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观察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剖析《爸爸去哪儿》的红与黑 2014-12-26 17:02:32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1 作者: Cyrus

 

《爸爸去哪儿》在一个不起眼儿的时段,冷不丁地火了。挺好的,因为无论内容真与假,水平高与低,至少它能够唤起的思考是有意义的——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爸爸去哪儿》提供了几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尽管从节目的走向看,这些话题未必是节目的初衷,或者未全部得到重视和延展,有些甚至是跑了偏,但提出了总是好的。

红:将“爸爸”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黑:“爸爸”泛化为了家长

这个节目将“爸爸”推到了幼儿教育的中心,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很有启发性的设置。虽然我们的古训说“养不教,父之过”,但在中国人的童年中,爸爸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强势。我们或许片面理解了“男主外,女主内”,而认为带孩子过于婆婆妈妈,不是男人干的事儿。其实爸爸对于幼儿生活细节的有效参与、有效干预,是那么的必需。性别认知,是人的一个基本认知,这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爸爸、妈妈基于不同性别特质给予孩子的判断反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但遗憾的是,整个节目的内容设计上,“爸爸”再次被泛化为了家长,因为整个节目并没有设计出一些必须或者应该由爸爸来完成的教育任务。爸爸应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幼儿的生活细节,这个本该更具有挑战性、建设性和可视性、话题性的内容,被忽略了。个人觉着,被忽略的或许才是这个节目成为一个好节目的立意原点。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目的调起低了,其社会引领功能也就无可挽回地被泛化、弱化了。

红:引导孩子解决生活问题/黑:成了考验“爸爸”生存技能的秀场

节目设置了爸爸带孩子单独旅行的假定情境,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引导孩子面对陌生环境,解决生活问题的案例。这也很有意义。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因为每一个父母都有为孩子包办一切的理念、信心。幼儿时,习惯于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少年时,习惯于替孩子决定所有的事;长大了,发现要么孩子不懂事,要么孩子所有事都跟自己作对!其实,教育孩子的关键不是你能替他做什么,而是你要教会他做什么;不是你能给他什么,而是你能教会他如何正常获取需要、想要的东西;不是用你的决定和选择支配他,而是引导他学会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但遗憾的是,节目的内容设计告诉我们这个节目似乎与教育孩子无关,而是一种“爸爸”生存技能的大考验。这种奶爸版的“荒岛求生”的确好看,但这除了折腾孩子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村里做饭,爸爸的笨拙、出丑很有娱乐性,但当镜头转向那些和我们一样看热闹的孩子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毫无意义。沙漠旅行就更离谱了,只有50块钱10瓶水的情况下,把四五岁的孩子带进沙漠,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在未成年人保护严格一点的社会,甚至可以就此申请取消爸爸的监护权。

我们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技能越多越好、“知识”越多越好吗?同样是旅行,孩子在正常环境中学到的经验,理解到的互助、求援、与人为善、有效沟通,才是最实际的,才是会因为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而不会遗忘的。这远比在黑暗的沙漠里独自走一段夜路来得实际。我们的教育经常大而化之,或者揠苗助长,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八臂哪吒,啥都会,但却忽视了最基本的生活常识、生活伦理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节目的调又起跑了,其可能具备的教育引导功能无可挽回地被娱乐目的掩盖了。

红:没有放弃对与孩子沟通的关注/黑:永远只有“孩子服从”一个结局

孩子在各种假定情境下,对规定事项的不适应、不服从,为家长提供了一个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孩子认识规则,适应规则,使用规则的教育模板。这是节目最初吸引我的点。孩子和成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逻辑。我们不能用大人的常识去批评孩子的无理取闹,我们更不能用大人的主流认同去判断孩子的天马行空。因此与孩子的沟通,我们要首先理解孩子,对他的认知做正确假定。

值得欣慰的是,这个节目至少在内容设计上,没有放弃对沟通这件事儿的关注。但遗憾的是,这种沟通显得那么的走过场,那么的不充分,而且永远只有一个结局:孩子服从。这是一个败笔,孩子只能面对一种选择,只有被说服的权利。这不正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范本吗!说服孩子是一种成功吗?我们为什么连作秀的时候,都不舍得给孩子一道多选题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节目的调甚至起错了,他无可挽回地强化了我们支配孩子的意识和决心。

还好,作为一个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挺好看的,内容至少比全民唱歌来得有意义。把幼儿教育做成有可视性的节目,其初衷也是非常善良的。但,越是这样的节目,越应该慎重,如果从本意上就是要拿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取乐、开玩笑,那就是罪大恶极。

2013年的中国电视已经掉进了买版权的泥潭。我们一如既往地对中国电视人疲软的创造性思维无能为力的同时,也结结实实地知道了中国电视的原始积累确实很可观,他们几乎把这个星球上在售的“秀”权都买了。但问题是,买来了之后怎么办?一个节目的本土化,不是对规则的肆意胡乱修改,而是结合本土实际的内容再设计。至少也要,认真点!做电视呢!观众真会跟着学的。

上一篇:从爸爸在哪儿到爸爸去哪儿
下一篇:中国的教育问题出在哪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模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