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课堂实践

柏华:在“三读六结合”中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发布日期:2020-07-29  点击量: 2199

“三读六结合”中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诗经》教学中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梅山中学)


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意见的指导下,作为“福田区柏华诗经特色项目工作室”主持人,我带领工作室成员开展了《诗经》教学中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探索工作。

在探索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针,我们建设了“大雅诗经”校本课程,出版了教学专著《更好的方法读诗经》,申报“基于《诗经》课程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课题经过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诗经》教学中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就是落实“三读六结合”。

这里的所谓 “三读六结合”,是指趣读”中的诗句与生活结合、诗意与艺术结合会读”中的传承与反思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活读”中的古研与今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在《诗经》教学中落实“三读六结合”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素养自主发展素养社会参与素养。

1. 诗句与生活结合、诗意与艺术结合中开展“趣读”教学

《诗经》毕竟年代久远,学生阅读起来兴趣不浓。为了破解这个客观困难,我们将诗句和生活结合起来,拉近《诗经》与学生的距离。有时结合的是人名,比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与屠呦呦、“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与林徽音、“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与琼瑶、“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与张闻天;有时结合的是成语,比如出自《诗经》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小心翼翼”“梦寐以求” “未雨绸缪”“信誓旦旦”等等。这种生活化的密切接触,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我们还将诗意与艺术结合起来。比如引导学生穿上汉服,参与《诗经》教学的吟诵、歌唱和舞蹈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绘画、书法、篆刻、书签制作、团扇绘制等艺术形式去阅读理解《诗经》。这种艺术化的审美享受,很容易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趣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诗经》的兴趣越来越浓,把《诗经》也逐步“读明读亮”了。在《诗经》的熏陶下,丰富了知识美化了语言提升文化基础素养

2.在传承与反思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中开展“会读”教学

正因为年代久远,后人对《诗经》的解读众说纷纭。比如《关雎》,《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后妃之德,鲁诗韩诗认为是讽刺内倾于色。比如《无衣》,《毛诗序》认为是讽刺国君好战,《史记》认为是襄公将兵救周。面对解读的分歧,我们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中设置了“大家说诗”板块,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历代大家点评在传承与反思的结合中“会读”并读懂《诗经》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中设置了写作点拨”板块,在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中,引导学生“会读”并读透《诗经》的写法。《诗经》中的很多篇目都是学生写作的示范经典,比如《采葛》的重章叠唱、《硕人》的比喻修辞和动静转换,比如“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直抒胸臆、“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设问夸张等等。我们不仅指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去领会这些写法,还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写法将《诗经》篇目改写为现代诗和《诗经》故事等等。在这样的“会读”中,学生不仅把《诗经》读懂读透了,还在拓宽视野和转换思维中提升了自主发展素养。

3. 古研与今读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中开展“活读”教学

在《更好的方法读诗经》中,“个性解读”和“诗经现场”两个板块是教学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前者是在古研与今读结合中,引导学生联想生活感受去个性解读《诗经》内容;后者是在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中,带领学生走出去引进来去亲身体会《诗经》内容。在个性解读中,学生的观点精彩纷呈。比如《式微》,有学生联想到回家没有看到父母的迷惘,认为是子女在呼唤父母;有学生联想到没有按时回家父母非常焦虑,认为是父母在呼唤子女。如此学以致用的个性解读,就是在活读《诗经》了。在亲身体会中,我们的学生“怀揣诗经游天下”,遨游过“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的长江大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河南淇水、“坎坎伐檀兮,河水清且连漪”的山西芮城、“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陕西凤翔等地;我们的学生或采集或购买,与学校一起建设了“诗经植物”,徜徉在诗经植物中,或睹物诵诗,或唱诗寻物,真真切切地在活读《诗经》。通过“活读”教学,学生把《诗经》读宽读远了,在增强自信和强化实践中提升了社会参与素养。

在《诗经》教学中,运用“三读六结合”策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遵照的是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遵循的是学生发展中心和多元智能的理论风雅随行,诗意栖居。在《诗经》教学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之间,架起“三读六结合”桥梁,必将实现《诗经》传承和学生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夏传才.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10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3.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