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辽宁朝阳有40多个农民文学社 2014-06-05 15:46:22  发布者:闻瑛  来源:2014年06月05日 人民日报 刘洪超

 

 6月2日,在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松岭门乡梨树沟村,一场热烈的文学创作讨论会正在进行。与众不同的是,积极介绍自己作品构思的,不是职业作家,也不是专业写手,而是平时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农民。

  梨树沟村村民朱振山今年已经62岁了,早年他走南闯北做买卖挣了钱,生活不愁了,小时候的文学梦又从心里冒出头来。

  2006年,由他牵头在村里成立了边塞文艺社,如今,文学社已经有会员30多人。2009年,朱振山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官屯》还被列入全国“百位农民作家、百部农民作品”系列丛书。

  在朝阳市的乡间,活跃着不少这样的农民作家,他们自发成立文学团体,在农闲业余时间,让黑土地上涌起创作潮。

  朝阳市文联主席隋志超介绍,朝阳地区的农民作家有500多人,而组织创作团体也有30多年的历史,农民文学社团已经发展到40余个。“朝阳市所属的7个县市区都有农民创作团体。”隋志超说,当全国“百位农民作家、百部农民作品”系列丛书出版到第六十部的时候,辽宁省占了5部,而其中4部均出自朝阳农民作者之手。

  “大多数农民写作是因为兴趣。”朱振山说,“在乡间坚持业余创作,说到困难,不胜枚举。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他们与土地的亲近。”

  虽然只是在农闲业余创作,但农民作家们取得的成就不可小觑。

  在抗日名将赵尚志的故乡朝阳县尚志乡,成立于1996年的尚志文学社如今已拥有4名辽宁省作协会员,8名市作协会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作者有30多人。

  尚志文学社社长周莲珊已经出版了30余部作品,不仅如此,2000年他的短篇小说《雪狼白蹄儿》还荣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文学奖;2003年他的《送白狐狸回家》荣获全国首届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奖一等奖。

  尚志文学社的雷艳华出版了诗集《锁链中的火焰》,她写的《四合屯的石头》目前已经拍摄成电影并在辽宁日报开设散文专栏。在农闲时节,文学社的会员们还定期到槐树洞、清风岭、云蒙山等地进行实地采风并召开文学创作研讨会,一起交流写作心得。

  在尚志文学社等文学社团的影响下,朝阳县就有文学社团12个,有文学社的乡镇占到乡镇总数的48.8%。

  虽然对于大多数庄稼人来说,创作只是一种兴趣爱好,但事实上,创作改变着他们的命运。

  李铭,1972年出生于朝阳市双塔区孙家湾乡平房店村,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艰难而不得不辍学。他卖过菜、做过小工、当过保安,1993年他发表了处女作,一篇小小说,当平生第一次拿到稿费的时候,他高兴得难以言表。从此以后,文学创作成了李铭生活的追求。进城卖菜时,他在菜摊上练笔读书;在建筑队打工,他在简陋的民工棚里也坚持创作。

  李铭的作品多以家乡辽西为背景,《风中的驴子》《民工二题》《喝酱油的父亲》等多部作品中都有村里乡亲们的影子。他的散文、小说被《作家文摘》《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读者》多次转载。当全国“百位农民作家、百部农民作品”系列丛书出版时,李铭一个人就有两部作品入选。在写作上小有名气后,如今不少影视剧请他做编剧。

  朝阳市凌源的平民诗社,有60多名会员。“虽然生活有不少烦心事,但大家在一起讨论写作的时候,就是最快乐的时光。”平民诗社社长燮克介绍,由他们诗社在网络上主办的“平民诗歌论坛”聚集了不少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触网后,朝阳农民作家走得更远了。

上一篇:阎连科:读者喜欢比拿奖重要
下一篇:“文学理想主义”的坚守与担当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