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课题实验 >
  3. 成果推广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园文学与北京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 赵慧 发布日期:2020-07-25  点击量: 8740

北京传统文化则是生成于老北京的反映北京人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以及价值观念等的优秀文化。北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曲艺文化、庙会文化、胡同文化、京味文学,饮食文化等。

身在校园、身在北京的孩子们通过校本课程作为媒介,体验生活、学习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为学生创设全新的学习环境,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选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15年6月—2016年3月)

阶段性计划:确定课题研究者,讨论本课题研究设想。邀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1.专家指导,提升高度

选题非常好,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故乡的爱,对北京的深情通过教材开发都能渗透进去。以北京为大背景小学-中学-大学的教材,北京的内容是缺席的,这个课题可以把北京的历史、现状纳入到校本教材,北京地域特点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个教材的开发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我同意开题。——吴思敬    

选题有前瞻眼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社会主义价值观,校本教材的开发非常切合时代潮流,这本校本教材即使语文领域的,有超越语文学科,进行这个课程建设很有价值。建议:教材可以主题作为抓手,编写边改,切入点要小。教材编写有三个形势要素“读--研--创”,以文学素材作为框架。我同意开题。  ——李卫东

选题很好,以校园文学为基础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价值观,课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开放的,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课题有研究的意义——王世龙

2.寻根溯源,制定策略

结合专家意见及文献综述相关内容,我们决定先把校园文学和北京文化的内容拆分开来,单独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学习生态系统。然后,在实践和活动中打通二者之间的联系,再进行第二次整合,把校园文学和北京文化的内涵契合到一起。

二、层层递进,资源整合

第二阶段2016年4月—2017年6月)

阶段性计划:设计调查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认真统计分析问卷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学与北京文化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开展课题研究课。

1.建构文学校园的学习生态系统:

1595640380(1).png

  2.梳理北京传统文化的内容

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而崛起为全国的890-+6+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我国封建时代国都建筑艺术之集大成的典范,而且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又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的大都会,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积淀和无与伦比的地位,使北京成为全人类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岁月的沧桑和人为的因素,北京旧城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今不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受到精心保护。北京所拥有的辉煌壮丽的宫阙建筑,气势恢宏的庙宇祠坛,丰美多姿的大小园林,不可胜数的亭台楼阁、城垣陵墓和散在民间的深宅大院、旧日民居,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文化遗址和革命史迹等等,既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它是历史的精华,民族的骄傲,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北京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毛主席纪念馆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梅兰芳故居、齐白石故居矛盾故居郭沫若故居鲁迅故居老舍故居、林海音胡同、徐悲鸿纪念馆,北京文化根基深厚,脉络清晰,总体上分三大类:一类是皇家显明的,另一类是民间传统的,第三类是市井隐形的。换个说法就是三大特色汇聚一起

图片1.png

(三)多方面论证及举措

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对课题的认识,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解课题研究思想。

3.总结提升,稳步推进

在本阶段中,我们集中调查分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邀请专家进行课题中期指导。依据研究内容,决定开展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及组织学生开展进行校园文学创作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在本阶段的工作中,我们还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教学研究,录制传统文化研究课,编纂校本课程。

在本阶段,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上一阶段的既定目标,学生对于校园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北京文化等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计划进行,在丰富的活动和实践中联系校园文学和传统文化。

三、打通联系,精益求精

第三阶段(2017年7月—2018年7月)

阶段性计划:课题参与者总结第一阶段北京建筑文化研究的成果。参与者开始第二阶段北京民俗文化,北京饮食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北京语言文化的课题研究。1. 读名人作品,访名人故居,走进名人世界

好的文学是献给这个世界的独特的礼物,是人类献给自己的精神财富,课内教师引导学生读名人作品,课外拓展阅读,通过与名人大师作品的对话交流,汲取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养分,进一步完成学生人格的发育和精神世界的完善。我们不仅读名人著作,而且还带领学生走到他们生活的实际场景中,感受他们生活的气息,学习名人的精神,进行校园文学创作,让文学与名人相遇,在了解中达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文学创作中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在文化交流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今倡导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前,它将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神会主义价值观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沿着名人这条主线设计了我们研究的第一部分内容:“走进名人的世界”,这部分包括四部分:“读名人著作——访名人故居(名胜古迹)——走名人之路——传名人之风”开展研究。本学年我们主要带领学生深入阅读,读了《城南旧事》、《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几部著作。开展“走进北京胡同——重拾记忆深处的温存(林海音《城南旧事》);走进鲁迅故居——拨动灵魂深处的心弦(鲁迅《朝花夕拾》);走进四世同堂,演绎封建家族的落寞(老舍《四世同堂》);走进老舍茶馆,阅尽起伏百态的人生(老舍《茶馆》);走近王选纪念馆,王选精神点燃青春梦想”等专题活动。学生创作诗歌,改编剧本,用戏剧演绎人生,学生通过不同文学创作形式展现老北京的人情世故,亲近名人的精神世界,汲取名人的思想精髓,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节日文化与节气文化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1)节日文化

老北京的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春龙节等十五个传统节日,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节日文化,都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都寄托了中华儿女的情感特质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老北京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了解把各种节日作为一个契机,开展各类活动,包括书法展示、诗会、诵读、写文章祭奠、实地采访,与社区共庆端午节等活动,传承中华节日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2015年中秋节,我们全体师生开展了“中秋诗会”大型诗朗诵活动,活动共分为“读中秋诗歌、讲中秋故事、写中秋文章、唱中秋的歌”四部分组成;邀请麦子店街道枣南、枣北社区居民、以及著名歌唱家朱明瑛老师与我们共度中秋,歌咏中秋。

2016年清明时节,我校初一年级全体同学开展了“挥洒文豪祭英烈”网上文明祭奠活动。

2017年,校文学社20名同学,前往湖北秭归进行访学活动,采访了当地居民端午节的习俗,亲自参加了当地大型纪念屈原的划龙舟活动,写下了反响强雷的新闻报道。

2)节气文化

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两千五

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位置、动植物生长的规律、气候从

特征等相互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一等份取一个与农事、物候或气候

相关的专有名称这些专有名称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自秦汉时期到今天,已经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情况下

二十四节气扮演了古代特有的天气预报的角色。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合计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古代五天为一候,三候就是一个节气,所以全年就是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其表述方法是以鸟兽虫鱼、草木生态的变化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的出现和消失来验证气候的变化和季节的推移,七十二候对指导我国古代农事活动起了一定作用。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这部分我们主要采用与地理生物学科进行整合,从学科角度了解二十四节气,为了配合学生学习,我们耗时一年,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和地理、生物、科技教师一起共同编写了《劳动与灵秀 天地大课堂》(上下册)两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体现跨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与当前教学改革思路高度一致,提高了教师的思想意识,培养了教师整合教材的实际能力。目前两本教材的使用受到师生的欢迎,效果很好。

3.访名胜古迹感受建筑的独特魅力。

     北京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而崛起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我国封建时代国都建筑艺术之集大成的典范,而且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又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的大都会,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积淀和无与伦比的地位,使北京成为全人类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名城。尽管岁月的沧桑和人为的因素,北京旧城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是值得令人欣慰的是,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如今不仅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并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受到精心保护。北京所拥有的辉煌壮丽的宫阙建筑,气势恢宏的庙宇祠坛,丰美多姿的大小园林,不可胜数的亭台楼阁、城垣陵墓和散在民间的深宅大院、旧日民居,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科学文化遗址和革命史迹等等,既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更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载体,它是历史的精华,民族的骄傲,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我们重点走访了解钟鼓楼文化和四合院文化。

4.走向更广阔的新天地

在第三阶段中,将北京传统文化寻根活动与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相结合,摸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并完成了以下几项任务:①借助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传统文化解读教材②利用北京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及阅读素养③利用北京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同时,梳理北京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学区内学校的特点,选取与确定北京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向,构建北京传统文化课程整体框架,使其成为语文教材的补充。以新课程改革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从北京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学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推进北京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整体建构。在最后一个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梳理、汇总资源,整合框架,形成最终成果。

5.骨干引领,研究课带动

在本阶段中,我校教师在赵慧校长和学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教学,从课堂入手落实课题相关内容,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进入课堂中解决问题。

本阶段教师研究课目录

1595641444(1).png

四、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第四阶段(2018年8月—10月)

阶段性计划:全面搜集整理活动过程的各种资料,全面总结课题开展情况,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申请课题结题。课题研究报告1篇,校本教材2本(中学版),课题组成员论文16篇,学生活动方案集1本;学生作品集1部,公开课4个,教学案例4个。

1.发展之后,收官之时

在课题研究的第四阶段,我们集中整合研究资源,汇总加工,形成了八十中校本课程的体系,并从多方面入手强化课题研究,教师、学生在本课题研究中均取得了巨大收获。

1)制定校本书单

校本书单研修将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建构八十中(白家庄校区)校本书单,校本书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充分结合学科阅读,展现校本文化、北京文化特色,通过校本书单研修来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校本书单将分学科、分学期与分层级。

分学科:语文、数学、外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美术等11个部分,综合主要是跨学科和与综合素养相关方面的书籍,美术主要是与艺术修养相关方面的书籍。

分学期:从初一入学开始,分为上下两个学期与寒暑假两个假期,除却初三以复习为主,共有4个学期段可以大量阅读。

分层级:精读、选读、泛读与拓展书目四个层级,精读为必须要仔细阅读的书籍,精读图书与学科知识和校园文化紧密连接,选读书籍是精读书籍的重要补充,泛读书籍属于同一门类,但更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自由阅读,不强制;拓展书目为联系较浅或是内容教深,属于学生的个人兴趣的延伸,更加个性化。

2)阅读教学研修

阅读教师研修主要解决师生个性化阅读的需要,可以是身份阅读、学科阅读、经典阅读、阅读策略等,突出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与素养提升。培训的方式多为研修,通过问题聚焦,形成若干专题,组织教师进行研修。阅读专题研修以阅读与教学理论为基础,从阅读课程设计、阅读教学技巧、阅读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指导阅读教学的实践,为进一步对一线教师进行指导,还专门设置了专家进课程观摩、研讨的环节,请专家与教师共同研讨阅读课与阅读活动,一定要满足学校对阅读教学与活动方面更深层次的需求,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思路和方案,推进学校整体阅读的开展。

3)编写语文核心素养读本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认识。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语言经验与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言语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学科素养读本每册6个单元,与语文教材同步,每单元4-5篇课文确定不同的主题在主题的框架下力争落实语文课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文字数400-1800字(中考文章最长字数),选文兼顾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每个单元后设计导读题,每道题均要从课标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提出,保证每个单元必然覆盖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同时兼顾北京市中考的考查形式与要求,主题单元后配思考题,思考题体现审辩式思维的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方法。

4)构建主题阅读系列课程

将阅读引入教学,设计“北京文化书册阅读”、“主题阅读实践”等相关阅读课程,将阅读课程化。

教师根据中考要求的九本图书,进行深入研读,从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策略建构和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分别研讨、确定九本书的教学价值,依据书册自身的特点,整体计划不同书册的教学内容,在专家的指导下,不同年级按照打磨好的设计方案推进本年级书册阅读进程,在此过程中,记录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收集研修资料。

结合校本书单的图书推荐,以“经典”阅读为主线,重点突出中考要求的九篇阅读篇目,设计北京文化、校园文学等实践课程,通过主题阅读实践课程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对经典篇目的阅读兴趣,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作者和作品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索精神。

5)建立学生阅读评估机制与表彰机制

经过可以研究,并通过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扫描、分析影响阅读能力的五个因素:校园阅读文化、校园阅读环境、教师阅读指导能力、家庭阅读环境和学生阅读素养,综合得出学校阅读建设现状的分数。通过阅读互动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学生能够准确评估阅读水平,方便获取个性化书目,使老师和家长动态掌握学生阅读情况,使管理部门实时掌握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阅读参与情况,实现阅读情况的可视、可测,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升。软件平台包括阅读资源管理系统、学生阅读参与系统、学生阅读测试系统、学生阅读报告平台、学校阅读管理系统等内容。

6)阅读工程,成果非凡

通过课题研究的工程,我们形成了诸多有益的报告、系统性文件及校本课程:

1.形成具有八十中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书单一份;

2.形成八十中白家庄校区的校园阅读指数报告一份;

3.形成八十中白家庄校区语文素养读本四册;

4.形式学校的主题阅读综合实践系列课程;

5.开展经典阅读嘉年华主题活动1次;

6.搭建八十中白家庄校区阅读评估系统。

7)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为了学生,教育教学的主体无疑是每一个孩子,在课题研究中,孩子们越来越成熟的作品,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以下几项活动示例均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活动一:走进鲁迅故居——拨动灵魂深处的心弦

鲁迅,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常青树。毛泽东主席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成为“民族魂”。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文等。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得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阿长与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涉及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那么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选入了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单元的课后习作练习便是撰写人物传记。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学校特意组织初二年级学生参观鲁迅故居,从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鲁迅故居坐落在北京阜成门宫门口西边的一个极普通的小四合院,这是鲁迅在北京生活十四年中,最后两年的住所——在北京住过的四处之一——西三条21号故居。每到春天,校园内丁香、黄刺梅、榆叶梅、碧桃,纷纷开放。白的、紫的、黄的、红的,竞相争艳,芬芳扑鼻。幽美的庭院,给人以恬静,给人以清心。在这小小的院落里,不仅留下这位伟大文学家的足迹,更记载了他不朽的业绩。参观鲁迅故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先生的作品。此次参观鲁迅故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参观。参观结束后,每个班级内学生自由组合,每组成员至多不超过5名,收获参观后的成果最终以PPT汇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小报的内容主要包括:鲁迅小传一篇、采访提纲、参观活动心得、参观活动花絮四个板块,而汇报的内容则是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PPT汇报和小报累加得分为该小组的最终分数。评分人员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以及其他小组代表组成,评分人员根据分数每个班级选择最优的一组参与校级评选。校级评选胜出的小组其作品将会在展厅展出,并收录至八十中学生成果作品集当中进行出版。以下是该活动所涉及到的评分细则展示与部分获奖学生作品展示:

 汇报评分细则:

image.png

活动二:穿越时空的对话——思想与灵魂的碰撞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鲁迅故居。当然,在参观鲁迅故居时,每位学生手中都会有一张“鲁迅故居之旅探知单”,学生正在参观结束返校后,需要根据自己的“任务单”准备自己的收获成果。成果展示主要以“鲁迅先生,请您听我说......”系列演讲活动展开,学生以小信使的身份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主题和内容不限,要求真情实感。演讲活动首先在班级内部进行选拨,学生结合参观感受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书信,信中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于鲁迅先生文章的思考与感悟;也可以穿越时空,与鲁迅先生进行对话: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此次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希望借助演讲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一种掌握更是能力的一种培养。,我国的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阐述:“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所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此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需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文字功底,同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次活动,学生首先结合自己阅读鲁迅文学作品的认识和参观感受撰写演讲稿,寻找老师帮助修改演讲稿之在班级进行公开演讲。评委由语文教师和4名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们根据参赛学生的演讲稿及其参赛表现综合打分,最终评选优秀参赛学生2名,推荐至校级比赛。

经过校级选拔,大赛决出超级演说家1名,优秀演说家2名,潜力演说家3名。当然,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仅仅评选出优秀演讲者,活动的初心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受传统文学作品魅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力,可以收获成长。

活动三:走进四世同堂,阅尽起伏百态的人生

谈及北京大家耳熟能详的文人,那就不得不说老舍先生了。老舍是一位注重实际生活体验的作家,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对北京市民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北京地方色彩,即浓郁的“京味儿”。老舍的市民小说,是以写北京市民生活为基点。他的创作,以北京为中心,他的作品,写的是北京人,记的是北京事,给的是北京景,说的是北京话,从题材到语言形式,里里外外都透露出“京味儿”,京都文化蕴涵极深,这正是老舍创作个性所在。老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剧本、散文、诗歌,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谈现代长篇小说的生成,你不能超越他;回顾现代讽刺幽默精神,离不开它;讲到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自然不可绕开老舍。可以说,老舍的作品的确称得上是“经典”:它的一以当百、一以当千的无可争辩的分量;他在历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法逾越的典范性、代表性。老舍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的画家。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自己曾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老舍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以提炼过的北京白话。此外,老舍先生作品中给予了小人物以大生命。祥子则就是艰苦生存在旧社会社会底层劳动者的缩影,除祥子之外,老舍在其他作品中也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四世同堂》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它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主要人物有几十个,囊括了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洋派市民和城市贫民等各类形象,涉及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众多角色。《四世同堂》以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屈辱、悲惨的经历来反映北平市民在八年抗战中惶恐、偷生、苟安的社会心态,再现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缓慢、痛苦而又艰难的觉醒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本质内涵。学校组织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话剧汇演。学生可以进行片断式表演,截取其中一个完整的片断,允许对剧本进行微型加工,二次创作,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可以把握的人物进行演绎,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从而使这个剧本更具有张力和生命力,演绎实践控制在30分钟。这次活动首先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海选,每个班级推选1-2组参加校选。学校从中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合作奖、最佳创意奖,在学校大礼堂进行公开表演。小演员们将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此次汇演活动得到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广泛好评。

活动四:走进北京胡同——重拾记忆深处的温存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经久不衰的却是那千百年来积淀下的浓厚底蕴。在北京城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出许多的文人墨客。身处在北京城中,游玩在南锣鼓巷间,看着那骑黄包车的人力车夫,就好像老舍笔下的祥子在你眼前奔跑一般;再走进胡同深处,恍然间似乎听到了驼铃声,铃声指引着你前行,仿佛林海音笔下的英子正在你眼前愉快的玩耍;当你走进后海,可曾想后海的花今年开的怎样?:如果史铁生先生健在,又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再来看北海的花?这一切的文化思绪,无形间指引着我们走近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莫名的一种情丝牵引着我们亲近这位博学睿智的“老者”。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老北京人喜欢将这种古都文化称之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的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谈及胡同,我们不免会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会想起在那个在胡同长大的英子。《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这是作者林海音女士对现实的刻骨体验和对童年的深情追忆,作家借着童年英子纯净而质感的目光,以北平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个哀婉动人的城南故事。全书包括《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篇章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个短章。这一个个篇章像是构成了一幅京俗画卷。随着文字的流淌,作者对于北平城南的思乡之情伴随着小英子的童年一起浮出记忆,将一幅惟妙惟肖的风俗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那打糖锣的酸枣面儿、佛照楼的八珍梅、胡同中剃头挑子手里“唤头”嗡嗡的响声......北平的胡同、城墙、会馆、骆驼、祥子、洋车,以及具有北平风味的服饰等等,而活跃在这风俗画卷中的,是那吊嗓子的孤女妞儿、失去一双儿女的宋妈,还有那辛苦供弟弟上学的“贼”......胡同内饱含着眼泪与欢笑,这真实的平民生活的片断,以温情的笔墨描写出动人的场景,并使之凝结成强大的力量,表现出作者大悲悯的人类情怀。在《50部必读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凌梦曾点评: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这样的不疾不徐,温厚醇和,这样的纯净淡薄,弥久恒馨,这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的确,它以孩童纯真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的“平凡”与“精致”。而我们的学生正处在花样年纪,他们需要用真挚踏上他们土生土长的土地,用心感悟胡同的那片净土,再次体会老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因而我校初一年级在2017年10月中旬举办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英’归来”系列之《城南旧事》速读成果展示活动。初一年级组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亲自感受一下《城南旧事》中所展示的胡同、城墙,再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成果展示,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游览阅读,每名学生手中均会有一张“探知单”,学生可利用“探知单”来准备成果展示。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有的班级是通过PPT进行阅读分享,有的班级则是通过诗歌创作来进行成果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最后每个班级择出优秀成果,在学校展览板供学生欣赏。学生作品清单,附1。

五、研究经验及展望

本次课题选择“校园文学与北京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为研究方向,旨在本以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为核心,以校园文学为抓手和载体,将北京传统文化寻根活动与校园文学创作活动相结合,摸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编写出一套校本课程教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更为突出。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基地,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责任重大。本课题研究希望能够打通两者之间的联系,把北京历史、现状纳入到校本教材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语文核心素养。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把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结合,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航标,我作为教育者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一个人的未来更需要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对广大少年儿童来说,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寻找文化根基,树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必由路。  

“校园文学与北京文化语文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经过多年实践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了校本书单、阅读教学研修、编写学生阅读素养读本、构建主题阅读系列课程、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建立学生阅读评估机制及表彰机制等。通过校本书单的建立,来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品味,解决读什么的问题;通过阅读教学研修来提升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尤其是整本书阅读与经典阅读的指导能力;通过编写学生素养读本与构建主题阅读系列课程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与能力;通过阅读评估机制的建立,为不断改进学校与学生的阅读状况;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和教师搭建阅读展示的平台。最终多项内容的实施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学与北京文化阅读工作体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追根溯源由打通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北京文化与校园文学的联系,但当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时,还需不断聚焦。

对学生整合资源的过程指导不够。我们会统筹教师资源,社会资源争取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有计划性、方法性、反馈性等。

优秀的语文教师,能给学生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能够用文学的力量满足学生心灵的需求。在探索文学更高境界的路上,我们都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