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时政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习主席《忆大山》,唯真情才动人 2014-01-15 13:35:59  发布者:闻瑛  来源:人民网

 

一、热点事件概述

今日舆情热点:光明日报刊发习近平旧作《忆大山》

1月1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习近平忆故友贾大山的旧文《忆大山》。光明日报在其编者按中提到,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 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文。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发表于1998年第7 期《当代人》杂志,是为怀念之前一年去世的正定著名作家贾大山而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中,习近平同志深情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贾大山的深厚 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10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这篇散文语言简洁、生动,行文朴素、自然,感情深厚、 丰盈,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1.各类媒体报道走势图

1月12日以来“光明日报刊发习近平旧作《忆大山》”话题媒体关注度

1月12日以来“光明日报刊发习近平旧作《忆大山》”话题微博关注度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 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文。其中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经《光明日报》刊发后引发网民热议,话题相关舆情热度迅速升温。13日,话题相关网络新 闻超过1000篇,相关微博超过1.4万条。

截止到今日(1月14日)15时,“忆大山 ”话题相关网络新闻已累计超过2200篇,相关微博超过3万条。数据显示,此话题相关舆情热度仍处于上升区间。

 

三、相关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一)网友热议:一篇有温度的好文章

1.一篇有温度的好文章

意鹿山人(作家,文化、教育活动策划人):此文感情非常真挚,值得一读。当时习主席已任福建省委副书记,能花时间写出这样真情实感的纪念文章,而非官样的文章,可见其真性情。

网民“xcbningning是我”:真是一篇情真意切的好文章,习总对正定的感情深厚,对老朋友的感情深厚。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钦佩贾大山的高尚品格的同时,我们更读懂了习总。

网民“我爱傻傻的海子”:很有真挚情感的文章,主人公的人品令人折服,作者的温情也让人佩服。

2.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性情

网民“笑笑”:之前翻阅过习总的《之江新语》,觉得文章很有个性、很有想法。毕竟当一方领导还亲自动笔写文章不多见;看完这篇忆大山的文章,更觉得习总的文章用心很真、很诚,十分难得。

网民“文章登峰”:从这篇质朴情深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鲜活而诚挚的情感,布衣之交的纪念,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大山的“代入感”,我们感动,是因为我们都在习大大的文里心中。

网民“痴心一片”: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感动,体现出了习主席爱护干部,关心同志们,和一般干部感情很深,让人心里很暖和。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习总和大山这样实干的干部,也需要习总这样体贴关心干部的好领导。

网民“家族志”:骑车下乡、街头接访、圪蹴着吃饭、与群众促膝谈心……一个有人情味儿的领袖往往比什么主义都更重要!

3.朴素作风有示范意义

大旗颜建国(大旗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如果领导都和文学艺术家保持这样密切的关系,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故事还成问题吗?

网民“守望北斗”:据说习总在福建有些“村一级”的农民朋友。到浙江任职,只要这些村干部朋友去找,他都接见。可见习总平易近人,重情义无架子,质朴德高!值得学习!

网民“拉姆拉错”:习总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到了实处,值得所有的领导干部好好学习!

网民“打蓝斋”:情深意重,感人至深!习总尊重人才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令人叹服。

4.“正能量”语言值得推广

网民“伯纳作”:习主席用中国和世界都能够听得懂的语言,阐述了中国,阐述了自己。如果这种“正能量”语言能全国推广就好了!

网民“为谁自豪”:忆大山,用的是大白话,谈的是大感情!

(二)媒体热议《忆大山》

人民网:人情贵在两相知

评论指出:《忆大山》是悼祭文章。《论语?学而》曰:“慎终追远,民德厚矣。”悼祭之文贵在真挚情深、言之有物,其思想深度则取决于作者的情感深度和对逝 者的相知程度。一般来说,所祭者多为贤德之士,而祭文则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精神以及追悼缅怀以表达作者对理想人格的钦敬。毛泽东祭悼张思德、白求恩的 《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是这样的文章,《忆大山》也是这样的文章。作者在此文中不仅表达了至情至性的情感,更是在肯定、赞扬和倡导作家和文艺工作 者的艺术追求与社会担当。所以文章结尾说:“大山走了……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直不阿、嫉恶如仇 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新华网:从《忆大山》看习近平同志的为人与行政之道

评论指出:习近平同志和贾大山的交往比一般意义上的尊重人才多了些内涵,这个内涵就是:习近平同志是带了一颗真诚的心灵,以博大的胸襟在与人交往。唯有真 诚,才能收获真诚;唯此真诚,才能真正结交人才,留住人心,成就事业。这应该是我们从近平同志与贾大山的交往中得到的一个有益启示。

贾大山赢得了习近平同志发自内心的赞赏,并以之为“好朋友,好兄长”,推其为“行政与为人的参谋与榜样”。这种君子之交,早已超越了一己情怀,与其说二人 惺惺相惜,莫不如说那种共同的对国家和人民表现出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种共同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高远情怀,将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命运的人紧 紧联系在了一起。

光明网:真情永驻“忆大山”

评论指出:《忆大山》这篇文章为什么如此地触动人?它的诱人的魅力来自何处?是它的文笔?是作者非同一般的地位?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但最主要、最关键 的,则突出地体现在一个“真”字上,即真心,真情,真诚。所谓“真心”,在这篇文章中,我以为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为之。在生活细节上不 自觉间流露出的平民意识,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情同手足的真情厚谊,是这样珍贵,这样难得,这样感人!真情永驻,正是此文动人心魄之所在。

环球网: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

评论指出:《忆大山》里的“情”和“志”、“人”和“品”、“才”和“德”,它们相互之间已经汇流一处而融为一体,共同构筑了这篇文章人生情感、精神价值 的基础和主干。当前,在全国上上下下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而齐心协力实现“中国梦”的时候,在我们共克时艰、同奔“小康”之际,这种对 人、对人生的“情”与“志”、“人”与“品”、“才”与“德”的倾诉和宣示,当然就一定不啻为一篇值得学习的文字,就一定不啻为一篇深得领悟的文字。

央视网:“高山流水”唱新曲

评论指出: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和大山纯洁高尚的友情,刻画出大山可敬可爱的形象,是一曲现代版的“高山流水”,堪称经典,可以传 世。友情的建立,不光性格相投,也包括性格的差异。近平理论修养高,高瞻远瞩,端方稳重,求真务实,大山了解民情,反应机敏,快人快语,热情似火。差别形 成吸引力,互敬互补,视朋友是另一个自己。近平与大山,不是伯乐与马的关系,而是兄弟友谊,志同道合,相倾于品,契合于政,情同于民。

(三)网友评习近平《忆大山》诚待文化人的启示

(来源:凤凰博报 作者:至诚大兵)

启示一、真心敬重文化人朋友,平等交流暖心窝

贾大山,作为正定县的一名作家,虽在全国的影响不算多大,然而,其逝世之后,是时已担任福建一省之长的习近平却撰文述说其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点点滴滴。足见习近平在河北正定期间与贾大山的深厚友谊,饱含真情,十分感人。

启示二、把心交给文化人朋友,就能以心换心

在习近平的记忆里,“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 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相信这个时候的贾大山眼里,这个在正定说一不二的习近平,就是真正倾心的朋友,而 不是什么县委书记。对于真正将心交给文化人的习近平来说,这就是以心换心吧。

启示三、理解文化人的“傲骨”气质,大度包容真重用

习近平虽在正定一言九鼎,却是非常理解文化人的“傲骨”气质,到正定工作后,“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 一种钦敬之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 直的品格,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正是习近平如此的理解与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

启示四、心头装着文化人朋友,天涯海角都牵挂

习近平自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一直延伸到他调任福建担任高职直至贾大山去世。正如光明日报所评的那样“与其十余年间历久 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都像习近平这样,敬重并把心交给文化人,真正把他们作为朋友,哪怕是走遍天涯海角,心头也会装着文 化人,心连心情增情。

(四)港媒:习近平悼友旧文真情洋溢

【香港大公网14日报道】 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12日在博客贴发了习近平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文。其中,《忆大 山》一文,反映了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馀年间歷久弥坚的交往, 饱含真情,十分感人。光明日报13日对该文进行转载。

有评论称,习近平的《忆大山》,触动读者的魅力并不完全因为它的文笔与作者的地位,最主要的,突出体现在一个“真”字上,即真心,真情,真诚。

四、舆情点评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观察,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生》三文。其中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在网上引发网民热议。

这篇写作于1998年的怀念文章,因其真挚的情感与文字背后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引发普通民众的强烈共鸣。有网民表示,读罢《忆大山》,不仅为习主席与贾 大山之间深厚友谊所感动,更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习主席的诚挚情感。更有网友直言:“布衣之交的纪念,让每一个老百姓都有大山的‘代入感’,我们感动,是 因为我们都在习大大的文里心中。”

媒体评论也达成共识,认为习近平同志与贾大山的布衣之交让我们看到官员和群众下属之间是“鱼水”关系不是“油水”关系。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员和下属的关系虽然也称兄道弟,却是建立在钱的关系上,利益是彼此感情的纽带。

“常怀敬畏之心,谦卑之怀”,习近平同志给官员做出了良好表率。这种眼睛向下、为民干事的情怀,既接了地气,又暖了人心,增进了与百姓的感情,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不管时代如何变幻,官员始终“是民不是官”,这种平民精神永远值得学习效仿。

 

 

习近平:忆大山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

1月12日,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康志刚在其新浪博客上贴发了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已故作家贾大山的获奖作品《花市》和他自己的《怀念恩师贾大山先 生》三文。习近平同志的《忆大山》一文,反映了近平同志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已故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 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交往,饱含真情,十分感人。光明日报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贾大山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去世以后,在他的家乡正定,在他曾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的当代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昔日的同事、朋友和所有 认识他、了解他的善良的人们,无不在深切地怀念他,许多文学界的老朋友和他家乡的至交,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纪念文章。一个 虽然著名但并不算高产的作家,在身后能引起不同阶层人士如此强烈的反响,在文坛、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如此丰厚的纪念文字,可见贾大山的人格和小说艺术是具有 何等的魅力。

1982年早春,我要求离开中直机关到基层锻炼,被组织分配到正定任县委副书记。那时,贾大山还在县文化馆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但其 《取经》已摘取了新时期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正是一颗在中国文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原来我曾读过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 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到正定工作后,更是经常听到人们关于贾大山的脾气、性格、学识、为人的议论,不由地让人生发出一种钦敬之 情。特别是我们由初次相识到相熟相知以后,他那超常的记忆、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还有那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真挚热情、善良正直的品格, 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到正定后,第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一个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问候之后,便开始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文学艺术、戏曲电影、古今中外、社会人 生,无所不及,无话不谈。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他还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近平,虽说 我们是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啊!以后有工夫,多来我这儿坐坐。”他边说边往外送,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竟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此后的几年里,我们的交往更加频繁了,有时他邀我到家里,有时我邀他到机关,促膝交谈,常常到午夜时分。记得有好几次,我们收住话锋时,已经是 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了。每遇这种情况,不是他送我,就是我送他。为了不影响机关门卫的休息,我们常常叠罗汉似的,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 门上翻过。

1982年冬,在众人举荐和县领导反复动员劝说下,大山不太愿意地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虽说他的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可当起领导来却不含糊。 上任伊始,他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比较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大山为正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 研究、保护、维修、发掘、抢救,竭尽了自己的全力。常山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兴建和修复,隆兴寺大悲阁、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临济 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的修复,无不浸透着他辛劳奔走的汗水。

作为一名作家,大山有着洞察社会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独特视角。他率真善良、恩怨分明、才华横溢、析理透澈。对人们反映强烈的一些社会问题,他往往 有自己精辟独到、合情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行政与为人 的参谋和榜样。

大山是一位非党民主人士,但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人民的命运割裂开。在我们党的政策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和灾害的时候;在党内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发生局部动乱的时候,他的忧国忧民情绪就表现的更为强烈和独特。他利用与基层民众水乳交融的关系,充分调动各种历史和文化知识,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合情入理的分析,乐观豁达的情绪,去劝说人们、影响人们,主动地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的工作。同时,他更没忘记一名作家的良知和责任,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尽情地歌颂真、善、美,无情地揭露和鞭挞假、恶、丑,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人生,增强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更让人们看到光明和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我在正定期间,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得到大山很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记得1985年5月我即将调离正定去南方工作的那个晚上,我们相约相聚,进行了最后一次长谈,临分手时,俩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依依别情,难以言状。

我到南方以后,曾经给大山去过几封信,只是大山甘于恬淡寂寞,不喜热闹,未有及时回应。以后我也因工作较忙,很少给他写信了,只是偶尔通个电话,送上衷心的问候和祝愿。我还曾多次让人捎信儿,希望他在方便的时候,到我工作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可他总是说我担子重、工作忙,不愿给我添麻烦。虽然接触联系少了,但我们之间的友情并未随日月流逝而淡漠,他常向与我联系较多的同志探询,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情况和动向,我也经常向到南方出差的正定的同志询问他的身体、工作和创作状况。每次见到正定的同志,我都请他们给他带去一些薄礼。每年春节前夕,我总要给他寄上一张贺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的祝愿。

1991年春节,在离开正定6年之后,我受正定县委之邀,又一次回到了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三年多的第二故乡——正定。我抽时间专程到家里看望大山。那时他已主动辞去了文化局长职务,到县政协任专职副主席了。他依然那样豁达乐观、诙谐幽默,依然那样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并依然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坚持着他的小说创作。那年,他还不到50岁,正当精力充沛、创作欲望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他告诉我,什么小说在哪个杂志发表了,什么小说被哪几家刊物转载了,正在构思或写着什么,显得非常兴奋。那次相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能长谈,便依依惜别了。

1995年深秋,我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大山患病并已做了手术,尽管说手术相当成功,还是给关心他的人们心头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我不时打听着他是否康复的消息,但每次得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他的病情不见好转,却一天比一天更瘦了。后来,听说他到省四院做了食道扩张治疗,能吃进一些流食了。再后来,听说又不行了,正在北京协和医院做诊断检查。刚好,我那几天正在北京开会,便抽空到医院去看望他。见到他时,眼中的大山早已不是昔日大山的模样,只见他面色憔悴,形体枯槁,蜷缩在病床上不停地咳嗽,只有那两只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球,还依然闪耀着流动的亮光。他看到我进来,立即挣扎着从床上坐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激动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稍微平静些后,他就给我述说病情的经过。我坐在他的床头,不时说上几句安慰的话,尽管这种语言已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那次见面,我们两人都显得非常激动,因为我知道,恶魔般的细胞,此时已在大山的肝脏、胰脏和腹腔大面积扩散。我不忍心让他在病疼之中再过于激动,为了他能得以适度的平静和休息,我只好起身与他挥泪告别。临走,我告诉他,抽时间我一定再到正定去看他。

1997年2月9日,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我又一次回到正定,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看望大山。这时的大山,身体的能量几近耗尽,他的面色更加憔悴,形体愈显瘦小,声音嘶哑,眼光浑浊,话语已经不很连贯,说几句就要歇一歇。此时我心中已有一种预感——恐怕大山的驾鹤西去为期不远了。至此,一股悲怆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地紧紧握住大山的手,泪水溢满了眼眶。这时的大山,却显得非常平静,倒是先安慰起我来。我提出再和他照张合影,他笑着说:“我已瘦成这样,不像个人样儿了,叫人看见怪吓人的呀!”他虽是这样说,可还是挣扎着坐了起来。这张照片,成了我和大山,也是大山和别人最后的一张合影。

2月21日,在我刚刚离开正定才十来天,突然接到电话告知——著名作家贾大山于1997年2月20日晚因病去世,享年54岁。

噩耗传来,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

大山走了,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是那样悄无声息,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愫,清正廉洁、勤政敬业的作风,襟怀坦荡、真挚善良的品格,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精神,都将与他不朽的作品一样,长留人间。

  (此文发表于《当代人》杂志1998年第7期)

上一篇:中纪委副书记:政党不是乌合之众、私人俱乐部
下一篇:外媒:习近平誓言开展不设限制的反腐运动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