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参考 > 初中语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漫谈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的解读 2015-09-17 16:44:18  发布者:唐正立  来源:本站

山东省莒县教育教学与教师培训中心  王学军

 

《五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22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提起这篇课文以及对文中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句话的关注,其实源于一种无意的交流。最近,一位高中语文教研员在做一个课题,是关于如何做好初高中古文阅读的有效衔接的研究,与我聊起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的话题,特别提到了陶渊明,当谈及《五先生传》中的如何理解这句话时,我甚是惶恐,只知道大概意思,逐字逐句的直译甚是困难。带着这个问题,到网上百度了一下,发现:自2008年至今六年间有此疑惑并询问交流者不断,但解惑者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好似都能自圆其说,也没见权威的专家指点迷津。再到几处学校跟部分语文老师交流,他们亦有同惑同感。这些更使我意识到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课文摘录如下:“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整句话的意思是:“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上古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反反复复读了几遍,感觉到:在整个语境中理解这句话的大意不是很难,如果要单独解释一下其中的几个字“其、言、兹、若”,还真是难以确定。那么,古汉语字典是如何解释这几个文言字词的呢?查录如下:

[qí] 1.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3. 那里面的。4.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5.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6.词尾,在副词后。

[yán] 1.讲,说。2.说的话。3.汉语的字:五~诗。4.语助词,无义。5.姓。

[zī] 1. 这,这个,此。2. 现在。3. 年。4. 古同“滋”,增益;多。5. 古代称草席。

[ruò] 1. 如果,假如。2. 如,像。3. 你,汝。4. 约计。5. 此,如此6. 顺从。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

结合对语句的初始理解,参考古汉语字典的解释,可以做个初步推论:“其”字可能的解释是“他(她)”、“他(她)的”、“那”, 表示揣测;“言”字可能的解释是“说”、“说的话”;“兹”字的可能解释是“这,这个”;“若”字的可能解释是“如”、“此,如此”。

到底应如何翻译这些个有异议的文言字呢?我的思路是断句定词性。这句话可以有这几种停顿及翻译:

1. 停顿:其言//若人之俦乎?  翻译:她说的这个人就是陶渊明此类人吧?

2. 停顿: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翻译:这话大概说的就是陶渊明一类的人吧!

3. 停顿: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翻译:大概说的这人是陶渊明一类的人吧?

比较三种停顿,作出的三种解释意思大相径庭,但个别文言字的词性定位,可以帮助解决文言字词解释的问题。如“其”作为代词,解释为“她、她的、这”没有多大差别,如作为语气词,表示揣测语气,解释为“大概”,差别就大了。如“言”,作为动词,解释为“说”;要作为名词,就需解释为“说的话”。“兹”可能解释是“这,这个”,“若”字的可能解释是“这”、“此”,都是代词,指代的是相同的人物吗?那么,究竟定位到哪种词性、哪种解释最合理、最准确呢?需走资料考证之路。

我参阅了六个版本书籍的翻译,按照摘录文句与课文语句的异同,把它们分为两类进行分析。第一类是选录语句与课文语句相同的四个版本解释如下:

1.课本注释——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2.齐鲁书社徐北文主编的《古文观止今译》——她的话便是说的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

3.山东大学出版社吴庆峰主编的《古代汉语》——她的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

4.360百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兹与若同义,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第二类选录语句与课文语句不同的两个版本解释如下:

5.语文出版社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选录《五柳先生传》的原文是:

“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解释为“体味一下这两句话,五先生就是黔娄一类的人吧。兹:代词,指五先生。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6.长春出版社吴铜运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选录《五柳先生传》的原文是: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解释为“从这句话看,他应是五先生一类的人吧?兹:斯,此。若人,此人,指五先生。”

这两版本与前四种版本相比较,《五先生传》中这句话的文本内容和标点符号有了变化——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版多了一个“品”字,添加了一个逗号。吴铜运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只多了一个逗号。

统合六个版本略作比较发现:不同版本对这句话理解的大意是一致的,与预测理解的意思也是一致的,都在表达“五先生就是那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的意思,对句中“其兹若”这三个文言字的解释却不尽相同。

“其”,五个版本都当作代词解释,只是所指代的对象略有差别:结合语境可以把“其”作为人称代词,特指黔娄之妻,可解释为“她的”;也可以把“其”作为指示代词,专指前面所引用的话,也可解释为“这”。而只有360百科版认为“其,句首语气词,表推测。”我想,可能因为凭借文言句式使然: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中的“其……乎?”是一个文言常用句式,如果“其”表示估计、推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该句式就相当于“大概……吧!”。结合六个版本的注释,都表达出了猜测而又肯定的语气,就是“大概……吧!”。参照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和吴铜运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的“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两句话,句式就变为了“……乎?”也有反问、估计、推测的语气,特别是这两个版本,多了一个字,添了一个标点,鲜明的定位了“其”的词性只能是代词,解释为“这或她的”,不可能是句首语气词了。

综合比较分析之后,多数版本还是认可“其”字解释为“这或她的”,最好解释为“这”,还有一个理由就是与课本解释一致,统一思想,不让学生产生歧义。

“言”六个版本都作为名词,解释为“说的话”。先前猜测的“其”为“她,黔娄之妻”,“言”作动词 “说”,“其言”理解为“她说”的这种判断可以排除掉了。

“兹”“若”单个字又该怎么解释呢?在三个版本中,“若人”的解释为“此人,指五先生。”360百科版解释最详细“兹与若同义,这。若人,此人,指五先生。”再结合未单独解释这两个字的两个版本的整句翻译,可以推断出:兹与若,都是代词,“兹”解释为“这,这人。”,“若”解释为“此人,指五先生。”

但还有一处疑问,语文出版社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解释与其他五个版本所指代的对象有出入:“兹:代词,指五先生。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对于“兹与若”的解释,可以综合借鉴古汉语字典的注释及六种版本的注释,各版本都把这两个文言字的词性定位于代词,只是具体指代的内容不同而已。反复比较这六种翻译,五个版本的翻译都是顺接着黔娄之妻的话语,带着一种揣测和淡淡的疑问而做出的论断。而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版添加一个“品”字成为“品其言”,那么品的是谁的话呢,顺接上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那自然是黔娄之妻的话了。所以添字后的“其”解释为“她的话”或“这句话”都恰当。以此推理,“兹若人之俦乎?”就是作者是在认真思考之后做出的一个推断——五先生就是黔娄一类的人吧!以此推论,《古代汉语》版把“兹”解释为五先生,“若人”解释为“这样的人,指黔娄”,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但是结合语境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出现思维跳跃,理解起来很绕弯。再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出发,专家学者们还是青睐于“若人”代指五柳先生的解释的。故不建议作“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的解释。

关于360百科版注解:“兹与若同义,这。”“兹”是和“若人”相连系的,“兹”是五先生的意思,“若人”是此人的意思,也指五先生,两者相结合就是五先生的意思。对于“兹”的指代不需要太明确,如果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细分析,黔娄之妻所说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具体所指应是黔娄;从最后一整段来看,“赞曰”赞评说的内容,是引用了黔娄之妻的话来彰显具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高尚品格的这类人。所以笼统解释为“这人,此人”即可,以防学生学习时混淆。

关于对六个版本的比较分析,不是为了辩论谁对谁错,也无需去辨别谁是谁非,可能在古汉语中,本句话就存在翻译的可商榷性、可研究性。如果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个翻译,我对这句话解读是这样厘定的:

1.断句:其言//若人之俦乎?

2.翻译:这话大概说的是五先生一类的人吧?

3.重点字解释:其,(代词)这,此;言,(名词)所说的话,话;兹,(代词)这人,此人;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这样所做出的定论,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原载《莒州教苑》2015年9月刊

上一篇:中考怎么考“铺垫”
下一篇:最后一页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