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作家经验

王传宏:以丰厚的文学传统引领青年学生的阅读

王传宏(上海海洋大学) 发布日期:2019-07-01  点击量: 2930


 

摘要:数字时代的移动阅读在带来便捷与自由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潜在的思维模式。思维的粗疏与惰性被姑息着、纵容着,独立细致的思考却日渐远去。数字时代,催生出大量的网络文学读者。如何引领与影响青年学生的阅读生活,已成为一件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移动阅读;青年学生;网络文学

文献标识码:B

 

美国经济学家肖恩•杜布拉瓦茨(Shawn DuBravac)在《数字命运》一书中指出,我们已然处在一个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的边缘。他认为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预示着人类新时代的开始。除了数字硬件的风靡,人类未来十年的生活将以“全数字化”和“物联网”为特色。数字化所带来的数据浪潮将会以人们闻所未闻的量级席卷我们的世界,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生活。这一切意味着……我们将与伴随了人类数千年的习惯说再见。[[1]]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已形成了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目前,移动阅读已逐渐成为各类媒介中阅读时长第一的媒介。[[2]]此处的移动阅读,是指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移动终端载体进行的阅读行为,通过浏览网页以及书城客户端、新闻资讯客户端、期刊杂志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帐号文章等阅读途径,浏览小说、报纸、图书、杂志、动漫、文献等内容的阅读行为。

移动阅读在给人们带来便捷与自由的同时,也悄然形成了某种挑战。尤其是在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学校园,他们是移动阅读的主要读者群之一。由此,也给他们的阅读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

一.数字时代,悄然改变人们潜在的思维模式

笔者曾在上海某大学约400名本科生中做过随机调查,100%的学生都在使用手机上网。手机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大部分的生活空间。无论是在乘坐交通工具、在食堂排队等候就餐时,还是在课间休息时间,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的人群。甚至在上课时,也会有学生悄悄拿出手机瞄上几眼。他们通过手机查询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资讯,阅读网络小说,浏览娱乐动态、时尚信息,玩游戏、看电影等等;而微博、微信、QQ等已不仅仅只是社交平台和通讯工具,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需求和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渠道。

随着数字媒体、传统的图书内容数字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在线音乐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往人们手捧一本文学书静静阅读的情景,如今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也已变得日渐稀少。传统的文学阅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调查中,甚至有学生告诉笔者,除了上课学习时使用的专业书籍,其他的阅读几乎都是在网络上进行。

然而,那些铺天盖地伸手可触的网络链接、搜索引擎,那些在手指的滑动间一闪而过的片言只语,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常常只是各式各样信息的碎片。许多人在网上查看资料时,已习惯于只看标题和开头的几行,甚至缺乏将一篇文章全部读完的耐心,因此最后留在脑中的常常只是惊鸿一瞥似的片断。他们被网络上海量的信息簇拥着、淹没着,思维的粗疏与惰性在信息的拥塞中被姑息着、纵容着,而独立细致的思考却日渐远去。

这种粗疏与惰性甚至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名在校大学生曾告诉笔者,他现在与同宿舍的舍友几乎很少交流。同学之间因为某个问题而产生不同看法时,也不喜欢多说什么,甚至都懒得争论。因为他对于争论的好奇与精力早已经在网络上和手机里提前消耗掉了。这样的例子虽然可能并非具有普遍性,却也反映出网络生活对于大学生的深度影响。许多人

甚至会产生一种类似于自己被网络控制住的焦灼感,却又常常欲罢不能。有的学生在手机上设置“好好学习,不玩手机”的游走字幕,但仍然无法压制自己时刻想玩手机的欲望。

其实,在数字时代,改变的不仅仅只是阅读方式与习惯,而是人们潜在的思维模式。某个突发的新闻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与推送,可能会在骤然间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各种众说纷纭的评说与过份的解读会在瞬间纷至沓来,而那个新闻事件本身或许倒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的包装与推介,也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变成网络红人,成为众人注目的中心。随之而来的可能是赞誉与财富,也可能是被品鉴或是被消费。

不久前,一名有才华和艺术追求的青年导演,因种种原因自缢自亡。该事件经网络发布之后,顿时引起一系列反响。文艺青年、性情刚烈、失恋、生活拮据、圈内同行的倾轧、怀才不遇等等,这些元素经过网络的发掘与披露后,引起众多人的关注与叹息。这种惊愕与惋惜在其遗作、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获得第68届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时,达到了顶峰。[[3]]随后,一切又被像大海一样浩瀚无垠的网络资讯渐渐淹没,归于平静。

其实,此事件只是代表着数字时代庞大冰山的一角。在网络社会,有无数这样的事件在发生与消亡。这一切,对大众心理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人们会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比较着各式各样被网络所掀起的涟漪的大小与轻重,有时甚至幻想着自己成为某个网络事件的主人公的可能性。而这样的幻想,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在数字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被网络青睐的主角。

然而,数字时代又是残酷无情的。它是善变的、喜新厌旧的,它似乎永远处于一种莫名的饥渴之中,但人们却无法预知它的喜好与胃口。它就像是一条河流,淹没掉众多风云人物,也让许多无名之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是数字时代的残酷,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公平所在。

二.数字时代,催生出疗伤般的网络文学,

将传统的文学作品数字化,目前各大网站与厂商在这方面已做过许多工作,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搬上网络,但实际情形却少有人问津。据一项对于手机小说种类的调查显示,用手机阅读经典作品的微乎其微。[[4]]原因十分简单,由于当前移动阅读的主力军仍然是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特别是以在校大学生居多。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点大都停留在网络文学上,对严肃的传统文学作品却十分生疏。

据统计,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8.3亿人,而据相关部门的估算,这个数据未来还将会保持持续增长。[[5]]虽然目前的移动阅读用户在教育学习和日常消费场景下的使用频率可能会更高一些,但依然催生出了大量的网络文学读者。在此背景下,各大网站、厂商均在积极探索,纷纷推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如用按本、按篇、包月、包年等方式实行用户付费阅读,为读者提供更为精致化、个性化的服务;投放广告、用户打赏等等;同时挖掘培养更多的网络作家,以期产生更为丰富的优质作品。而对于网络写手来说,除了授予电子版权的收入,还可获得游戏、影视、动漫等改编的收入等。凡此种种,更是对网络文学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经过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目前网络文学已呈现出蔚为壮观的景象。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纷纷踏入国际市场。在海外网站已有大量翻译转载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并羸得不错的口碑。东方文化中传统神秘的武侠、八卦、阴阳、玄幻等因素,在西方世界惊奇的目光中逐渐获得认同。因此,曾有人将中国的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的电视剧,并称为当今四大文化奇观。[[6]]

回顾网络文学成长、繁荣的这些年间,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过渡时期,社会上因贫富差距、规范缺失等因素引发出诸多矛盾与混乱。而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当中,人们的心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个人生存的无意义、无归属感,灵魂无所依傍的孤独与痛苦已成为许多现代人的精神常态,整个社会也由此陷入巨大的道德失范与恐慌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在摸索与反思,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而恰在此时,网络小说以分门别类的形式,类型化、低门槛、全方位地给予人们以自我疗伤般的温暖。

然而面对拥有大量青年读者、热火朝天的网络文学,传统文学领域的反应却明显滞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网络文学一直抱着观望和漠然的态度。许多人对网络文学的了解也是零碎狭隘的,常常只是网络作家的点击率和年收入,或者是网络文学文字的轻浅浮泛与内容的庞杂无序。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学者提出质疑:当年胡适等“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就是把引车卖浆者之流读的白话小说列为正典,1980年代也是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们一边读卡夫卡一边读金庸,老师们是在学生们的引领下才开始研究金庸小说的,之后才有了金庸的经典化。我们要用我们的胆识和学识来守护本心,对于那些曾经陪伴过你、温暖过你、激励过你的作品,要心存感激。如果你觉得它们有价值,就要去捍卫这价值。不管有多少权威称它们是垃圾,你都要敢于质疑,这些权威背后的“天经地义”是从哪里来的,“从来如此,便对吗?”。[[7]]

这样的质疑是尖锐的,却也是发人深省的。

三.数字时代,如何引领青年学生的文学阅读

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与氛围中,如何引领与影响青年学生的阅读生活,已成为一件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的事情。

首先,面对驳杂混乱的网络世界,应积极倡导青年学生适时放下手机、关上电脑,重新回归纸质书的阅读。

文学阅读的快乐是需要沉静、需要想像力的。文字的魅力在于可以为人们提供广阔的想像空间,并能将阅读者自身代入其中。这种代入的想像,需要阅读者拥有与书中灵魂相对的能力,也需要适当的氛围。而手捧一本文学书显然更容易营造出这样的氛围。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但是,这却是像被屏幕驱赶着的移动阅读很难达成的。实际上,流于浮躁、浅尝辄止的移动阅读并不适合文学,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重新拿起书本,慢下来,仔细阅读与思考,对文学心存敬畏,才能体味到其中的美妙。

其次,应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与引导。

国内的网络文学发展虽已呈燎原之势,以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青年读者,以轻盈灵动的形式给予浮躁焦虑的人们细若游丝般的抚慰,但目前仍处于良莠不齐的态势。在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虽然不乏精品力作,却也充斥着大量低俗之作。许多作品为了满足粉丝们的阅读需求,每天快速更新,套用模式化的写作方式,批量生产,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抄袭现象。网络写手们在重压与浮躁中,堆砌出的常常是粗糙而雷同的文字。一些网络作品为了制造轰动效应,甚至会以暴力、色情等为看点,博取点击率。不仅堕入低俗之境,也严重干扰了网络文学的生态与声誉。因此,加强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并进行正面引导,已是当务之急。

严肃的传统文学不会回避现实世界的苦难,会正视并回答有关生命、死亡,世界是怎样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死并度过自己的一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网络文学所缺失与忽视的。此外,网络文学普遍存在着不关注现实生活、无视人间疾苦的现象。有网络写手将传统文学比作红酒、网络文学则像可乐。喝红酒有许多讲究,要有仪式感。而平时娱乐放松的时候,累了、热了就想喝一口可乐,要的就是那个爽劲。[[8]]其实,这也正是网络文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9]]

我国拥有悠久深厚的文学传统,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如何使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在网络文学中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不仅关乎网络文学的发展,也是引领青年学生阅读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相关文学选修课程、讲座、社团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年学生的阅读,将他们的目光从类型化的网络作品转移到丰厚的文学传统上来,使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得以延续。同时,还应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洞察、直面人生的苦难,关注真正深入生活、抒写人民情怀、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故事。这既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也应是网络文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方向。

文学阅读在某种意义上有点像是旅行,既会有已知的特定的景点,又会在旅行中碰到许多不期而遇的风景。这也是文学阅读的魅力之一。为青年学生推荐经典文学作品,鼓励他们广泛涉猎,重点阅读,让文学星空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恩•杜布拉瓦茨,数字革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 易观,2017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7

[[3]] 百度百科,胡迁,2017

[[4]] 广东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超七成,手机阅读成最主要阅读手段[N],南方日报,2012-8-12

[[5]] 易观,2017中国移动阅读市场年度综合分析,2017

[[6]] 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缘何领先世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3-29

[[7]] 邵燕君,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 肖聪,在经典文学与网络文学间“穿阅”[N],中国教育报,2017-7-9

[[9]]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5年10月15日

 

 

Guide The Young Students’ Reading Life with Rich Literature Tradition

Wang Chuanhong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China)

AbstractMobile reading in this digital age brings us 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 meanwhile is changing people’s underlying mindset without our consciousness. As the carelessness and laziness of mind is tolerated and indulged,the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fading day by day. The digital age produc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online readers. It has become a very crucial and urgent thing that how to guide and influence the young students’reading life.

Key words:moblie reading,young students, online liter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