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理论探索

柏华:基于《诗经》课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责编 | 闻道 发布日期:2020-07-28  点击量: 2311

柏 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山中学)


【摘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诗经》课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在课程开发中要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夯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在课程实施中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以《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为依托,以三读六结合”为策略,《诗经》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诗经》课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更好的方法读诗经》 “三读六结合”策略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六大素养,即文化基础方面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方面的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部的《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为我们在学校第二课堂开展的《诗经》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我们开展了《诗经》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我们所开发的《大雅诗经》课程评为了“深圳市好课程”。2018年我们所主编的《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一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知识社出资出版;我们所主持的“基于《诗经》课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课题,被立项为深圳市教育科学院重点非资助课题。

在我们的《诗经》课程中,在《大雅诗经》基础上完善的《更好的方法读诗经》,成为了课程的实施教材;所探索的日趋完善的三读六结合”方法,成为了课程的实施策略。随着《诗经》课程的逐步实施,我们学生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一、编写《诗经》课程实施教材,夯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基础

作为《诗经》课程的实施教材,《更好的方法读诗经》精选了六十四篇《诗经》原文,根据尽可能同步中小学课程的原则,按照一定主题进行了再组合。全书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精读品鉴、泛读涉猎”两个部分。“精读品鉴”部分选了五篇相应的《诗经》篇目,“泛读涉猎”部分附了三篇相应的《诗经》篇目。主要内容如下:

1595899544(1).png

1.诗经原文——精选六十四篇《诗经》原文,同步中小学课程;在每个章节的五篇精读篇目中,我们都按照“诗经原文、词语解释、大家说诗、个性解读、写作点拨、诗经现场”六个板块进行编写,构成了本教材的六大特色:

2.词语注释——科学注解,难字注音,让你轻松读懂《诗经》;

3.大家说诗——融汇历代名家点评,掀头脑风暴,拓宽视野;

4.个性解读——优美文字重演诗经意境,新颖解读加深理解;

5.写作点拨——读经典,学写作,数十种写作技巧惊喜获取;

6.诗经现场——链接古今,游览天下,知识衍生,趣味互动。

这六大特色基本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诗经原文”和“词语注释”板块,在丰富素材和美化语言中体现了学生文化基础的夯实;“大家说诗”和“写作点拨”板块,在拓宽视野和训练思维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个性解读”和“诗经现场”板块,在增强自信和强化实践中体现了学生社会参与的推动。有了《更好的方法读诗经》这本《诗经》课程的实施教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有了夯实的基础。

二、落实《诗经》课程实施策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

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我们形成了“三读六结合”的《诗经》课程实施策略。所谓“三读”是指“趣读、会读、活读”三个大策略;所谓“六结合”是指“趣读”中的“诗句与生活结合”“诗意与艺术结合”,“会读”中的“传承与反思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活读”中的“古研与今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六个小策略。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有效促进了《诗经》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

(一)《诗经》课程实施的“趣读”策略

1.在诗句与生活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在《诗经》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生感叹:《诗经》很难阅读,没有阅读兴趣。这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诗经》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有些字词、句子存在阅读困难。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将诗句和生活结合起来,拉近《诗经》与学生的距离。

其实,《诗经》就融在学生的生活中,只是学生不自知而已。比如:

生活中的成语: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来自《诗经》。此外还有小心翼翼、梦寐以求、忧心忡忡、未雨绸缪、战战兢兢、信誓旦旦、赫赫有名、遇人不淑、爱莫能助、高山仰止、甘之如饴……

生活中的人名:屠呦呦的名字出自《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林徽音的名字出自《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琼瑶的名字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张闻天的名字出自《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外,人名中的“静”字,来自“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有恬静雅致之意……

从相关生活内容出发,学生很容易找到阅读《诗经》的乐趣。有了这些阅读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克服《诗经》难以阅读的欲望,《诗经》课程实施的第一道大门也就打开了。我们把这个《诗经》课程实施策略叫做“趣读”,将诗句与生活结合起来的“趣读”。

2.在诗意与艺术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趣读”中的第二个小策略是诗意与艺术结合。《毛诗序》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受此启发,我们开始了《诗经》课程实施的诗意与艺术结合之旅。我们让学生穿上汉服,去吟诵《诗经》、去歌唱《诗经》、去舞蹈《诗经》,在《诗经》的吟诵、歌唱、舞蹈中,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诗经》的乐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丰富了《诗经》课程实施中的诗意与艺术结合内容,将绘画、书法、篆刻、书签制作、团扇绘制等艺术形式引入《诗经》教学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去阅读《诗经》。在艺术万花筒提供的丰富舞台上,学生们各显神通,尽情感受着阅读《诗经》带来的美感和快感。随着诗意与艺术结合的多样化开展,《诗经》课程实施的第一道大门也就从不同角度纷纷打开了。

不仅如此,“趣读”中的“诗句与生活结合”“诗意与艺术结合”两个小策略,还分别推动学生把《诗经》“读明读亮”了。在《诗经》阅读乐趣的激发下,学生不仅把存在阅读困难的字词、句子都读“明白”了,还读出了《诗经》的“亮丽”色彩。

(二)《诗经》课程实施的“会读”策略

《诗经》课程的实施,仅仅靠“趣读”策略去“读明读亮”是不够的,还要运用“会读”策略,在“阅读与写作结合”“传承与反思结合”中去“读懂读透”。

1.在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诗经》中的很多篇目,都是学生写作的示范经典。比如“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其中的重章叠唱写法,有着情感螺旋上升的艺术效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其中的比喻修辞和动静转换,形神兼备地刻画了艳丽绝伦的美人形象;“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女曰鸡鸣》),其中的一系列动词使用,把对妻子粗犷热烈的感情表现得淋漓酣畅。此外,“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直抒胸臆多么动人,“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设问夸张多么豪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以景衬情多么生动……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章写法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范本,以此为鉴,意义非凡。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中设置了写作点拨”板块,引导学生“读经典,学写作,数十种写作技巧惊喜获取”。当然,在读懂《诗经》方面,写法学习是在吸纳中加深理解,而再次创作却是在表达中强化理解。因此,我们常常指导学生将《诗经》篇目改写为现代诗、故事、剧本、小说、散文等等。在这样的阅读与写作结合中,《诗经》课程的实施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推动学生读懂了《诗经》。

2.在传承与反思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因为《诗经》年代久远,后人对一些篇目的解读也就众说纷纭,有的篇目有多种解说,有的篇目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比如《关雎》:《毛诗序》认为是赞美诗,赞美“后妃之德”;鲁诗、韩诗认为是讽刺诗,讽刺国君内倾于色;有的学者认为是婚恋诗。又比如《无衣》:《毛诗序》认为是“秦人刺其君好攻战”;《史记》认为是“襄公七年周幽王立褒姒子为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戎族入侵,杀幽王骊山下。秦襄公将兵救周”;《左传》认为是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都郢,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面对如此繁杂的分歧,如何辨别孰是孰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中设置了“大家说诗”板块,力求通过“融汇历代名家点评,掀头脑风暴,拓宽视野”,并在《诗经》课程的实施中引导学生去广泛地占据相关史料,大胆地开展假设印证,将史料的传承与自我的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努力去读透《诗经》。

(三)《诗经》课程实施的“活读”策略

1.在古研与今读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毕竟只有一个。面对众说纷纭的《诗经》解读,我们要指导学生在传承与反思中去读透《诗经》。但是,俗话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开展个性化解读,在古研和今读的结合中把《诗经》读得更有深度。这不仅是“活读”《诗经》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因此,《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专门设置了“个性解读”板块,引导学生“优美文字重演诗经意境,新颖解读加深理解”。在《诗经》课程中,这个版块的实施是最有活力的,学生们常常结合今天的生活感受去理解《诗经》,课堂上的各种观点精彩纷呈。

比如前面提到的《无衣》:有学生联想到期末考试前的班级动员大会,认为《无衣》可能是将军在大战来临时的战前动员;有的学生联想到拔河比赛僵持之下的加油声,认为《无衣》可能是战争进行到残酷阶段将士们的互相激励。又比如《式微》:有学生联想到回到家里却没有看到父母的迷惘,认为《式微》是子女在呼唤父母回家;有学生联想到放学后自己没有及时回家时父母的焦虑,认为《式微》是父母在呼唤子女回家。如此富有个性的解读,进一步拉近了《诗经》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们也常常在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在一次集体推拉着爬上高墙的拓展训练中,他们呐喊着的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实施《诗经》课程

《更好的方法读诗经》还有一个“诗经现场”板块,强调“链接古今,游览天下,知识衍生,趣味互动”。这是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把《诗经》读得更远了。在这方面,我们除了走出去参加社会组织的“诗经讲坛”,以及请进来开展社区参与的“梅林诗经讲坛”等活动之外,最典型的是在学校“修建诗经植物园”,以及“怀揣诗经游天下”。

修建诗经植物园:协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让《诗经》徜徉在师生身边。《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桃、葛、萧、艾、松、柏、杨、柳、梅、桑、飞蓬、蒹葭、木瓜等138种。借助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我们采集一些诗经植物,种植在学校的诗经植物园里。学生们走进诗经植物园,相关的《诗经》诗句,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等等,总是能从心中响起来,也常常能从口中唱起来,《诗经》课程的实施也由此从课内走向了课外。

怀揣诗经游天下:行走在经典与时尚之间,寻访祖国大地的《诗经》情意。六年来,利用假期我们组织学生走了七条路线。在湖北长江大桥,学生深切感受了“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大雅•江汉》);在河南淇水岸边,学生倾情吟唱起“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淇奥》);在山西芮城檀道庙,学生齐声吟诵出“坎坎伐檀兮,河水清且连漪”(《伐檀》);在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学生屏气聆听着“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秦风·黄鸟》)……就这么一路走着,一路体会着,《诗经》课程的实施也由此从校园走向了神州。

三、受益于《诗经》课程的实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得到了较好培养

(一)《诗经》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

《诗经》课程的“诗经原文”“词语注释”板块,借助“诗句与生活结合”“诗意与艺术结合”的“趣读”策略,在“读明”“读亮”《诗经》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素材,美化了学生的语言,对学生文化基础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其中的人文底蕴素养为例。学生很怕写作文,主要原因是人文底蕴不足:缺乏素材积淀,缺乏语言审美。《诗经》课程的实施,通过《诗经》阅读和《诗经》活动,可以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文本素材和体验素材;通过《诗经》语言的熏陶,可以使学生拥有美化之后的灵动语言。比如学生张馨予的作文片段:“清风徐来的那个早晨,落霞满天的那个黄昏,我一次次踏上前往诗经植物园的旅途。应老师和同学们的强烈要求,或在“式微,式微,胡不”的疑问中,或在“俟我于城隅”的等待中,我翩翩起舞,指尖划过精准弧度,身体的线条随风而动,最初的僵硬化为舒展柔和。短短的衣袖拂动,拂去一天学习的劳累,留下缕缕沉香。我忽而跳跃到莲叶旁,忽而急旋至木槿树下,恍惚间似有点落花凌空而下,飘洒摇曳,遮住我的眼帘,每一份情感从指尖传至眉宇,又从眉宇传至双肩。我尽情舞蹈,从小就习舞的我从没有这份感触与心动,这是一种舞者寻到属于自己天地的快活,这是与国学经典共舞共情的欢愉!”其中的素材和语言,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厚的人文底蕴素养。

(二)《诗经》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素养

《诗经》课程的“大家说诗”“写作点拨”板块,借助“阅读与写作结合”“传承与反思结合”的“会读”策略,在“读懂”“读透”《诗经》的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其中的健康生活素养为例。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广阔的视野来定位;学生的自我管理,需要成熟的思维来实现。如上所说,《诗经》课程的实施,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读了《芣苡》之后,学生皇甫宇俊这样写道:“毋庸置疑,种田劳作往往都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也并不会留下什么好印象。可《芣苢》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充满乐趣、幸福的轻松感觉,而这种幸福是单纯无杂质的,是没有任何修饰也恰恰是现代人所缺失的”。从中可以看出:皇甫宇俊同学的视野,不仅看到了正反,也贯穿了古今;皇甫宇俊同学的思维,不仅体现了辩证,也充满了阳光。至于学生张鸣浩所说的“从诗经出发,我开始查询喜欢其他的诗,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一个个诗人,种种诗经画意,让我迷恋不己。世界上处处都藏着诗意的美好,我愿与你一同寻找,发现,共享,愿你,人生自有诗意”,更是彰显着广阔视野中健全人格的高大定位,以及成熟思维下自我管理的成功实现。

(三)《诗经》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诗经》课程的“个性解读”“诗经现场”板块,借助“古研与今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活读”策略,在“读深”“读远”《诗经》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对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以其中的实践创新素养为例。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是实践创新素养的两个重要内涵。其中,强大的自信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积极的实践是技术运用的前提。《诗经》课程的实施,在“个性解读”“诗经现场”板块中,以增强自信和强化实践为目标,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在我们《诗经》课程中成长的学生,坚信生活不止眼前的作业和试卷,还有诗和远方。在减少题海战术过度耗损的同时,他们不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中考成绩,还纷纷发表文章,在作文竞赛中获奖。在深圳市十佳文学少年的评选中,吴晓贤、蒋妍、欧雨晴等同学评为了优秀文学少年,欧子裔、梁毅鹏在同一年度评为了深圳市十佳文学少年。随着一批批学生的毕业,学生们纷纷给老师留言:“要继续带着新一届享受诗经!”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夏传才.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0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3.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7

4.傳佩荣.国学与人生,东方出版社,2016:9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6.钟启泉.读懂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

7.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台北


柏 华:深圳市梅山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福田区柏华诗经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福田烛光天使行动示范岗专家指导教师,福田区作家协会成员,深圳市诗书礼乐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优秀文学社团“梅之韵”文学社指导老师。提倡高效课堂与诗意语文,被《南方教育时报》作为教育达人报道。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创办“小海螺”教育教学博客多次被深圳电视台报道;开发《大雅诗经》遴选为2016年度深圳市好课程。主编中小学国学读本《更好的方法读诗经》深受《诗经》爱好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