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文学新蕾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以文字来梳理生活——小作家王金凤 2014-02-13 11:03:25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1

王金凤_小作家-校园文学

    小作家简介

  王金凤,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伊梦文学社社长。爱栽花种草,喜梳理文字。一年来,陆续在《语文报》《扬子晚报》《美文》《作文通讯》《全国优秀作文选》《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多家知名报刊发表作品六十余篇,计十万余字;多篇作品成为《新语文学习》《创新作文》等杂志的封面文章或卷首语,部分作品入选《中国中学生年度优秀作文》;在多项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近来先后受邀成为《语文世界》《作文与考试》《作文新天地》《新作文》等杂志的“星约”专栏人物。

 

    写作感言

  我是个爱栽花种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女孩。与所有语文爱好者一样,读书阅世是我课余生活的一大享受:逗逗小动物,养养小花草,看看小人物,这些生活的小情调,让我的眼睛与心灵敏锐、明亮起来。但不敢奢望拥有一支马良神笔,可以画尽人间风景,惟盼着在读书中点点积累,能让一个满怀憧憬的少年把手中拙笔改造得能够描摹,从而学会把内心的情愫和思绪理平。我庆幸,我渐渐爱上了这种以文字来梳理生活的惬意方式,它让我远离絮叨而归于宁静;并使我明白,质朴的文字和质朴的生活一样,最具打动心灵的质感,浮华、空洞的东西最终都会褪去缭乱的色彩。

  作为一个写作之路上的起航者,我愿小心地捡拾那些时光的碎片,精心地打磨生活的边边角角,铺展出献给未来的一路阳光。写作是艰辛的,但辛苦的同时,也收获了独有的快乐与对这个世界的重新认识。所以,我会一直写下去,用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我的生活、我的判断和我的梦。

 

    佳作选登

天下无锁

 

  恐怕再也找不到像我们203这样的宿舍了!来自三个不同的乡镇,正宗的杂牌军。一屋子八个人走得不远也不近,处得不冷也不热。偶尔因鸡毛蒜皮的事儿吵吵小架,发发脾气,往往不超过十句就各自收场;见面的问候,有时平淡得像“制造谈话”,即使闲扯也没有太多值得深入的共同话题。八个人,一个字——淡,淡得像夜空中飘渺的轻歌,淡得若湖面上漾出的波纹。

  由于沟通不多,生活上也似乎多了层无形的屏障。就拿宿舍橱柜来说吧,人人自危,铁将军把门,每个人的专用橱柜上都配了把小锁。锁形状不一,大小各异,或铜或铁,或新或旧,并排挂在橱柜外颇有点森严的气象。我们都看不见别人的橱里有些什么,吃的,穿的,还是用的,我们没兴趣知道。一把把闪着寒光的小锁恪尽职守地把在那儿,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意外,有时偏在过度小心时发生。某日,堪称本宿舍最谨慎的一位舍友,橱柜钥匙不翼而飞了。宿舍的空气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面孔僵硬,静静地各忙各的,没人说话,仿佛一张口,就会引爆空气中的隐形炸弹。可猜测的目光还是像乱石激起的波纹,一圈圈的最终纠结不清。没有人知道那把钥匙何去何从,也没有人借此事大发议论,冷嘲热讽。

  突然,一位性急的舍友“豁”地站起来,打破了这可怕的沉寂。她从兜里掏出那把很少在大家面前出现的钥匙,试图用自己的钥匙打开这把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奇迹出现的几率毕竟太小,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那把暂时失去解药的锁,依然忠诚而执著地把守着自己的领地,冰冷的面孔仿佛是对大家的嘲讽。我们都一骨碌儿行动起来,开始全力搜捕那把失踪的钥匙。它可是我们第一次齐心协力没有任何争议地去做同一件事。

  后来,那把钥匙终于找到了,但不是我们的功劳,是那位舍友从自己的床单里找出来的。她格外愉悦,面露灿烂的笑容,无比真诚地对我们道谢。她还兴奋地说,她终于找到了钥匙,一把能够打开心锁、让阳光照亮心扉的钥匙。

  一次小小的意外,让我们醍醐灌顶:锁,本为了提防别人,却先锁住了自己。这个冰冷的器物,锁住的何止衣物,还有感情——是它,让我们的距离如此遥远;是它,让我们的信任如此脆弱;是它,让我们的心灵振翅难飞。自此,我们潇洒地宣告:卸锁,让我们203率先回到远古的无锁时代。

  某天,在宿舍墙角的水泥地缝隙中,居然发现一朵奇异的小花,开在斜阳冷风中,娇美得煞是感人。只可惜,美丽的只是一隅,而不是满园秀色;它的明艳怕也短暂,恐难持久。忽然怜惜起我们的宿舍——这个还没有被世俗染透的小小社会,弱小得竟像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锁,大概是因贼而生。倘若无贼,锁有何用?不禁幻想:天下无锁,那是一种何等的境界。转念一想,不觉笑出声来。 

 

  生死相望间

 

    死亡是黑色的,我一直坚信这样的观点。直到走进《入殓师》这部日本电影,才发现其实我错得很远。

    原为大提琴演奏家的主人公大悟由于乐队解散而沦为无业游民,因一则招聘启事误打误撞进了“入殓师”的行业。尸体腐臭的孤寡老太太、美若天仙却身为男儿的小青年、留下年幼女儿死去的母亲、满脸都是子孙口红印的老大爷……一次次生死离别,让大悟由当初对这份职业的恐惧变为敬爱,他开始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而澡堂烧水的老婆婆与离家多年的父亲的去世,则让一直反对丈夫工作的美香重新接纳了大悟。当那颗儿时的鹅卵石从父亲冰冷的拳头中坠地之时,大悟也放下了对父亲的所有怨恨。

    电影曲终人散,我已泣不成声。大悟为死者温柔地换衣、化妆的情景依稀在目,大提琴哀婉深情又沉雄悲壮的插曲依旧萦绕耳际。悲怆的气氛、哀恸的哭声、煽情的音乐无疑凝成了一颗催泪弹。深深浅浅的物哀与影影绰绰的禅意,随着北国的雪花清灵地落于心扉,让观众不得不以仰望的姿势对生死进行更深层地思考。

    曾读过毕淑敏的小说《预约死亡》,其中“生命像一只旧钩子,悬挂着我们的躯体”一句甚为喜欢。钩子总会断的,而在戛然断裂的一瞬,接住我们的是临终关怀员或入殓师。其实我觉得二者是邻居,都让干枯的身体焕发内在的生机,给他(她)以最后的美丽,这需要冷静、理智以及温柔。面对生命的摧枯拉朽甚至死亡,竟能以如此平和、体贴的心境给一个即将出门远行的灵魂以最后的慰藉。我想他们已经把死亡看得透如水晶了吧。

  “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这句台词让我刻骨铭心,这大概应了庄子所云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如一株植物,开花是为了结果,结果却不是为了终结,而是为了新生。当死亡在我们近旁推门而入的时候,很多人甚至不敢隔着冰棺向死者献上最后的瞻仪,心里总忌惮着:死亡总是阴郁的、冰冷的、黑色的。每次有人故去,家人都不允许我向死者靠近,说那样会沾上死人的不祥之气。其实,纯净的恰是那些将死或已死之人,对于临终关怀员或入殓师的安排,他们婴孩一样地欣然领受。他们不会恶语伤人,更不会心怀鬼胎,只是安逸地闭合双眼,无声地告诫世人以生命的本相,那就是静谧与安恬,可惜听到这天国秘语的人在这滚滚红尘中真是少之又少。死者超悟无法重来,生者喧嚣依然故我,这是生死不得相通的何等的一种悲哀呀!

  死亡,是一种刺痛生者而本人却猝不及防、无法回避的美丽。《入殓师》中大悟放生的鱿鱼死在河里、回溯的鱼死在湍流中、佐佐木社长与大悟吃河豚鱼白等等的细节,无疑传达了这样一种生命伦理。生命只有一次镀上这种美丽的机会,我们来的时候或许太匆匆,但走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是最美丽的。没有“生如夏花之烂漫”,至少要“死如秋叶之静美”。

    一想起若干年后,我们都会被涂上圣女果般的口红,穿上心爱的长丝袜,系上一条金色丝带,有子孙在我们脸上亲满口红印,甚至还有帅气的入殓师温柔细致地为我们穿上最奢华的寿衣,让我们安然地做一个永恒的美梦……便觉得死亡是彩色的,像人生的第二场婚礼。

从生到死,有一个漫长的旅程,其间必有无数风雨,连死亡都能读出美丽,又何况风雨呢?让我们在今日生的风雨中,积聚着人生百年后的美丽吧。

上一篇:寻梦的动力在字里行间跳跃——小作家周蜜
下一篇:写作是一种精神寄托——小作家许甜甜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