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会概览 > 本会动态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深耕文学阅读推广的“孺子牛” 2018-04-24 10:07:53  发布者:丽荣  来源:本站

王世龙,笔名海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先后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编委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编辑“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几十种;出版过诗集《乡土恋情》《山庄》《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论校园文学》(合著)等。曾主持“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等。

十几年来,他始终奔走在校园间,组织开展校园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以文学赛事和课题研究为平台,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而倡导“文学课堂”,培训推动文学阅读的种子教师,培养富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时代学子。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他用“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式,以课题研究和文学赛事为主体平台,以校园内文学阅读活动和文学教育交流大会为辅助,搭建了一种“一体两翼”的文学阅读推广模式,为基础教育领域文学阅读乃至文学教育探出一条可以践行的希望之路。在他看来,文学阅读有修复心灵、建构与完善精神的价值和作用,为了让更多人从文学阅读中获得生命的滋养,十几年来他始终奔走在校园间,以诗人的敏感和热忱,以理想主义者的勇气,组织文学大赛,搭建高端平台,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而倡导“文学课堂”,培训推动文学阅读的种子教师,培养富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的时代学子。

早年的文学阅读与实践经历,让他意识到文学的价值:心灵的成长与修复,精神的建构与完善。他编选“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的想法得到冰心先生的支持,冰心先生亲自题写丛书名。他深受鼓舞,并以此为志业,孜孜不倦推广文学阅读。

三十年前,身为山村教师并酷爱文学的他,先是自己埋头进行文学阅读、写诗写小说,而后不自觉地带动起一些青年教师、学生阅读写作。于是他创办并主持了山泉文学社,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作家和诗人。山泉文学社推出的文学青年,最有影响的是在《诗刊》社做编辑部主任的诗人蓝野(当年的山泉文学社副社长)和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文学》编辑、诗人李林芳(当年的山泉文学社副主编)。

山泉文学社的创办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他萌发了编选“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的念头,并冒昧写了一封信给冰心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冰心先生很快给了回复,并题写了丛书名。当时,在各方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征集、审阅、选编、出版了80万字的《当代教师诗歌散文选》《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四卷本,受到广泛的关注,《文艺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报刊进行了报道。

在他看来,文学阅读不仅对教学而言有独特的魅力,也给他带来了心灵的成长与修复、精神的建构与完善。他认为,文学如大地上朴素而灿烂的谷子,“养着性命”。他愿意把文学赠与他的高贵分享出来,“让所有的眼睛都看见”,让更多的人爱上文学阅读,从中获得生命的滋养。

1995年,他从山村来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边进修边受聘做校园文学社团的联谊工作。特别是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后,他的文学阅读推广之路开始越走越宽阔了。

作为中小学“文学阅读”领域卓越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之一,他用“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式,以“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为主体平台,强调“以文修心,以行践志”,在面向全体学生推广阅读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苗。

依托高品质的赛事平台,以文学写作来进一步促进文学阅读,这是王世龙在推广文学阅读时的关键抓手。

他参与推动和具体的组织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目前已经举办了十六届。大赛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培养关注时代、追求卓越的富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学子。多年来,大赛聚集了教育界、文学界、新闻出版界一大批知名专家,形成了一套严谨规范的组织评选程序和评价标准。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吴思敬认为,在大赛的组织实施上,王世龙是骨干人物。“他推广文学阅读不是仅仅凭一时的热情,而是倾注了所有的时间,甚至为了文学阅读推广事业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诗歌创作,这种追求和奉献精神是非常难得的。”

目前,大赛成就了众多的文学新秀。许多学生经过大赛历练,凭文学才华,成为行业优秀人才。至今从这里已走出了数以百计的“小作家”,其中有数十位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各省市作家协会。第十届“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麦麦提敏·阿卜力孜目前已成为了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他说,正是日常的文学阅读和大赛的历练,使他的心灵得以与跟广阔的世界、厚重的文化产生交流、感悟、共鸣,文学阅读和写作已经成了陪伴他终生的习惯。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学阅读,他怀着满腔热忱四处奔走,团结和组织了高洪波、梁晓声、曹文轩、张之路等一大批作家、学者、专家,走进校园,通过公益培训、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写作指导。著名评论家白烨认为,以王世龙为带领的校园文学委员会,有理想有追求,有激情的团队,他们持续不懈地去投身校园文学和文学阅读之中,同时他们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是校园文学领域的行家。

结合实践,他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以校园内文学阅读活动和校园文学高峰论坛为辅助,把数以万计的教育一线的教师培养成了文学阅读的引路人和推广人。

在推广文学阅读的过程中,他发现,以市场运作为主体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给学生的文学阅读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有的图书排行榜列出的都是通俗小说,称得上好作品的一部都没有,这样所谓的文学阅读离文学教育越来越远。”

从语文教学来看,长期以来过度知识化教学导致学生阅读少,读整本书籍的少,读文学名著的少,有的学校连诗歌、散文教学都上得不像文学课。文学的审美性、情感性、体验性等特点被应试技能的过度训练所遮蔽,王世龙认为,文学教育的缺失则会对学生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为此,他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文学阅读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重建语文教学思维与秩序,搭建起一个“投身世界”“拥抱生命”的平台。

他统筹策划的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校园文学成果展评交流会,为践行“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发展和推广文学阅读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先后在山东曲阜、广东深圳、北京通州、浙江杭州、陕西西安、湖南张家界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首届论坛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1年教育文化十件大事”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学及语文课程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文化发展。

为进一步倡导文学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学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他还积极统筹策划了语文教师“文学课堂”展评观摩活动和“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的评选。

教师“文学课堂”展评观摩活动提倡执教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要体现不同问题的规律、艺术特点与审美性,教学内容要体现生动的文学味儿和艺术魅力,得到了许多省市地区学校教师的热烈响应,目前已举办了三届。

“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倡导教师文学创作,给热爱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语文教师搭建起了一个抒发内心、展示价值的平台。被评为第三届特别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说,尽管他获得过很多奖,但获得叶圣陶教师文学奖有着特殊的意义,希望通过该奖项为广大教师搭建平台,从而推动文学教育的发展。

“校园文学”的研究是个新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他潜下心来,系统进行理论研究,颇有建树。为了更好地进行进行研究,他创意并推动了中国校园文学馆在北京落地。

他先后主持了“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研究”课题。2006年年底,他联合温州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彭小明教授牵头,又成功申报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为此,《中国教育报》以《校园文学研究“升格”》为题进行了报道:“把‘校园文学’作为教育部的科研规划课题尚属首次,而它的顺利开题标志着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校园文学’已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

他的专著《校园文学与创作》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7月出版,该书对校园文学的概念及其特点、重要意义进行了较为完善的阐述,对校园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为研究者提供了资料。作家毛志成教授在序言中评价说:“这部书稿从研究校园文学创作活动出发,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学创作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既是一本指导校园文学创作入门的书,又是一本指导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的书,还是一本进行校园文学理论研究的书。”

为了更好地进行校园文学理论研究,他创意并推动了中国校园文学馆在北京落地,面向全国收集整理校园文学历史资料。新华社报道中肯定了校园文学馆的价值,初步收集到了国内上百所学校提供的校园文学资料,社团刊物、个人文集等,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说,王世龙是活跃在中小学“文学阅读”领域卓越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之一。十几年来,他始终奔走在校园间,以诗人的敏感和热忱,以理想主义者的勇气,组织文学大赛,搭建平台,培训推动文学阅读的种子教师,从而带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学子。

有人说他是当代校园文学研究第一人,他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推动文学阅读的行动者。研究只是他的一个梯子,经由它看到了文学阅读推广的价值和空间。

“他放下自己的创作,把自己的浅吟低唱演奏成一首壮阔的文学阅读推广的‘进行曲’,他把人生之诗写到无数的校园里,写到文学阅读的土地里,并视之为自己人生最灿烂的‘花冠’”。

上一篇:文学特长生培养基地陕西西安中学举办首届校园文学节
下一篇:最后一页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