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观察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3岁儿子问父亲,月亮是灯吗?你怎么答 2015-05-20 11:29:02  发布者:素岚  来源:本站

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但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母语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

这位思前想后才发现月亮与灯联系的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

 

什么是创新思维教育?

 

面对儿子问“月亮是灯吗”这个问题,在岳教授看来,他才是“愚蠢的父亲”。但这件小事却引发他去思考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唐宋时代就已领先西方,却在明清时代落后下来。

对此,人们一向认为这主要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或是小农经济的局限。但岳晓东博士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思考后提出,中国人创造力不足更多是当今教学方法的僵化与知识运用的不足所造成。

“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却像个‘句号’。”——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

“思维标准化是扼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首要因素。”

岳晓东博士指出:“主要突出表现为:思维功能固着、思维惰性。而这一切都可谓是‘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后果。”

例如,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对此该省上万名考生竟都以“我自幼父母双亡,独自一人承担家庭重任成长至今”的公式化的虚假构思开题,这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所以“再没有比高考更加助长人的思维标准化了”。

岳晓东博士认为,“所有的知识获取都应是‘进行时态的’,而非是‘完成时态的’,可高考的训练过程却让人把所有的知识都当成完成时态,促使孩子在学习中,只在乎‘什么是标准答案’,不在乎‘知识是怎样获取的’。

其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越来越趋同,想象力越来越枯萎,满脑子装的尽是标准答案。

由此,知识传授的僵化成了思维标准化的罪魁祸首。而没了想象力与问题意识,哪里来的知识更新与进步?

所以“纵使出于公平考虑,‘应试教育’不可替代,教师们也当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他们的知识增长不以牺牲想象力为代价。

因为,知识是无穷的,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真理。

在深入了解西方教育后,岳博士发现,西方教育与我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从小学就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

例如,中国人讲辛亥革命,必然是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到头来要求学生像流水账一样记下这一切;而美国人讲独立战争,就会要求学生做小组研究,探讨其发生或不发生的原因,到最后,连独立战争是否会发生都是一个问题。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思维标准化的产品,”岳博士话锋一转说:“我之所以不能把月亮当灯看,就是因为我对月亮的理解是高度学术化与文学化的。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50,月亮上还住了一位怨女叫嫦娥,李商隐曾诗曰‘嫦娥应悔有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典型的成年思维,缺乏孩子的直觉视野。”

由此,岳博士时常把儿子当作自己最好的创造力导师。

岳晓东博士认为,知识无活力化是导致中国人创造力不足的另一重要因素,它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见树不见林,学不致用”。

具体地说,知识无活力泛指学生不能主动地、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去,缺乏学以致用的愿望与实践。

“知识学得少用得多,和学得多用得少会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们现在知识传递的结构就是学得多用得少,或学而无用!”岳晓东说。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都是基础学习,学过的知识现在用不上,将来会用上,所以不必强调学用结合,这其实是知识无活力的认识误区。

如果知识学习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能派上用场,那么那一天算是某一天呢?

西方的教育多倡导发现式的学习、体验式的学习,它可使学生立即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学习,背诵式学习,它指望学生多年后才体会到自己的学习收获,这其实是很可悲的。

 

什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是拿到一个好成绩,还是将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对此岳博士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颇有启发意义。

在哈佛读书时,他发现一个大二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给一家日本的杂志投稿,讲述他在哈佛的求学经历,深受一批“粉丝”的喜爱。结果这家杂志社出资邀请他到日本去做巡回演讲。

这件事对岳博士触动极大,“在我24年的学生生涯中,前22年的学习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学的东西卖出去,而那个学生在大二时就活学活用,现学现买,这不就是知识活力化嘛。”

于是岳博士也把自己的作业整理了一番,开始到国内的杂志投稿,终于在32岁那年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说来真是太迟了。

岳晓东博士在内地很多高校做学术报告时发现,当他问,发表过文章的人请举手时,一些博士生都不举手。再问,你打算多大岁数发表第一篇文章时,大部分人都说,硕士论文写完再发表。

这表明中国学生处于惯性的思维之中,即“我现在知识非常浅薄,我有什么资格去发表文章”或“现在学的东西还不扎实,怎么能发表文章。”而与之相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12岁就发表文章,我的导师19岁发表文章,我都属于反应迟钝的!”岳晓东说。

他认为,“知识的活力化就是要有学习的觉悟——当你没有觉悟时,你的学习永远是被动的,而当你开始了觉悟,知识就会变得主动起来,也更早能实现其价值。”所以,知识的学习应该使人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主动,而非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被动。

文章来源 好教育之声

上一篇:陈东生:语文作业需改进而不是抱怨
下一篇:2015年高考作文“十大失分雷区”早知道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