中国风 / 康中一 2014-09-12 16:37:22  发布者:闻瑛  来源:山东青岛二中高二 康中一

 

近年来,一阵中国风席卷全国,并隐隐有突破国门、向世界进军的趋势。何谓中国风?按我的理解,便是生活中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的文化趋向。它疾速席卷全国,却不曾像风一样转瞬即逝。它如同风一般无影无形,却比风更能影响人的肉体与心灵,这就是中国风。

中国风刮遍了社会生活中的“角落”,例如口头语。如今的学生,不再以话中夹杂英语为荣,而是以夹杂古文为荣,比如“某君”“可否”“小生”……不绝于耳,而夹杂英语的反倒是没有多少人关注了。就像SHE的《中国话》中所唱“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些语言,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文化中语言的简洁性,用英语需要写一行字的句子,古文中仅需几个字,同时,古文还多姿多彩,仅仅“我”字,中文中有不下几十种表达方法,而在英文中,只有一个干巴巴的“I”。因而,中国的民族文化简洁而多彩。

不仅仅语言方面,建筑也有中国民族文化独特的个性,充满中国风。从那世博会中象征中国的中国馆,到那象征青岛的栈桥,无一不是体现了浓重的中国风味。游玩时,也会有不少选择居住传统的农家,而不是奢华的酒店。人们喜欢那里的清雅、幽静。而这,则体现了中国建筑那“小桥流水人家”一般的安逸和谐。

而在节日方面,更可以看出中国风的影子。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大大小小的节日里,放松一下,尝一口中国的传统美食,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享受着团圆的乐趣,其乐融融。外面响几声鞭炮,电视上再播放那些联欢晚会,更能体会到那传统节日的乐趣。而那些古老的习俗,则毫无例外地被强调、被遵守。这些欢乐的氛围,体现了中国节日的怀旧,体现出民族文化中的团圆与吉祥。春节文化已被许多国家视为同庆同乐的文化现象。如果这些道理有点抽象,那就看看我们民族文化物质层面的道理吧。多种果仁融成一馅月饼,象征着地处五湖四海的家人心连心;比邻而居,窗户相向,对户而织,邻里间亲同手足。这种建筑风格与食品特点,不都恰当表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文化吗?所以说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文化,绝不会被异国文化冲击同化。

除上述有目共睹的文化符号外,还有许多稍加注意就可以意识到的东西。例如,比起外国庭院中自下而上喷涌飞溅的喷泉,中国庭院中多是“清泉石下流”或是“半亩方塘一鉴开”,毫不张扬,顺其自然,因为“水往低处流”是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这是中华文化中谦虚沉稳的一面,象征着中国人沉寂表面下孕育着冲劲。它与张扬而富于侵略性的欧美人截然不同。

再如外国艺术画讲究裸体之美,无论男女都奔放不羁,而中国人讲究整洁端庄,看那使洋人惊艳的中国旗袍也将身体裹严,只隐约露出道腿线,既显女性之美又不失尊严。纵观中国古今服饰,都体现了我们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李时珍踏遍神州尝百草而著成《本草纲目》,如果放在外国,这些草药会被视为毫无用途的野草,但这恰是我们民族最推崇自然、最讲究“绿色”的证明。说起中草药,便想起野菜。中国人对野菜的了解和花样繁多的加工食用,也体现了在贫苦年代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性格特点,这岂是其它民族能够比拟的?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已融进中国风,吹遍全国。这些都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的性格,提醒着现代化中的我们,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你找到家中的温暖与舒适。

上一篇:十字路口(“文心雕龙杯”获奖作品)
下一篇:梦想依旧远航 / 马琼瑶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