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散文随笔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城瑀:敦煌随想(第八届“文心雕龙杯”初赛一等奖) 2015-03-31 10:42:51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心雕龙杯大赛组委会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千年的风沙侵蚀,沉淀出这大漠里的半壁唯美。美的惊艳,美的梦幻,纵然带着一丝忧伤,却依然精美绝伦,深邃厚重。

我从未踏上敦煌那漫漫沙路,然而这并不妨碍我梦起于千里之外的敦煌,当我以一种感悟生命蜕变的态度,按着敦煌的千年脉搏,我发现,这片厚重的黄沙之中,写满了悲欢离合,那样真实,那样纯粹。

思绪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一切都那么清晰。我看到,那夕阳中金光万道,状若千佛的鸣沙山下,乐僔禅师礼佛诵经的虔诚;我看到西行的玄奘法师带着佛家圣典,重入玉门,东归长安的执着;我看到,寂静的夜里,突厥可汗的金狼头军旗在猎猎西风中飞扬;我看到,千千万万的征夫离人告别了故土,在此抵御外寇,洒满白发征夫之泪;我也看到,大漠苍茫中,远行的驼队载满着茶叶和丝绸翻越葱岭,踏出玉门;我也看到,粗糙的墙壁上那些承载了先辈们毕生艺术信仰的长袖飞天,反弹琵琶…

当然,还有那个本该藏经万卷而今却只余寥寥数本的秘穴,一百多年前的那个道士,用自己的无知和一百三十英镑的酬劳绑架了中华民族封存了千年的历史遗宝,只留下绵绵不尽的历史遗恨……

当然,我还看到鸣沙山下的积沙流动,粉尘飞扬。积沙,风蚀,粉尘,这些西北大漠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正缓慢的改变着自然的存在形式,这些隐形的杀手如同黑夜里的墨笔,缓慢地抹杀着不朽的艺术。或许再过五十年,一百年,还是再多,敦煌也将沉于沙丘,徒留下我们站在这空旷的沙漠中,怅然叹息。

然而,纵然真得华美成伤,那又如何?敦煌的艺术价值与民族价值早已超出了它的本身。王朝旧事如梦,纵使历史的风沙再过肆虐,也无法掩盖这颗艺术明珠的美伦美奂。曹雪芹早已离我们远去,可那洒满辛酸泪的红楼一梦却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永不褪色。倘使敦煌真的难逃吴哥窟的命运,它那虔诚的佛声天籁,那藏经万卷的石穴,那千佛共度的山洞,那九层楼高的安然佛像,那丝路古道上的阵阵驼铃,那玉门关外浸血的黄沙,那飞天长袖,那反弹琵琶,不亦铭记于世吗?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敦煌,它反映了常书鸿、樊诗锦、张大千那一代代民族脊梁,扎根西北的万丈豪情,它见证了一个民族从无知麻木到今日傲立东方,重视文化的一路求索与艰辛。它是历史的背影,是历史车轮滚动的地方!

是的,这才是大漠敦煌!它在教我们淡然。无论是在乐僔禅师的佛音下,还是在玉门关外的铁骑鼓角,刀枪争鸣之中,亦或是在学者如痴如醉的轻吟中,还是在人头攒动,游客盈满的嘈杂声里,那九层楼高的佛像总是神态安祥,俯视着芸芸众生,将百态红尘纳入眼界却又淡然包容不放心头,千年不变。

是的,这才是大漠敦煌!它在教我们铭记,铭记那一串串,几代人带着赤子之心,毅然西行留下的足印,铭记那些在国家尚在战火中时就扎根西北,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们,铭记那几代敦煌人呕心沥血浇灌的浸血海棠,一叶七心,心心皆不悔,铭记那几代敦煌人含辛茹苦在西北黄沙中用毕生心血载下的梨树,与风相会,那梨花像天使一样飞翔。

是的,这才是大漠敦煌!它在教我们价值。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为祖国、为人民、为父母、为爱人付出过什么。敦煌难以永存,但它的价值却绵延千古;同样,一个人无法肉身长存,那就更不必追逐什么虚名利禄,而应用尽一生去做一件让大家叫好的漂亮事,它将见证你一生的精彩!

在这个有些喧嚣浮躁的时代,每个人都该让心灵接受敦煌风沙的洗礼。饮一杯美洒,纵酒而歌,要唱也该唱在这粗犷风沙下那深邃厚重的敦煌,要醉,也该醉在这华美却带着淡淡忧伤的敦煌……

 

作者:吉林省桦甸市第四中学 高三一班:张城瑀指导教师:杨洁

教师评语:一切文学都是情的文学,情感是文章的精神。此文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这里既有历史的沧桑感,更有民族文化自豪感,家国情怀,普世精神,人生思考。此文情感深沉凝重,抒情自然,不娇柔做作;作者以情驭文,以文显情,情文交融。同时,作者能理性地看待历史,有思考,有感悟,使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

 

上一篇:赵元祺:让爱留在有生之年(十三届“叶杯”初赛二等奖)
下一篇:黄梓恒:福汤圆(第十三届“叶圣陶杯”初赛二等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