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文学 > 教师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王剑:归去,真的就快乐了吗 2016-08-31 10:17:59  发布者:丁毅  来源:中国教育文学网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归去来兮辞》寄意田园,追求自由,被称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在文中,诗人行浪漫之笔,写尽了生活的快意与潇洒。然而,我们钦羡之余也会有疑问:回到田园的陶渊明,真的那样幸福和快乐吗? 
 

田园之乐:暂时忘却痛苦的精神沉醉 

《归去来兮辞》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它们相互缠绕,成为感染读者的核心力量。其中主要的是写田园之乐。诗人在一种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心情驱使下,欢喜之情无法言表。其中有回家的急切向往,有重享天伦的欢畅喜悦;有触目成趣的出游乐趣,也有亲事农桑的充实满足。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的心情似乎达到了宁静、和谐的境地。但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人生痛苦的消失,而是更增加了新的怅惘和孤独。反观陶渊明的一生,他只做过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还要违心悖情,折腰事人。面对这样的人生失败,他心中自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把田园作为自己精神疗伤的净土,实是一种无奈。理解了这一层,我们就会感到文中那些喜悦和欢乐的外表下,其实潜藏着诗人太多的忧痛和悲凉。陶渊明像是一个在外面受尽屈辱的孩子,一路“逃”回田园。他在获得安慰的同时,心灵的伤口却在隐隐作痛,只是他内心的苦闷与挣扎,“不足为外人道”而已。

 

命运之怨:远离现实舞台的强烈不甘 

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既读出陶渊明逃离官场的毅然和坚决,也体味到他内心的犹疑和孤愤难平。从表面上看,他有一种超然物外的平静,但内心是动荡不安的。他总试图在说服自己,说服自己放弃一些东西,融入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状态:“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既暴露了他内心的疑惑、迷惘、矛盾和艰难选择,也呈现了他告别现实舞台时不愿、不甘和不堪的真实心态。他笔下的田园理想世界,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出世而不避世的人生姿态。

 

时代之悲:壮志难酬的群体苦闷 

陶渊明是怀有兼济天下“猛志”的人。但在一番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之后,也只能“乐夫天命”,“聊乘化以归尽”了。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归隐已经成为普遍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不再怀疑,他唱起了美丽的田园牧歌。但在我们听来,他吹响的却是时代的悲号。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他落寞而悲怆的歌吟,给一个颓废的时代做出了准确的注解。 


【作者】王剑(河南省漯河实验高中语文教研室)

上一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下一篇:孙海清:知水河的夏日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