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徐昌才:致力于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传承

发布日期:2022-06-09  点击量: 3642

1.png

作者简介

徐昌才,196711月出生,男,侗族,笔名偃月公子,长沙市雅礼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汇报》《语文报》专栏作家。

已发表教研文章、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千余篇。其中在《香港文汇报》发表诗词文化品鉴文章100余篇,向海外华人宣传、推介、普及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产生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月刊》、《名作欣赏》、《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学习》、《理论与创作》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已出版《恋上大唐诗生活》《唐滋唐味唐人诗》《踏梦犹唱蝶恋花》《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那些经典,温暖光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意设计》《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学语文经典教学新探》《人间至味在唐诗》等专著25部。

作品《梦回唐诗千百度》《踏梦犹唱蝶恋花》《一腔诗意向唐朝》分别获评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学专著《语文里的经典:一生必读的文学名篇》《那些经典,温暖光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意设计》《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分别获评长沙市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三届友谊教育科研奖。学术论文《深挖细品悟神韵——<归去来兮辞>片段教学》获评2016年湖南省教育系统“双百工程”一等奖。

由于教研与创作业绩突出,获评长沙市中小学教研先进工作者、长沙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长沙市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多次受到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长沙市委办公厅、长沙市宣传部、长沙市社科联、长沙市教育局、湖南省教育厅的表彰。作品《一眼抵过万千爱》获评全国第四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作品《唯有葵花向日开》获评全国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20188月应中国作协安排赴北戴河度假、休养10天,成为该次活动中全国唯一的中学教师代表。20198月获评第五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度教育人物教研人物提名奖(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评选)。徐昌才老师现在主要致力于语文教育、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的研究与写作,致力于中华优秀诗词文化的传承、普及和推广工作。

 2.png

作品简介

《唯有葵花向日开》是一本宋诗名篇鉴赏集,全书精选80余首宋诗名篇,分类成章,静观默会,精研细读,品味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微玄妙,感受诗人情感生命的悲欢离合,发掘丰富的生活情趣。作者试图经由文字,穿越时空,对话古今,复活沉睡千年的生命魂灵,体验古典之中的现代情怀,探寻生命的永恒真谛。该书是作者多年研读宋诗的心血结晶,是一本适社会各界读者阅读的大众文学鉴赏读物,尤其适合大、中学生和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社会大众阅读。出版上市以来,深受读者好评。该书特点有四:

应时而生,顺势而写。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教育部已经明确下文,中华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进课堂,进心灵;各级各类传统文化培训活动如火如荼,蓬勃开展。唐宋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在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走入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材和读本,进入各种考试试卷,更是国人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趣味,完善生命人格的必修内容。徐昌才老师的著作《唯有葵花向日开》应时而生,顺势而写,紧跟新时代文化发展步伐,呼应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诉求,通过生动诠释、鉴赏、演绎宋诗精华,让读者抵达古老宋诗的精神天地、生命境界,让宋诗文本焕发出迷人的现代光芒。该书对接古今,交融人文,陶冶情操,丰盈心灵,为重振民族精神,构筑文化人格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言为心声,情真意切。作品《唯有葵花向日开》是他多年研究、品鉴宋诗的心血、情感、智慧、思想的结晶。作者品鉴、演绎宋诗,既注重发掘、还原宋诗的情思意韵,又巧妙融入作者的人生体验,古典与现代对接,文学与生命交融,沉湎诗歌,走进生活,又出离文本,领悟人生,真情真意,率性为文,感人肺腑,动人魂魄。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唯有葵花向日开》展现出品鉴宋诗的独特风格:诗情洋溢,文采飞扬,情调浪漫,表达空灵,联想丰富,情怀雅致。读者阅读该书,会激活情感,喜欢宋诗,喜欢古典,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徐昌才坦率地说,在撰写这本随笔过程中,借鉴、吸引白落梅、安意如、于丹等著名作家的言语表达、艺术构思、情怀开掘等方面的优点,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作者的深情演绎,率性表达,使作品呈现出唯美、雅致、浪漫、深情的特点。读着这样的文字,读者会不知不觉走进古人的生命世界,接受美好、真挚感情的熏陶与感染。

旁征博引,丰盈生命。作者立足教学,勤奋读书,乐于思考,坚持练笔,既开阔了文化视野,又夯实了诗词功底。纵观《唯有葵花向日开》,作者旁征博引,让读者在阅读当中享受到快乐和趣味,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积淀文化,丰盈生命。该书出版上市以后,当当热卖,广受好评。出版社修订再版,该书入选成都市教师读书沙龙推荐阅读书目,入选全国名校——长沙市雅礼中学学生寒暑假推荐阅读书目。亦被湖南、四川、河南、吉林等多地语文教师推荐为学生假期阅读图书。

 

创作感言

    一般认为,唐诗以神韵意趣取胜,以形象丰满见长,宋诗则多有学问知识,多有议论说理,形象有些干瘪枯燥,情韵比较淡泊。其实,诗歌是情感和想象的结晶,诗歌也是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诗,都在情感意蕴、形象精神上各见特色,各显优长。宋诗反映两宋社会风貌,披露文人士子心声,抒写大众百样情怀,它可以引领我们走进一个个生机灿然、情意浓郁的世界,它可以感动枯淡沉寂、坚硬粗糙的心灵,它可以陶冶平和静穆、不甘沉沦的情操。只要你乐意,只要你沉静,你就可以通过阅读和沉思,联想和品味,感受到生活的缤纷诗意和世间的万千风云。宋诗之美,五彩缤纷,熠熠生辉。感受诗美,不妨从语言、意境、情感、理趣、想象等因素入手。

语言之美。每一个文字都是一粒珍珠,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画面,美轮美奂,引人想象。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幅心灵的地图,映照作者的心路轨迹,折射诗人的美好情思。每一个文字都是一枚纽扣,关联作者与读者,沟通生活与心灵。读古代那些沉积千年,绵延至今的瑰丽诗篇,透过语言的编排、组合、连缀、变化,经由眼光烛照,心灵涵咏,情感品味,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双闪亮的眸子,看到一颗浪漫的心灵,我们仿佛看到一番飞扬的情思,看到许多生命的情趣,当然,我们更看到我们自己的生命的光辉。

意境之美。诗歌的生命在于感发,感发的源头在于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诗歌的客观物境的有机融合。品鉴诗歌,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既要沉心静气,走进诗歌,涵咏诗情,把握诗意,激活思维,扩展想象,全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又要能够跳脱诗境,立足生活,放眼人生,感受生活的诗意芬芳,感受人生的丰富美好。诗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我们经历过但是没有敏锐自觉和恰切表达的生活。别人已经代替我们表达,阅读诗歌就是阅读我们自己的生活。生活就是一首诗歌,时时充满诗意,处处弥漫诗情,需要提炼,需要升华,需要加工,任何美妙的诗歌都是对生活的超越和反观。

理趣之美。一般说来,诗歌忌讳议论说理,忌讳抽象空洞,忌讳知识学问,但是,宋诗沿袭唐诗而来,要超越唐诗,要开辟新径,要别处心机,硬是将议论、分析、知识学问、思想识见融入诗歌,创造了宋诗独特的理趣之美。我们欣赏宋诗,不但感受情意、生活、意境、风物等等美好,还不时领会人生哲理、生命智慧,获得全新感受与收获。

情感之美。诗思雅正,情意丰富,人生百态,情采飞扬。诗歌想来都是情感的艺术,白居易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品读诗歌,就是要跟随古代诗人,沿着诗歌的轨迹一路探寻,体验从古至今多姿多彩的人生感情。有人放舟绿水,要行不行,千般不舍;有人离亭唱晚,举杯劝饮,因为此处一别,相聚难期。有人翘首江畔,点数归帆,可惜,“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有人登楼远眺,看孤雁消失天际,叹游子浪迹天涯。有人大开柴门,洒扫庭院,迎接风尘仆仆的远客。有人人生得意,仰天大笑,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铿锵誓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诗有千种情思、万般气象。

想象之美。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想象犹如一双翅膀,让诗歌飞腾升空,大放光芒。现实很骨感,诗歌很丰满。生活很粗糙,诗歌很精美。人生很艰难,诗歌很轻盈。品读诗歌,需要立足诗歌,对接生活,需要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想象是打通诗歌与生活的桥梁,想象也是探秘诗歌情意的门径。品读诗歌,放飞想象,可以激活思维,打开思路,心游万仞,神驰八方;可以提振精神,激荡心胸,沸腾血脉,飞扬性灵;可以超越现实,摆脱拘禁,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可以舒展自我,张扬个性,快意人生,欢歌生活。想象弥补了生活的缺陷,完善了诗歌的意境,增进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之美,数不胜数,言不尽言,最好的品读方式莫过于自己亲近诗歌,沉潜涵咏,咀嚼滋味,日诵一诗,细细把玩,就像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赏,都是一个精美如画,氤氲如梦的感受。这本宋诗品鉴集子,从自我出发,立足诗歌,聚焦诗情,发掘诗美,丰富情趣,希望能够唤起读者的一份诗心,一份热爱,一份情趣。

3.png 

作品欣赏

 

夕阳牛背无人卧

——张舜民《村居》散读

有一种宁静叫流水潺潺,花开花落;有一种和谐叫夕照秋山,牛羊归圈。宁静令人心性沉敛,气定神闲;和谐令人心向神往,意乱魂驰。这种宁静与和谐,不在身边,不在尘世,就在宋代诗人张舜民的小诗《村居》之中。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诗中没有人,诗外站着诗人,诗人凝神地观赏秋日黄昏牛羊归山的图画,安详宁静,怡然自得,沉浸在一个物我同一,令人着迷的乡村世界里。

村外,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潺潺清流顺着水沟绕田而过,滋润良田,灌溉庄稼;夕晖反照,洒下斑斑点点,给溪流涂上一层瑰丽的色彩,有光影跳动的活泼,又不失恬静安详的诱人。村旁是几块庄稼地,丛丛青竹环绕篱笆,尽显迷人风姿。是竹,不管栽种在哪里,都是一道绿色的风景;是篱,不管插在何处,都有一种静谧的美丽。有了水的清亮和灵动,有了竹的青翠和生动,有了篱的肃穆和苍古,我相信,这幅画有意趣,有生机,这个村庄有风光,有风采。田园的存在无声地诉说着劳动的平凡与伟大,竹篱的点缀又沉静的释放出家园的祥和与温馨,农民生活在这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诗人也生活在这里,高高兴兴,清清静静。风景会说话,花木含真情,我感觉,无声的画面,无语的风光,其实在传达静默的诗意。

再拉近视线,仔细打量庭院吧,也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榆钱树下,铺满榆荚,形状似钱,色白成串,煞是好看。树上,树叶凋零,枝丫光秃,像枯瘦的老头独立寒秋,伸开五指;像羸弱的老者脱帽致意,沐浴阳光。一棵树,以秋空为背景,以枝丫为主干,勾画出夕阳的剪影,让人读到沧桑,读到感动。再看木槿树,夏秋开花,朝开夕落,还有几朵,稀稀落落分布在枝头,秋风拂来,不时飘下一些细碎的花瓣,是难舍告别,还是无语悲伤?是浪漫飘舞,还是兴高采烈?只有它才知道,只有诗人才知道。在没有人注意的地方发现少量的花朵,在花朵枯萎的时刻听到飘落的声音,除了诗人,谁还有这份兴致,这份闲情呢?王维《鸟鸣涧》如此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每每读到此句,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画来:清爽幽静的夏夜,一个老诗人在庭院中散步,只有月下身影在陪伴他,他在听自己的心跳的声音,他在闻月下桂花飘洒的芳香。多美的意境!多么安静的天地!同样,张诗人和王维一样,在傍晚,在夕阳照射的乡村庭院,观赏几棵树、几朵花和几株草,静谧却能听见心声,冷清却不失内心充盈,他在欣赏一个恬静安宁的世界啊!他早已融入其中,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是一位会说话的诗人。

老牛永远是村庄的主人,起得最早,出门最早,回家最晚,付出最大。夕阳里,秋空下,老牛也尽显浪漫。今天怎么了,那个天真顽皮的牧童呢?平日里他不是骑在牛背,吹着竹笛,慢慢吞吞地赶着老牛回家吗?今天不一样,不闻牧童划破夜空的清亮笛声,不见牧童静卧牛背的悠闲身影,却有一只乌鸦,站立牛背,一声不响,陪伴老牛,向村庄缓缓走来。它们两个,相依相伴,沐浴在夕阳余晖中,温暖了诗人的心怀。是啊,不要打扰它们,它们似乎天然就是一家人,老牛家在山村,乌鸦巢在树上,乌鸦飞累了,叫累了,它要歇歇气,自然有劳慈祥敦厚的老牛啦。这样也挺好的,老牛正愁没伴呢,驮着乌鸦毫无怨言,甚至还亲昵有加,时不时甩起尾巴,有意逗弄一下贪图安逸的乌鸦!夕阳退去,夜幕笼罩,它们慢慢才消失在无边黑夜之中。但是,山村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它们优哉游哉的姿态,山村有一双耳朵在聆听它们迟步哒哒的声音,它们早已定格成一幅画,深深烙在诗人的心里。

宁静是一道清泉,和谐是一抹夕阳,尽管是寒秋,尽管是山村,一条水像鱼一样高兴,一朵花像姑娘一样美丽,一头老牛像老汉一样慈祥,一只乌鸦像小狗一样温顺,这就是乡村,美丽的乡村,永远的乡村!

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散读

农村生活的节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宁静而又紧张。说宁静,针对自然风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说紧张,针对农人而言,忙于农事,难得停歇。宋代诗人翁卷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产生活都非常熟悉,并且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诗人热爱农村的山水风光,喜欢那些勤劳的人们,他的诗歌《乡村四月》就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赞美了农民的辛勤劳动,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人们广泛的联想。诗歌是这样写的——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春夏之交,天地回暖,万物吐绿,生机勃发,农村自然更是一片美丽风光。碧绿染遍了山岗平原,白水溢满了山川河流,阳光放射出迷人的艳丽。诗人放眼天地,不明点直说山清水秀,而是妙手设色,对比画境:山之色,浓郁苍翠,水之色,白净亮丽,色彩明艳,醒目动人。“绿”之后着一“遍”字,可以想见,诗人所写绝非一棵树,一片林,一座山,而是漫山遍野,千山万岭,树树皆绿,山山皆青,“绿”得辽阔壮观,“绿”得气势磅礴,“绿”得生机无限。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遍江南,范围更广,气势更足,生机更旺。不“绿”江北,只“绿”江南,是山是水,是树是草,包容其中,何等阔大,何等神奇。王安石家在江南,思念故园,因此,在他眼中,春风只绿江南。翁卷,住在农村,热爱农村,热爱生活,因此,在他心中,春绿遍布农村。二者情境有别,本质一致。“白”字之后加一“满”字,亦可看出,诗人眼中,不是一条小溪,几畦秧田,而是目力所及的所有川渎,白晃晃,水灵灵,溢满春水,溢满生机。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一片碧绿宽阔的田园,在阳光的映照下,溪流如白练绕田流过,沟渠似玉带穿行田间,秧田水满,平展如镜,闪闪烁烁,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迷人的风光。一个“满”字,带出了丰富的联想。

农村的另一处风光是声声鸟鸣。诗人写细雨如烟,丝丝缕缕,朦朦胧胧,诗人写子规啼鸣,声声悦耳,催促农事。看似不加选择,随意落笔,其实,正是抓住了春夏之交农村风光的典型特征。春夏多雨,不大不小,滋润土地,催发生机,农民喜欢,往往及时下地,翻土的翻土,耕种的耕种,到处都是一派忙碌紧张的气氛。子规鸟,又名杜鹃或布谷,初夏昼夜长鸣,鸣声类似催促人们赶快播种布谷。农民对此非常熟悉,每到子规鸣啼的时候,心里就多了一份警醒和忙碌,新一轮的播种又要开始了。顺便提及的是,翁诗人这儿的子规啼鸣,与“杜鹃啼血”这个典故毫无关系,不带一星半点的凄清悲怨,这儿只是农村常见常听到的子规鸣叫,一种应时而鸣,催促农事的鸟儿。如烟似雾的细雨,声声清响的子规,勾勒出一幅幽静和谐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农村独有的氛围——宁静、祥和、优美、迷人。再加上诗歌第一句的亮丽色彩的生动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诗人对这片山水的欣赏和喜爱,对这种氛围的熟悉和青睐。

四月乡村最精彩的风光还是那些勤劳能干的农民。你看,整个村子,家家户户,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闲着,人们才忙完蚕桑,又下田插秧去了。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农活,各人有各人的任务,农民总是忙个不停,但是他们没有怨言,他们习惯了,他们喜欢这种清静有序,平淡普通的日子。妇女操持家务,采桑养蚕,缫丝织布,缝缝补补;男子砍柴担水,耕田种地,养家糊口;小孩读书的读书,放牛的放牛,割草的割草,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一家子就这样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干自己的事儿,生活虽然忙碌、劳累,倒也清静自在,还图什么呢?只要能够简单安稳地过日子,这就足够了。诗人在打量这一切,欣赏这一切,农村这种平静而紧张的生活,令他羡慕。他是个读书人,他有过仕途经历,他怀抱功名之念头,可是,今天,他明白了,农村如此清新、朴实,如此自然、宁静,如此淡泊、有序,这才是他向往的地方啊。

 

创作评价

     作者对诗文的解读,立足文意,开掘情思,对接生命,调动生活积累,激活生命体验;与此同时,也注重咬文嚼字,透视词语意蕴,生发体验联想,增进读者的言语素养,发展读者的言语能力,真正做到了深、细、活、美。

     所谓“深”,就是剖析、演绎,深度发掘诗文真味真意。所谓“细”就是细腻、具体,聚焦重要细节和关键词句。所谓“活”,就是讲活,讲透,联系现实及自我,以我注诗(文),以诗(文)注我。所谓“美”,就是品味诗文,文采飞扬,激情洋溢,有生命气象。

     读本品鉴深入、细致、敏锐,努力发掘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语句下面的情思意蕴,既能滋养心灵,丰盈精神,熏陶气质,又能提升读者的认识、分析、评价、鉴赏的能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刘铁芳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近代学者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事实上,有宋一代,作为封建文化发展高峰,不但宋词光耀千古,散文超迈前代,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具自家面目,自有特色。唐诗与宋诗相比,唐人正如青春少年,喜欢于名山大川引吭高歌,在原野大漠高声呼喊,豪情满怀,奔放热烈;宋人如沧桑中年,更爱月下舟中娓娓而谈,玉堂书斋细细相辩,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欣赏唐诗有时情感脉动就可,欣赏宋诗有时更需才学技巧。这本《唯有葵花向日开》主要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来解读鉴赏宋诗,它融入了徐昌才老师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趣味,是一部极具个性特色的宋诗鉴赏散文集。全书由“田园素描”、“畅游风月”、“羁旅愁思”、“隐逸山水”、“相思无限”、“迎来送往”六个专辑近八十篇文章构成,每篇按照诗词分析标准鉴赏宋诗名篇,对培养中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能力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  郭景华

 

文如其人,一本好书,必然有一个好的作者。徐昌才,侗族作家,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主要致力于语文教育、古典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徐昌才是个地道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对阅读的狂热,对创作的痴迷让他摒弃一切喧嚣浮华,静心专注于书籍的世界。他把阅读当作与朋友对话交流,穿越千古岁月,穿越辽远空间,在思想的原野上奔驰,在精神的天空下放歌。

传统的诗歌品鉴文字,多是学院派的专业深奥,或是生活语言的细碎平淡。徐昌才以才子之视角,激情品鉴,文采表达,以诗意碰撞诗意,以心灵默会心灵,以激情燃烧激情,酣畅淋漓,兴味无穷。这本《宋诗赏析》是他对宋代诗歌静心咀嚼、潜神品味的情思结晶。他力图走进宋朝,复活场景,对话诗人,对话自然,默会风云,神交千古,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文字为我们品鉴宋诗,细析诗心肌理,彰显人生情怀。

徐昌才用了一个现代诗人的眼光和角度去为我们解读这些凝结着前人智慧的作品,尽可能发掘宋诗的审美价值,彰显宋诗的人生情怀。因此,这本书中的每一首诗,在他的笔下,都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仿佛穿越了千古的尘埃,与诗人彼此呼应,惺惺相惜。让品读这些文字的我们,感觉到千年前的诗魂悠远,流芳千古。那些跨越时空的故事和情感,风景与人文,在这些飘逸灵秀的文字中,朝我们轻轻地走来,醉了心,醉了情。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十小学   刘栖源

 

 

 

 ——品读徐昌才《唯有葵花向日开》有感

 

初夏

悠远的宋朝

梦幻的诗歌之旅

那么惬意逍遥

 

你静静飘入我的眼

没有跌宕起伏的山川

在无人的站台

我听到了你深情的呼唤

 

你默默流进我的血液

没有唐诗的光芒

没有宋词的显赫

我却闻到了你醉人的芳香

 

你深深扎进我的世界

没有细雨的滋润

没有清风的牵引

我却悟到了你内涵的深沉

 

你稳稳烙入我的灵魂

没有红尘俗世的羁绊

在宁静的山水中

刻成我心中永恒的经典

 

落英缤纷的金秋

伴着宋诗的淡淡书香

品着昌才的隽永文字

让心灵进入度假天堂

 

葵花朵朵向阳生  才子湘江润笔成

——读徐昌才《唯有葵花向日开》有感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李玉荣

初读徐老师的《宋朝那些诗生活》,是在2015116日的“诗意阅读”成都市教师读书沙龙交流活动上。时隔四年,喜闻徐老师新著《唯有葵花向日开》出版上市,入选中小学生假期必读书目,从语言、意境、情感、理趣、想象,多维度解读宋诗之美,提升价值,扩大影响,让广大中小学生读者受益,不禁大加赞赏,钦佩不已。细细品读该书,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沉湎诗意,浮想联翩,感触良多。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当我们畅游无边风月的时候,是否看到了文字里那片神奇的诗海?当我们徜徉自然山水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诗中的喜怒哀乐?当我们沉湎无限乡思的时候是否又体验到了迎来送往中的那份难舍与赤忱?

去向那片葵花……

“才了蚕桑又插田”,采桑养蚕,平添宁静与自然;“夹岸桃花蘸水开”,燕子归来,两岸桃花抖精彩;“徒倚轩窗看夕阳”,残荷败柳,徒惹心中几多愁;“笔底千年风云在”……拨开历史远景迷雾,结合当下实时体悟,再现盛时美景,田园素描;畅游那场风月,更添羁旅愁思;纵是隐逸山水,也有相思无限;迎来送往,又是几多春秋?

搭宋诗古今之桥梁,在《唯有葵花向日开》之中……

童年的回忆是否有那片田园:泥身逗甲虫,绿茵放纸鸢,小河捉螃蟹,夜里听蛙眠……无限的相思是否在那寂寞的夜里:梳头恨最长,檐雨落三更,门巷柳萧萧,吹残正断魂……隐逸的山水是否有千年的风云:白鸥小舟闲,柴门半掩来,蜂飞蝴舞花,残霞一抹红……

观宋诗种类荟萃,在《唯有葵花向日开》……

“一首诗就是一片风景,一首诗就是一种心境。”“对一朵花微笑,向一株草行礼,听梁间燕子呢喃,观落霞孤鹜齐飞。”“一轮红日照亮了一颗心灵,一个好梦温暖了一生情怀,一声鸡鸣惊醒了一个春天。”

品妙笔生花,在《唯有葵花向日开》……

“布谷一声春水生”。“啼鸟不知春已老”。“岳阳楼上好风光”。“断肠从此各西东”。“故关千里未归心”。“且容残梦到江南”……

赞天文地理,包罗万象,在《唯有葵花向日开》……

文,行云流水;度,大家风范。纵观古今,文人墨客,名师大家,皆是自有主张,自成思想,天然合一。那片葵花,似书、似灯。照亮前程,陪伴孤独,剪下瘦小的身影,拼出诗意的家园。在那片家园里,有蓬勃的生机,几经岁月枯荣的小草,清新淡雅的小荷,红艳似火的枫叶,勇斗寒霜的梅香……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孕育了自然,更是孕育了文化与内涵。看五彩斑斓,听诗意潺潺,描大好河山,秀笔墨文轩。天人合一,驰骋万里。

向往之,诗意的家园;笃行之,品读的积淀;体悟之,身心的愉悦;创生之,美好的夙愿……

唯,那片葵花向阳而开……

  葵花朵朵向阳生,才子湘江润笔成。理趣言情加想象,四重意蕴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