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秋虫声里夜读书 2015-03-21 06:57:23  发布者:红山飞雪  来源:内蒙古·孙国华

 

我特别喜欢秋天的夜晚,在那若有若无的虫鸣声中,读一读自己心仪的书籍。

时近中秋的时候,我下乡辅导,住在一所建在村子边上的学校里。夕阳下山,学员们陆续离去。整个校园静下来,安静地卧在一片成熟的田野里。伴一窗灯火,对满天灿烂星光,呼吸着四野里弥漫过来的庄稼和瓜果的味道,捧一册古籍在手,流连、沉醉。

此时的秋夜有些凉意袭人,夜幕刚刚合拢,田野里就不见人的踪迹了。静下来的田野就渐渐响起了虫儿们的弹拨声。先是浅浅的、短短的、怯怯的那么几声,从窗外那草丛里传出来,像是纤纤玉手在弹试琴弦。然后,一声清越的鸣声悠长而来,划过寂静的夜空,穿越那些静默在秋夜里的庄稼和树木,进入我的窗子,萦绕在耳畔。那是唱诗班那个领唱的高音吗?或者是谁在合奏前不小心将那高音滑落吧。接着,各种虫鸣就从草丛里,树林里还有那片庄稼地里响起来了。清晰的、隐约的、纤细的、嘶哑的、忧伤的、凄凉的,远远近近,明明暗暗地响起来,将一个寂静的秋夜烘托得缠缠绵绵如梦如幻。

在天籁盈耳的秋夜里,伴孤灯一盏,捧一册书在手,与古先贤对话,岂不快哉!

读书是应该讲究意境的。在这样的秋夜里,读一读稼轩那“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似乎就走进了稼轩那清新的意境里。只不过他笔下描写的是江南的美景,而此时我却是在塞外一个小山村的秋夜里,对一片寂静的田野,满天灿烂星光,听那深深浅浅的虫鸣。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所谓意境之“意”或可指人之心意。只要彼此心领神会,地域的差异,时光的错落,又怎能影响我们神思悠悠,心灵交融呢?所以,我们可以时常亲近古人,拜访今人,与他们畅谈人间冷暖世事沧桑。在那一行行的文字里悲喜同心,思想碰撞。这可能就是读书的魅力之所在吧。

所以,我们才会登高山而思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才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才会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悟;临秋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息,才会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与悲伤。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籍之所赐。

春天一切都在萌动、在发芽,太过兴奋;夏天一切都在生长、在蓬勃,太过喧嚣;只有到了秋天,一切都沉静下来,成熟起来。在这样的夜晚,读书、思考,与古人、今人亲近;与诗人、哲人攀谈,可以穿越时空,让时光流转。在一声一声虫鸣的低吟浅唱中,让我们的思想渐渐丰沛,让我们的目光越来越温暖,让我们的心胸越来越宽广。

于是,在这样安静的秋夜,手捧一册唐诗,走进那个江枫渔火的古典境界,倾听那从寒山寺传出的悠悠的钟声,在那个透出橘红灯光的小船的船舷上敲响,敲碎了那个无眠的夜。那种感觉就像是天上的云,远远近近,时卷时舒。读书至此,我的心就如一泓秋水,微风过后,渐渐归于平静。

在这样一个静如秋水的夜晚,看窗外那一方静谧的夜空,总能读出缠绵的诗意;看那一泓轻荡的秋水,总能读出温柔的涟漪;一杆摇曳的芦苇,总能读出灵空和飘逸,读出悠远的思绪。在这样一个沉静如水的秋夜,沿着诗人的诗行,我们可以走进一个最为美妙的境界;在这样一个瓜果飘香的秋夜,按照哲人的指引,我们可以寻找到我们久违的精神家园。

秋夜里的虫儿有些倦了,那断断续续的虫声笼上一层浓浓的睡意,秋天的夜晚,愈加静谧可爱。四野里静默的庄稼和树木衬着一窗温暖的灯光,像一幅简约的水墨画。

在稀疏的虫鸣中,我沉浸在那些书籍里。

 

 

 

孙国华,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学语文教师。自进行文字创作以来,约有几十万字见诸报刊杂志,获得过许多奖项。作品散见于《语文报》《中国电影报》《智慧月刊》《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岁月》《辽河》《度假旅游》《散文世界》《西部文学》《西部作家》《小散文》《儿童文学》《牧野》《老年世界》《散文诗》《中国魂》等国内报刊杂志,部分作品被选编于《中外当代文学艺术家代表作全集》《中国美文欣赏》《散文中国精选》等散文集中。有的散文被选用于高中,初中的试卷阅读或被选用于课外阅读。

(通讯地址:孙国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三中。邮编:024005.QQ:810267019.

电话:13948666809 邮箱:2008-hua-happy@163.com. )

 

 

上一篇:学会承受
下一篇:枝上消息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