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当代精品 > 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去通州,看运河 2018-05-16 09:41:03  发布者:丽荣  来源:人民日报 武歆

一次舒缓的假日漫游,一次悠长的精神瞭望。这样的心理感受,来源于一次普通的通州之行。这让我自己都感觉有些惊讶。细细思量,之所以拥有如此心境,因为现在的通州已经不是过去意义上的通州。众所周知,因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原因,通州将会成为北京的副中心。

未来的副中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遥望。

十年前去通州办事,印象中还是刘绍棠小说“蒲柳人家”的日常图景;七年前又去通州,感觉已经大有变化,如今颇为著名的大运河森林公园,那时候虽初见端倪,但已经有了一种阔大、舒展、深刻的姿态。

如何体味一个地区的变化?最好寻找一个坐标。而大运河森林公园,正是通州最具代表性的坐标之一。

很早就听说大运河森林公园还有园林界的一个专业称谓——“大尺度开放园林”。我最初理解“大尺度开放园林”极为简单,就是没有围墙、没有栏杆的园林公园。接触大运河森林公园之后,才发现这样的认知显然过于狭隘。

这次再去通州,我做了一些案头准备。就像一本书先看内容简介然后再去通读、细读一样,体味大运河森林公园的魅力,首先应该登上运河两岸最高点——月岛上的闻莺阁。

看运河的全貌。

闻莺阁,一座朱漆色钢结构与菠萝格原木装饰相结合的建筑,共三层。登上第三层之后,感觉春风豁然荡漾,环顾四周,视野阔远,内心立刻涌起古人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感慨。

慢慢地看。让目光扫过每一棵树,要是恰好与树上鸟儿相遇,那真是再好不过,可以让鸟儿带着目光飞得更远。

透过树木的枝叶,“隐约可见”远处的运河,水光跳跃在枝叶上,枝叶闪烁着水的波纹,互相映衬、彼此呼应,一切都变得影影绰绰、如梦如幻。那一刻,辽阔的运河与茂密的两岸树林,共同衬托起一种飘扬的气韵。

放远目光、远眺对岸。因为拍摄电视剧的缘故,原本在运河边上搭建出来的“漕运码头”,现在成了现实的码头。由于距离较远,只能看出大致的轮廓。但也正是这样的轮廓感,反倒容易生发想象的翅膀,恍惚之中,我好像真的看见仓场,看见闸坝,看见明清时期漕船靠岸后,卸粮、验粮、入仓的漕运流程。

在我居住的天津西青区,一直流传着一个令人兴奋的信息,说是将来会有游船在通州和杨柳青之间通航。果真如此的话,将来京津两地之间会有两种出行选择,一是乘高铁体验“快”,体验两地距离的“短”;二是乘船前往,一天的水路可以去尽情体验生活的“慢”,感受时光悠悠的“长”。

现实的快与历史的慢,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想象。

站在闻莺阁上,换个位置,远远地看见一座桥。在桥的更远方,脚手架如丛林般林立,那里就是未来北京副中心的工地,虽然远得听不见施工的声音,但能够想象到施工现场紧张忙碌的场景。

其实,无论怎样转换视角,让人心动的主题不会改变——永远面对宽阔的大运河。虽然它没有汹涌的波涛,但却拥有一种不动声色的气势,一种平和之中的高傲——那是有着两千五百年历史底蕴的大运河。

走下闻莺阁,这才开始真正的漫游。

也正是因为心中有了公园的全貌,有了模糊的瞭望,所以才更有走近的愿望。

但当真正行走起来,才逐渐领略“大尺度开放园林”的意义,它与我们原有认知中的“开放式公园”概念相比,有着更大、更深、更广的意义延伸。在这个占地一万七百亩、沿着八点六公里河道两岸建设的公园,你就是拥有一双飞毛腿,恐怕一天也走不下来。公园的概念逐渐消失,已经变成环境的概念。

因为“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还有“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总有让你驻足、品味的地方,任何一次偶然回头,都会看到一片独特的风景。

比如,散布在小路两旁的形状不一的池塘,像是运河飞溅出来的水花。这些池塘原是运河岸边常年经过雨水冲刷而形成的土坑,在森林公园设计、建设时,根据地形、地貌特点,把这些大土坑巧妙地设计进去,与运河之水加以联系,然后投养鱼苗,种上荷花和睡莲,这样,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又成为一道特别的景观。

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建设理念,一切都是在保持原来地貌、风貌的情况下,加以巧夺天工的“改造”形成。什么叫“环保理念”?行走在大运河两岸,时时刻刻会有这样的切身感受。

湿地,是城市的“肺”,如何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中把湿地打造出来,也是当初重视的设计理念。于是,应用生物浮岛技术,利用植物的自然特性对水质进行净化,将园林建设与生态修复相互融合,形成北京地区典型的草丛沼泽群落,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留那些原本的大水坑,就是保留下城市的“肺”,就是保留生态环境的理念。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四大要素,可入、可望、可居、可游,画上的山水已是如此自然、真切,那么现实中的山水则更应该自然、真切。

再往前走,我看见了一片迷人的芦苇荡。

春风中,仿佛芦苇荡里面隐藏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让游人深入、接近,这对于看惯了高楼、水泥地、川流不息汽车的城市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心灵辅导作用,能够平息焦灼的生活情绪,同时也能体现设计者和建设者温暖的内心情愫。

曲折的木质栈道,把游人的脚步引向芦苇荡的深处。几米高的芦苇就在身边,只有将目光顽强地穿过芦苇,才能看见前面波光粼粼的水面。“隐约可见”的园林意境再次呈现。

我发现前面不远处,河的中央有一个狭长的小岛,小岛上生长着十几株柳树。因为提前查阅过资料,我对这个小岛的故事已经了解。

据说,在大运河森林公园建设时,围绕这个小岛还有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当时考虑到这个位于河中央的小岛有可能影响雨季泄洪,有人主张把小岛去掉,有人主张保留下来,后来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最后还是保留下来这个小岛。

这个得名“柳舟”的小岛,如今已经成为众人赞誉的一道美景。它犹如运河上的漕运之船,被称为“引领者”。小岛因为没有游人打扰,又远离岸边,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水生环境,成为运河上各种鸟类栖息生存的绝好之地。

有些累了。

我坐在宽敞的长方形木质草亭里。在与周围散步的居民们交流中得知,这些看上去异常逼真的茅草,原来竟是用细薄的铜片所制,为的是防火,但却能以假乱真。假如没有人告诉,我完全看不出来。设计者的独具匠心体现在公园每一个角落。

草亭的面前,依旧是大片的芦苇,还有水波清荡的水面,还有春天的鸟鸣,还有对生活的憧憬。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是北京市十一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中首个获得批复和开工建设的公园,也是最早对游人开放的公园。它开工建设于2009年,在建设初期就为后来北京市所建的郊野公园打下借鉴的标杆。

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一晃快十周岁了。我不敢想象再来一个十年,这里会是什么样子。但有一点可以展望,这个原本属于通州的生态坐标,以后还有可能成为北京副中心的“生态标本”。

从环保意识出发,用生态理念去搞建设。这不仅是北京副中心的发展理念,也是北京的理念,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精神内涵。

上一篇:毕淑敏:保持惊奇
下一篇:最后一页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