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社团巡礼 >
  3. 高中文学社团

社团巡礼: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中学新芽文学社

责编:丽荣 发布日期:2020-11-06  点击量: 2787

校园图片.png


校长寄语

暖风入春园,新芽竞粲然。文学恰如我们的人生导师,它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价值。文学亦如酒如茶,但它并非糖水天生适口。对好酒好茶的品鉴需要时日,对文学的趣味,自然更需要培养和学习。而文学社就是最好的培养和学习之地。希望热爱文学的同学们在新芽文学社种下一颗文学种子,耐心地等它生根,发芽,让文学之花在校园沃土中绚丽绽放!

——校长马永福

马永福校长.jpg


〖社团介绍〗

1992年王永成老师在这片沃土上种下了一个文学幼芽,二十八年来共培养文学社员两万余名,经文学社推荐,有五千多篇社员习作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有一千多篇习作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

现有在校文学社员150名,创办的刊物《校园之声》,是四开四版半月刊,至今已出版420期,发表文章近千万字,社员的作品共有五千余篇被各类报刊发表转载。

新芽文学社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学优秀文学社团”“全国百佳优秀文学社”“全国中学示范校园文学社”等。《校园之声》也多次在全国中学校刊评比中获奖,被评为“样板社报刊”“校报特等奖”。

文学社活动--我最喜爱的文学角色.jpg


〖教师经验〗

新芽文学社指导教师王越老师,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班主任,担任新芽文学社指导教师20年,曾被评为“全国校园文学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十佳校园文学指导老师”。如何利用文学社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她是从这几方面做的:

1.不断完善的管理细则为新芽文学社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明确的社团宗旨、目的和定期出版的刊物;有严格的社团竞选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固定的活动时间和场所;

2.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新芽文学社的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精彩纷呈的 《校园之声》是社员个性发挥的摇篮。

3.学生的进步是我们无尽的追求,各界领导的关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各项奖励的获得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

4.展望未来——一朵新芽一段春,山野碎花溢清芬。

 指导老师王越参加全国文学社团会议.JPG


〖社员佳作〗

下午六点半的闹钟

£杨京浦(高三)

 

平时的下午六点半,我应该是在嘈杂的食堂,匆忙地吃一口晚饭,然后奔向上晚课的教室。但是疫情期间的下午六点半,我却坐在安静的家里,做着一些庸俗琐碎的杂事的时候,被闹钟突然吓一跳。班主任要求我们每天下午六点半到八点之间登陆网站上报体温,如果忘记上报,电话会几分钟之内打到你家,质问你为什么青年人的脑子拥有老年人的记忆力。所以我干脆设置一个下午六点半的闹钟,仿佛写了一个只要输入“闹钟响了”,就会输出“我该报体温了”的函数。这不是什么大事,点几下屏幕就可以完成,不会占用太多时间,但是疫情过后,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关掉下午六点半的闹钟。

我仔细想了一下,为什么疫情过后,我最想做的事情不是出去打打牙祭,不是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也不是和友人相聚,而是按下一个删除键。

在我的概念里,闹钟就像是一盆冷水,浇醒做梦的人,催促着,警醒着,所以我们才明白,冰冷的才是真实的。

平时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外界的温度,今天天气几度,我该穿什么衣服,今天你对我的热情几度,我该温柔还是冷酷。但是这个六点半的闹钟,却在提醒着我要关注自己的温度。它像是提醒我进行某种自省,而这种自省,自从疫情开始以来,我做的已经太多了。

平时总是喜欢抱怨:使心为形役,没有学到喜欢的专业,每天的努力学习充其量只是一种预备性的“敬业”,觉得自己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充实灵魂。上了大学以来,身为物理废柴的我每天都在和物理、机械、电力系统打交道,说不痛苦是假的。有过想一道题想三个小时想到头晕站不起来的时候,在教学楼呆到全楼都熄灯被保安赶出去更是常事,别人上课抢后排的座位,我们专业的学生从来都是中午不睡觉去抢最前排的位置。似乎在这样一所普通的大学里,大家也都没有放任自己沉沦,反而是比之前还要拼命地学习,因为我们明白,已经错失了一次机会,已经差了一步,不能总是错一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很难再有什么闲情逸致去自省,连看课外书的时间也没有,我体会到了比高中时代还要大的压力。

有一天我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我想写一点什么,却发现我什么都写不出来了。如果说,报完志愿的那天,“梦想”在我的词典里已经不是一个好的词语,它代表着幻灭,那么从大学开始以来,“热情”已经逐渐消失在我的字典里了。因为没有思考,所以没有成长,所以无处下笔。

高中时代的我经常抱怨,必须要遵循的“三段论”是一副镣铐,我写东西的时候就像带着镣铐在舞蹈。那时候的我不知道,离开了这副镣铐,又缺乏感性的思考,我已经无法起舞了。

但这次的疫情给了我充足的时间去自省,去思考,让我的肉体停下来等一等在后面奔跑着追赶它的灵魂。整个疫情期间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和疯了一样地读书,这是我最喜欢的离群索居的状态,有一种“枕石漱流”的快感。对比奋战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我的宅家生活已经很舒适了,更何况对于我这个急需远离人群逃进自己内心的人来说,更是如鱼得水。我太喜欢独自呆着了,当我坐在空荡荡的房间,思考着过往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我感觉我身处一片麦浪翻滚的麦田,万物欣欣向荣,充满了野蛮的生命力,我可以感觉到通过阅读和大量的思考,我的灵魂在成长,我就是麦田中的一根麦穗。

但逐渐地,我发现在不断地对自我关注的过程中,我变得越来越敏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引起我内心的大幅波动。这种感觉很难描述,简单来说,我失去了宝贵的钝感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因为红尘滚滚而变钝,实际上是对自我的某种保护,像是把刃保护在鞘里,保证它在该显露身手的时候不减锋芒。而我现在像是失去了这层保护,不管时间适不适合,这把刀都胡乱挥动,有时更是会砍伤自己。我开始怀念平时的庸庸碌碌带给我的保护,也开始想为什么本来对于我来说求之不得的寂静现在却变成了阻碍我前进的绊脚石?我想大概是“过度”的问题。好的事物的美总是自留三分,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近而不密,疏而不离。就像亚里士多德认为要追求勇敢,而非鲁莽或怯懦,要追求幽默,而并非严肃或滑稽。事物之间都有一个黄金分割点,哲学叫它“美德”,其实就是有所保留。过度的钝让我麻木不仁,丧失了灵魂的养分,但过度的敏锐让我失去了保护,把柔软的内核暴露在满是荆棘的世间,所以平时对我来说无关痛痒的事情现在却可以伤害到我。

而每天下午六点半的闹钟,更像是提醒我要关注自身的一个象征:“你该关注自己的温度了,你该观察自己了。”我夹着温度计抱着胳膊坐在沙发上的那几分钟好漫长,我在想什么时候可以脱离这种生活,什么时候可以过我庸俗的生活,可以忙碌起来,不为了世界和真理而发愁,重新获得我的钝感力,获得那种得过且过的豁达而并非现在打破砂锅的顽固。也许人的欲望就是千奇百怪又永远无法被满足。唯一能平衡的办法就是中庸,不要一味地只注重灵魂,也不要一味地汲汲营营,否则枕石漱流的惬意最终会变成漱石枕流的执拗。闹钟响一次是当头棒喝,让人浑身一激灵的战栗,但天天作响就会让人麻木。同样的,偶发自省令人进步,但天天沉湎对于自我的过度关注只会让人止步不前。我想关掉这个下午六点半的闹钟,不再成天关注自己的温度,而去关注外界的温度,奋身跃进红尘中做一个快乐的没头脑。

时代的尘埃落到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对于在这次疫情中充当着一个普普通通安分守己的民众的我而言,这座大山就是这个小小的闹钟。

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关掉下午六点半的闹钟。

 

三滴眼泪

£冯彦瑜(高二)

迄今为止,我只见过母亲三次流泪。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家住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中,父亲抽烟,酗酒,不管家事。瘦弱的母亲成为全家人惟一的希望。每天天刚蒙蒙亮时,在背窝里蜷缩着的我就可以听到收拾忙碌的声音,那时候的母亲好像精力无穷,从白天到晚上一刻不停,而她的脊背一直是那么笔挺,笑容那么灿烂。幼年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母亲的眼泪。一天,我跌跌撞撞地在破旧的柴火房中玩耍,母亲站在梯子上擦窗户。我好奇地打量房里的一切:漆黑的炉子旁零星地散落着几根木柴,铜褐色的炉子上驾着三个铁圈,墙壁被烟熏得乌黑,与原来刺眼的白显得很不协调。突然,母亲说话了:“你帮妈妈把那个铁圈拿起来。”她转身,用手指着火炉道。我当然十分乐意帮妈妈分担,兴冲冲地走到炉子旁,伸手就干,没想到却迎来巨大的痛苦。当我触及炉圈的一瞬,一股钻心的痛如闪电般蔓延我的全身。年幼的我“哇”地哭了出来,护好那只手蹲了下来。母亲从梯子上奔了下来,抢过我受伤的那只手,吹了又吹。看到那片乌黑的伤口,母亲跑去买烧伤药。给我敷药时,我在她眼中看到了我从未看到过的:恐惧,绝望。她埋着头,不正视我的眼睛,手上的动作轻微细致到了极点。突然,我看到几滴晶莹从她的面颊上滑下,落地成珠。那时,我朦朦胧胧的感觉自己被巨大的爱意包围,而母亲就是这世间对我最好的人。

在我稍大些时,我对我心中的笃定开始动摇了。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邂逅,也有过触及内心的情感抒发,母爱仿佛已被我打上小家子气的标签丢在一旁。一天晚上,我从学校回家时,天空失去了一贯的碧蓝,乌云肆意地充斥,空气沉闷到结冰的程度,迎面吹来的风,桀骜难驯。终于到了家,我身上却附着了一层戾气。母亲弯着腰,在一边拖地。我无心得走到了光洁的地板上,留下一串脚印。母亲抱怨了我两句,可年少气盛的我怎忍得下?我与母亲吵了起来,我只见她脸涨得通红,眼睛里满是愤怒。后来她拿起了拖布向我挥来,我才清醒,低下头站在了一旁。拖布并没有落在我身上,我偷偷地抬起头瞟母亲,让我万分愧疚的,我又一次看到了母亲流泪,她瘫在沙发上,看着窗外令人窒息的景象,泪珠滴答的落在地面上,仿佛一把尖刀刺向我的胸口。我很想道歉,很想很想,但我心中的”大男子主义气概”阻止了我。我们就这样可怕地僵持着,我始终没有走向母亲说一声对不起,就那一日,母亲的笑颜少见了,鬓边的白发疯长。

慢慢地,慢慢地,我理解了母亲的不易,我理解了一个人为她所挚爱的东西付出一切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让步,理解了那种被挚爱伤害的无奈与痛苦。自那次,我不敢直面母亲,只有把全部用于学习,希望能以自己微薄的成绩换来母亲些许笑颜。多少个日日夜夜,万家灯火,只留我一盏独明,为了母亲我放弃了游戏,篮球,动漫。终于,一朝折桂。站在领奖台的最顶端,我用拿着鲜花的手向母亲问好,这时候,我分明看到了母亲绽放的笑容,伴随的亦是一滴泪珠儿,但我知道,这是喜悦的泪水,我终于没有让母亲失望。

这次回家,我拥抱了母亲,却发现她是那样瘦弱、矮小。与我记忆中那个红光满面的母亲不同,岁月已经给她刻上了皱纹,她的两鬓结满霜花。母亲……已经这么老了吗。无数种情感涌上我的心头,我背过身去,让泪水肆意淌,肆意淌。妈妈没有注意到我的激动,兴冲冲地去准备午饭,看着那走向厨房的背影,我赶紧拭去了脸上“丢人”的泪,因为母亲教导我,不能哭,也不必哭。最让我高兴的是莽撞愚昧的我没有夺走母亲的笑颜,她还在,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还在。

我们都在说时间如何让母亲衰老,殊不知真正的凶手可能是我们自己。那三滴眼泪深深地埋在我心中最美丽也是最情深的角落,我要用我的一生去守护母亲,就让眼泪,永止于此。

 

巴彦淖尔,我的家

 £菅璞(高一)

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对家乡是没有概念的,那时连中国有多少个省都背不上来,也不知道在外人看来,巴彦淖尔的“淖”有多么的“不可理喻”,只是觉得外面的世界会更精彩,更美好。但在故乡的土壤上,我如一棵不自知的小树,从落生的那一刻起,便扎根于内蒙古高原的土地,在一马平川的河套平原上,沐浴着温带大陆性气候特有的风和雨,肆意的生长着。这里没有蜀道的群山环绕,没有吐鲁番50度的高温,没有青藏高原的大雪封山,更没有闽粤地区的台风肆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面的扩大,我知道了“淖尔”之外还有另一方天地。我向往北京的“心脏地位”、上海的繁华喧闹、深圳的高速高效、西安的古老悠久。面对杭州波光粼粼的西湖,我想观一元纸币上的三潭印月,吟一曲“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菇蘇古城内的苏州园林,解王献臣的“拙政”归隐,品那南方小镇特有的小桥流水,烟雨空蒙……

于是,我开始讨厌故乡,如海宁笔下的《老家》一般道:因老家在农村,交通不便,来回一趟折腾受罪,便从小抗拒回家。我对家乡的不满在于它的落后,我惊叹北京地铁的四通八达,笑话淖尔交通的“蜗牛慢爬”,羡慕京都的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纵横交通,感叹淖尔的平淡无奇。直到今年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和朋友到北京、上海、苏州游逛一圈,这对淖尔的不喜之情才彻底放下。

坐在火车上,我早已做好了迎接“北京式”酷暑的心里准备,但出了北京南站,还是被四面八方蜂拥而上的热浪袭击了,竟没有一丝清凉,连风都是热的,没来得及赏玩首都的美景,便摇动双手拜倒在热风热浪的大军帐前,从嘴里灌下的冰镇水瞬间化为黏糊糊的汗水与T恤抱团将我紧紧粘住,就这据说还是前一天下了一场雨变凉快后的结果,可我却从心底排斥这不花钱的桑拿。之后便在桑拿的热情包围中,挤公交,挤地铁,排长队去买票,饱受大城市拥挤侵袭的我,愈加烦躁与不安,在孤独博物馆里,看之前来参观的“北漂们”写下沉重压力和无边孤独的感言。我看到了凌晨1:00在各大公司门口成群结队的煎饼摊儿生意繁忙,我看到了深夜11:00为了赶地铁末班车而奔跑的男男女女,原来闲庭漫步不属于大都市的人们。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看电影,遇上停电,看完后已经凌晨1:00,走出灯火通明的大悦城,习惯性的站在路边招手打车,看着一辆辆出租车飞驰而过,无一丝减速之意,我一下子懵了,在我们的巴彦淖尔可没有这种情况,后来好心的烤串大妈告诉我们,在这个点的北京,招手即停是不可能的,必须得用打车软件预约。预约是为了提高效率,而高效又是大都市的另一个代名词,可我感受到的高效却是冷漠与无视。直到1:30我们才成功坐上车,在回酒店的路上,司机师傅沉默寡言,如一团黑影,我也没有说话,静静的看着窗外那一片繁华,不像是落在眼里,反而是模糊在了心间。在这巨大盛景的背后,我听到了一声似有似无的叹息。

一个星期之后,对巴彦淖尔的渴望愈加强烈,即使只有凌晨3:00到站的返程票,我还是毫不犹豫订下,我想念巴彦淖尔已日渐凉爽的风,想念巴彦淖尔淳朴热情的人,想念巴彦淖尔飘香的炖羊肉,想念巴彦淖尔清爽可口的面精,想念巴彦淖尔自由自在的路况,想念巴彦淖尔城上那片清晰的星辰,想念巴彦淖尔地域的小巧,又想念巴彦淖尔人心的大气。幸福的是,我们第二天就到了,一下车,那熟悉的凉爽扑面而来,在老爸老妈抱怨天气炎热的时候,我暗地里笑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比起苏州甜的不能再甜的牛肉面,巴彦淖尔咸香软滑的面食,让我对它的热爱又加了几分。一次大城市游,让我明白了:小城有小城的好,即便她经济水平低,生活节奏慢,但她是我生长的地方,她让我生下来、长到大、走出去。只有她的土壤和阳光,才让我安心。

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梦想就是离乡,但仅因家乡落后就远离她是不对的,我已经重新爱上了她,我要建设她,让子孙后代不会因为她的落后而远离她,她就是我的家。海宁在《老家》中写道,“爸爸沉吟良久,说:‘奶奶年纪大了,离不开老家了,因为她怕死在外面,灵魂回不了故乡’”,看到这里,我有和作者一样内心颤动,是啊,生于老家,奔于四方,葬于故乡,少年时学习外来,长大后成就本来,垂暮之时能坐在愈来愈好的老家的土地上,与家乡人下几盘象棋,看远处平房的一树梨花落下,这便是一生的幸福。

                                          新芽文学社员校外采风.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