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散文随笔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毛超宇:慎群(第十四届叶圣陶杯复评二等奖) 2016-03-01 15:04:24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大学》里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这一思想千百年来贯彻人心,然而,一个人光是慎独就行了吗?

“闻名世界”的“中国式过马路”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不用管红绿灯,是很多人内心的潜意识。而他们也往往会这样做,当只有你一个人时,你就不会这样了,因为你失却了“群”,所以你会等绿灯。

所以,“慎群”就显得尤为重要。

人类的社会是集体的社会,这是进化而来的,人类个体的力量太小,所以需要依赖集体,因为依赖群体,所以每个人都有“排异”的思想,所以就有伽利略,哥白尼所受迫害,因为他们是不合群的“异类”;因为被视为异类,就有了阮籍的穷途之哭,有了《广陵散》的失传,因为群体内不需要有奇特的声音。因为盲从“群体意识”,我们摧残了多少美好的东西?

因为“群”中的个体“盲”了,他们戴上了“正义”的滤镜,看不见集体无意识的魔布包裹了自己。处决伽利略时,他们是“正义”的,烧阿房宫时,他们是“正义”的,欧洲异教冲突、法国大革命、印尼骚乱、“文革”动乱,他们都是“正义”的,而这“正义”的力量,正是源于“群体”!源于众多同类的纠集和汇合,源于“集体”“我们”“大众”这个强势的存在。

“群”,成了为所欲为的护盾,是“暴”的掩体。

《乌合之众》中写道:“个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也很容易克制住。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群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个体先生出杀人越货的念头,并屈从于该诱惑。”

曾有一头梅花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刘公岛逃到威海市郊,引发万人“追杀”,鹿和人在马路上狂奔,翻墙,跨“栏”,闯红灯……一场生命的马拉松在进行,“加油助威”的口号是“野鹿谁捡到归谁!”“鹿血鹿肉鹿皮鹿角都值钱,一头就是十几万,冲啊!”一个庞大的群,一直把鹿逼入穷途,逃进一所小学。校长叫来警察,联系岛上工作人员在一片阻碍声中,才将鹿送回。

在鹿的眼里,人化为了凶恶的豺狼。人狰狞的眼里,人性已丧失。

“一头十几万!” “打倒四类分子!上纲上线”……这样的声音各不相同,但都有相同的音色,因为它都是由群体发出来的。

“群”是“暴”的温室。

然而集体是否一无是处?自然不是。“慎群”不是“不群”。如同“慎独”也不是一个人躲进深山老林。慎群,是指当你身处群体时,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外界。慎群,所要求的,是情感洪流之下,能够站在理性的基石上不被冲走,因为有慎群,辛德勒在纳粹民族主义的潮流中救起了众多的犹太人,因为有慎群,在有老人摔倒时,会有人去扶,而不在化为沉默的“群”……

“慎群”可能不会带来具体的利益,相反,因为你的坚守,你的合群,很容易被“群”孤立,甚至伤害。但是,群体的进步一定是以“慎群”作为起点的。

一个理想的群体,是由一群“慎群”的人组成的。

 

【作者】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24班  毛超宇

【指导老师】陈奇志

 

【点评】文章在“慎独”的基础上引申出“慎群”这一概念,然后点明诸如“中国式过马路”等集体无意识所带来的弊端,从而彰显了“慎群”这一论题提出的现实基础与针对性意义。文章主体部分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来阐述“盲从群体意识,我们摧残了多少美好的东西”这一道理,也就明确了“慎群”的重要性,继而指出“群”成了为所欲为的护盾、是“暴”的掩体,从而指明了不慎群的危害性,接着引用《乌合之众》的言论与梅花鹿被驱赶的遭遇加以论证,是论述更有力。“用然而”一转,说明集体并不是一无是处,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对“群”要“慎”的道理,明确了“慎群”的可能性。(点评老师:周玉龙)

 

【获奖理由】文章扣住“慎”来谈论“群”的作用,从溯源传统文化起笔,以呼吁理想群体收束,有坦荡真诚之情怀,无哗众取宠之流俗。笔力凝聚,笔锋犀利,笔法灵活,是一篇思想深刻的好文章。

 

 

上一篇:李一诺:痛苦的思索是无声的烟火(第14届叶杯复评二等奖)
下一篇:江其永:从前慢(第十四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复评二等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