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文学新蕾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郇千惠:十四届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小作家 2016-11-08 12:34:08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郇千惠,女,16 岁,山东临沂一中高二学生。在新华社、人民网、《中学生》《写作》《阅读世界》等媒体刊物上发表各类文章100 多篇。曾获第十三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特等奖、2016 年北京大学“手拉手励志成才”作文大赛特等铜奖等奖次。

 

获奖理由
这个十六岁的高二学生,看似一个单纯文静的女孩,却有着十分活跃的思想。她善于观察思考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用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笔去思辨,所写的文字显得老练成熟,让人读起来浮想联翩。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

 

□ 郇千惠( 山东临沂一中高二)

 

小的时候背《论语》,心目中一直有个模糊的孔子形象,隐约觉得孔子是个喜欢背着手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词的可爱老头儿。长大后读《论语》,觉得自己的理解有些偏差,孔老夫子是个讲究仁义礼智信,好为人师,好认死理的老学究。再后来听《百家讲坛》讲《 论 语》,孔子的形象更加丰满具体了。

住在《论语》里的老头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如同一位雕刻师,将一块块璞玉幻化成精妙的艺术品,培养出“身通六艺”的七十二名弟子。他的诸多教育思想留传后世,像因材施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这无一不证明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成功。

作为一位智者,他达观率性,修身以敬。《论语·阳货》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孔子来到武城,嘲笑其治理者“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予以反驳,这使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前言戏之耳”,一句话将孔子当时的羞愧与不好意思展现了出来,同时前一句“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写出了孔子作为智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虚心向弟子学习的品质。即使是圣人,也会犯错误。《论语》中这段孔子犯了错被人指出后的情态描写,为严谨端庄的孔圣人涂上了鲜活生动的一抹亮色。

​作为一位仁者,他正直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善意地提醒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言外之意是如果一个人看问题太深刻, 讲话太直太尖锐,会伤害一些有地位的人,从而给自己带来危险。由此可见孔子的直性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孔子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的做人准则。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是孔子63 岁时的自评语。乐以忘忧?是因为教育启智的快乐忘记了身边的忧愁吗?孔子最心爱的弟子颜渊死后,他叹道:“噫!天丧予! 天丧予!”伯牛有疾,他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在他最爱的几个弟子与他的儿子孔鲤一个个先他而去时,垂垂老矣的他一定不可避免地感到悲痛、难过与孤独,暗自神伤!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着;历尽艰辛,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余载,不仅没有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他还在坚持着,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踽踽独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论语》中的一字一句,勾勒出的不仅仅是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孔子,《论语》里住着的,更是有笑有泪、可亲可敬、为理想奉献终生的爱人仁者孔子。

高 考 之 外

□ 郇千惠( 山东临沂一中高二)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花期有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灿烂绽放,有的则需要漫长等待。不要着急,慢慢陪伴,静等花开。或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原来是一棵参天大树!”

哈哈,昨晚老爸从短信上发我的这段话正好派上了大用场,解了我燃眉之急。我其实挺烦那个多事的老爸的,整天自以为是地不断通过短信、微信和QQ 给我推送他以为的好东西, 美其名曰助我高考。什么乱七八糟的,高考, 高考,难道除了高考,世界就一片黑暗了吗?

从上学第一天起,高考这个高频词汇就一直冲击着我们的耳鼓,“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才能上个名牌”“如果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网上一幅漫画,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枕头边放着一块倒计时牌:离高考6570 天。

    我并不否认,高考是通向成功的一条坦途,高考的明灯照亮了很多学子的漫漫长夜。可是, 难道高考就是十年寒窗的最终目标吗?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吗?如果那个襁褓中的婴儿能够有自己的理性,巴不准也会有轻生的念头。是的,如同那棵不会开花的树种,事情都有另外一种可能,你也并非只有一面。高考内外,都是生活。高考之外,你真的还有另一种可能。

今年暑假,我参加堂姐的升学宴。堂姐学习成绩优秀,算得上是个学霸,以农村专项计划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这在那个小城是凤毛麟角的。当我沉浸在她的幸运中时,饭桌上说起她们一小学同学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孩子都两岁了。我不禁茫然,想象若干年后,我的同龄、同学,身材发福,肚大腰圆,抱着小孩,挎着竹篮,在农村的集市上溜达的模样和情形。主人公一会儿又幻化成了我本人,也没什么两样,同样是抱着小孩,肚大腰圆,正为两毛葱钱跟小贩讨价还价。我吓得忽然打了一个冷战。

回过神来我不由得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高考之外呢?但这种高考之外是你我想要的结果吗?如此这般的“泯然众人矣”的惯有宿命, 你我会心甘情愿地投降接受吗?

我又想到了周浩,那个放弃北大去读技校的特立独行的男生。放着好好的北大不上,偏偏要回来做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他参加高考的结果无非是带来了一场空前的大讨论,更高的关注度。北大退学后,动手能力极强的他随即在技校崭露头角。未来会怎样,又有谁会知道?但周浩说他不后悔。周浩当然给了我们一个典型的“高考之外”。

 

 

周浩的经历不免让我有了一些疑惑。有的人说他是成功的,至少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高考之外,他选择了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热爱。但如果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荒废,三年高中的辛苦付出只换得一个后悔,那么高考的正当性确实需要重新定义了。韩寒说,“如果为了高考,我们还要不得不将一把一把的时间掷在自己将来不可能有接触或有建树的学科上, 那么拜托以后请不要再说时间是金钱银钱之类的东西。”有的人觉得周浩是失败的,作为一个北大学子,他并没有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理想与目标,他的高考之外实在算不上是一种成功。但谁又能料事如神地告诉我们,他的人生终将失败呢?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职业也是多种多样的。周浩的高考之外会成为你我追捧学习的榜样吗?我看我们还是共同努力,不要学那个周浩,阻止周浩的故事重演。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的热爱和天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让每个人都做自己想做的事,理想不扭曲,彼此不纠结, 岂不更好?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又是一个特例,高考内外都是特例。连续两年高考落榜,俞敏洪不离不弃,第三次高考终于圆梦北京大学西语系。后留校任教,已是风光无限。但是后来,他又从北大辞职,创办了新东方。同样又是风光无限。

    不论是泯然众人,还是轰动一时的周浩, 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高考和高考之外。其实成功没有模式,像那个俞敏洪。高考内外,都有花开。墙内开花,为有暗香;一枝红杏出墙来,同样也会芳香四溢。或者不管墙内墙外,你永远都不会开花,那就长成一棵树,一棵自由的树,使劲地长啊长啊,随着季节变换,一点一点增加着年轮,给人们以绿荫、以依靠,从不着急, 从不攀附,从不伤害,从不纠结。


 

上一篇:郭怡宁:第九届“文心雕龙杯”全国十佳校园小作家
下一篇:刘子茜:十四届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小作家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