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文学教育 >
  3. 理论探索

李东辉: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文学担当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0-09-25  点击量: 3717

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文学担当

——评乔艳波的散文集《雪落无声》

□李东辉(黑龙江省大庆市湖滨学校)


微信图片_20200925135406.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民族复兴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应有的使命担当。

令人欣喜的是,我从乔艳波老师的《雪落无声》读出了这种担当精神,让人收获良多。

第一,作家的情怀。我在《雪落无声》的“代跋”里面说,“乔老师始终在貌似平淡的过往中,用作家的情怀观照生活,用审美的眼光打量生活,用哲人的思索探讨生活”同样面对平淡如水的生活,为什么到了乔老师笔下却如此动人心弦?正是作家特有的情怀。纵观乔老师的文学之路,从《聆听花开》《手捧书香》到《雪落无声》,从萧红文学院作家班、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师高研班到“庆二届”文学班。一路走来,坚定执着。内在的精神支撑是什么?我觉得还是浓厚的作家情怀。这份情怀又渊源有自。我觉得离不开大庆作家群体这片沃土。所谓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在与作协的各位作家的多次接触中,我深感这里就像乔老师说的“是一片净土”。没有功利是非,只有惺惺相惜。没有文人相轻,只有提携互助。所以,从乔老师的身上,我们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整个大庆作家群体酽酽的情怀。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张殿臣校长的办学思想,他一直渴望着让我们的校园文学能发展起来,让每个在文学上有兴趣有潜力的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成长。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或许正是张校长这种纯粹的办学思想与大庆的作家们的美好情怀遥相呼应,促成我们在校园文学这片沃土相遇的莫大机缘。

第二,艺术的探索。艺术的魅力常常来自于对常规的大胆突破和创新,拉升艺术期待,引生艺术冲击,带来心灵震撼。记得莫言说他看了卡夫卡、马尔克斯的小说后,感叹说,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我也会呀!我们看到,这种试探性的触角尽管常常延伸触碰边缘,却又常常能够对艺术本身带来互补。我觉得乔老师作品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她在艺术上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本书中“师道尊严”系列作品。我觉得这是以跨界的笔触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一边是散文的空谷幽兰,轻灵飘逸,一边是小说的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真是令人流连忘返。艺术的探索,难能可贵。

第三,生态的构建。我始终认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应该通过他的文本构建起一个特色鲜明,充满质感的生态圈。走进去,便能感受到作家所独有的价值观念、哲学思维、生活感悟、文化姿态以及那些bling bling 闪耀的语言灵气。乔老师在她的文学创作中,无疑涵养培育出了她特有的“乔氏”文学生态圈。这里有山河大地,有城市乡村,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低眉信手续续弹,有生命乐章,有款款心曲……这,是一个世界。

这情怀、这探索、这构建都让我们看到了她为文化繁荣做出的努力,展现了她作为一名作家的文化人格,但同时我感到在有的领域还可以有更高的自觉、更深的实践、更大的作为。

第一,文明的传承。作家创作必备的硬件首先是汉字,文本表达的首要媒介还是汉字。这不禁会让人想到一个重大的课题,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弦歌不绝,是谁充当了一个绝对无法替代的角色?是汉字——中国自秦代以来统一的汉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真要感谢秦始皇。是他奠定了一个文化根基,让我们在时隔千年之后仍能读懂老庄孔孟,让中华文明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没有断档过的文明。而其他文明古国的留下的文字,却成了一道十分难以跨越的藩篱,文明的延续就此中断。与他们的后人那一脸的迷茫相比,炎黄子孙那会心一笑是多么自豪。然而当21世纪已经成长为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时,令我们多少有点讶异的是英语文化在当今世界,焕发出的强大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的英语进行了多文明背景下的英语表达。英语当然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而同时这些文明也为英语文明给予了反哺性的回报,让英语文化的生命力日渐强大起来。那么乔老师是否可以在创作中进一步增加文明自觉,在这样的对比中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用中国话语传承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不是应该更民族更世界。作家,责无旁贷。

第二,文化的传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然是全面复兴、全方位复兴,其中文化复兴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实施了开辟新丝绸之路等系列国家战略,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张,为解决人类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多项配套战略的横空出世激发复兴的澎湃动力,为文化的多元传播搭建了广阔平台。那么乔老师是否可以在创作中进一步增加文化自觉,以积极的姿态主动踏上这个多元平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助力构建完善中国文学的大生态圈,助力中国文化以整体的名义抒情。一方面用文人笔触描摹中国文化千年生生不息的厚重,一方面用世界眼光审视找寻中国文化转型发展中的合适定位。在这种双向的互动实践当中积累更多的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不用那么浮躁或急功近利,而是自信满满,优雅转身,让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表达影响遍在,无远弗届。

第三,文学的担当。同样是在《雪落无声》的“代跋”中我说到:那条忧伤的呼兰河,金色阳光中的草房子,滨洲湖、纳木错……一桩桩,一件件,共同搭建起她创作和思考的宏大布景;即便知道地球流浪,依然关心月亮去哪儿,无问东西,只从内心,以弘广的艺术情怀拓开了一片广阔的精神疆域。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到更多的其实是在民族复兴中文学的担当。一滴水能够折射整个世界,一滴水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那么乔老师是否可以在创作中进一步增加担当的自觉,主动地在“复兴”的召唤中,追溯春秋的哲思、战国的雄辩、秦汉的雄浑、魏晋的绚丽乃至大唐的辉煌,担负起对传统文明成果进行现代的文学阐释的重任。主动地在社会“转型”的嬗变中,记录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黄金时代,流金岁月,担负起书写时代史诗的重任。当然,也要主动地在“理性”的前提下,巡礼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乃至欧洲文明,担负起引领国人客观认识吸收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重任。我常想,只有在大时空、担负大责任,才能真正搭建起创作和思考的宏大布景,拓开广阔的精神疆域,才能让一次次的创作成为一次次“不小的文化集结”。我常想,身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作家真是幸运,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为孕育伟大作品创造了无限机遇。抓住是幸运,失落是遗憾,直须且行且珍惜!

我不是作家,更不擅文学批评,只是有感而发,不当之处还请乔老师多包涵。乔老师曾经在一个白雪纷飞的冬季深情地说“飞花入户,正是笔耕不辍时”,借用,共勉!


(李东辉,大庆市湖滨学校党总支部书记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