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广采博闻 > 影视之窗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爱与希望——评美国电影《偷书贼》 2015-01-06 15:24:01  发布者:素岚  来源:《文学校园》2014.2

  片名:偷书贼

     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片

     语言:英语/德语

     片长:131分种

     编剧:迈克尔·彼得罗尼

     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

     主演:苏菲·奈丽丝(Sophie Nelisse)饰演莉赛尔(Liesel)

          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 饰演养父 

     艾米丽·沃森(Emily Watson)饰演养母

     剧情:《偷书贼》改编自澳洲作家马克斯·苏萨克(Markus Zusak)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1939年,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路途中。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爱与希望

梦里诗书

 

从不曾有一部战争电影,带给我如此平凡的感动,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故事,却因发生在二战年代而如此动人心弦,《偷书贼》电影以死神为旁白,却丝毫不觉令人恐怖,一个小女孩战争年代的成长经历,爱在不经意间让人为之感动,希望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电影自同名原著改编,虽然对原著有着非常大的删改,甚至在电影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偷书”这个本自原著的核心情节,但在我眼中,只要忠于了小说的本源,哪怕整个颠覆全部的故事情节,依旧会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偷书贼》由小说改编为电影,并没有影响原著本身对人性的感动和战争的思考,相反,美丽动人的小女孩银幕形象和出色的拍摄手法,让人物和故事顿时鲜活了起来。电影讲述了二战纳粹下的德国,被寄养的小女孩与父母、邻居以及一个躲藏在她家中的犹太人身上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以小博大的电影。人物剧情的发展看似波澜不惊,镜头从未离开过那个小镇,却时刻充斥着时代的脉搏。电影有两条主线,一是女主角小女孩与养父母的亲情,二是她与小男孩之间的爱情以及她与躲藏在家中的犹太人的友情。战争的进程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个名为天堂街的小街的宁静,因为战争、歧视、分离、死亡而被打破。电影耗用近三分之一时间描绘那个平凡而温暖人心的天堂小街。而死神的旁白一直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起到揭示主旨的作用。例如,战争即将开始,人们欢呼着战争,死神此时却说道:“他们欢呼战争,其实是在为我欢呼。”这成为电影剧情转折的提示,从此开始展现被战争阴霾笼罩后天堂街生活的变化,质朴的镜头下,小女孩心爱的人们一个个离开,让人在不经意间沉思着战争的恐怖,却又在内心对真情有着一种暖人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这是一部在我眼中如此完美的电影。它的完美并不仅仅在于剧情,更让人有这种感受的是拍摄手法。很少有电影会采用冷暖两色调切换进行的共进手法,因为这会让电影的主题不够鲜明,而在《偷书贼》中,这种手法的运用确实非常成功。电影一方面从纳粹不断的暴行逐渐打破天堂街的生活,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恐惧和阴霾,而在另一方面,运用暖色调,展现养父家为女主角拉手风琴,小女孩与小男孩一起在森林湖畔高喊着对于希特勒独裁者的咒骂语等一系列唯美镜头,却又美轮美奂,让人感悟着亲情与爱情的温暖。爱与希望,在银幕上就是如此地在不经意间流露着。这是一个美丽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电影最后的结局看似悲剧,但我更愿理解为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空袭最后摧毁了整个天堂街,小街上的人都死去了,唯有她存活了下来,并度过了自已之后漫长幸福的人生。或许你会问,所有挚爱的人们都死去了,这不令人绝望吗?电影结尾死神的道白或许就是最好的解答:“战争能够夺去小镇上所有人的生命,却带不走她的回忆、她的平静、她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任何时候,只有还有爱与希望,人生就不会绝灭。

上一篇:《马拉松》:一曲亲情的赞歌
下一篇:承载生命——评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