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很想写带点东西,可是不知写什么?拿起笔来无从下手。其实我也曾遇到过,怎么解决呢?现结合我读书写作的经历和大家谈谈。
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博览群书,博闻强识。
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也会吟。”读什么书?为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首先得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最好读一些经典著作,提高阅读深度,其实是多读一些历史、天文、地理、百科全书等书籍,拓宽自己阅读的广度。写作靠的是厚积薄发,没有捷径。
有同学可能问,我想读书,可是没时间哦,平时要上课,还要写作业。鲁迅先生不是说过吗,“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还是有的。”我是小学老师,每天天亮出门,晚上万家灯火才回来,抽什么时间读书呢?我一般早上六点二十分起床,不是写作就是阅读半个小时的书。我住的地方里上班又十几公里,半个小时地铁,十五钟公交,开车也要半个多小时。每天上下班时间,可以挤出一个小时看书。中午在单位,吃午饭带学生睡觉准备午休这段时间,除了看微信回复各种必要的信息外,最少也抽出十来分钟看书。其实现在通讯发达后,许多诱惑绑架了我们很多的时间,翻看没完没了的朋友圈,在“长裙短裙超短裙”的微信群闲聊…… “断舍离”一些无用的“应酬”,让时间回归读书或者写作,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哦!
其次,养成动笔的习惯
俗语有云:习惯成自然。有教育专家研究,一个好的习惯十五天左右就能养成。经常有朋友说忙,没时间。其实是你没有统筹好时间,每天把低头捧着手机的时间抽出半个小时放在阅读上,也许开始有点吃力,当你坚持了半个月后,我发现哪天不看书感觉那天还有事情没做完。俄国伟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他年轻的时候为了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每天都强迫自己写点东西,每天睡觉前他会在纸上写着,今天写了多少字。如果有哪一天没写,他也要在纸上写着:我今天一个字也没写。久而久之,他养成了每天都要写一写东西的习惯,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三、留心观察,做生活有心人。
生活处处有写作素材,就看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了。
记得有一次我去了云南丽江,去走了茶马古道,当时我准备写一篇游丽江的游记,可单纯把自己去看到的美景和感受写下来,总觉得文章很空洞。后来一年半载后,正好播放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电视里有一个内容写丽江的木府土司木增,通过茶马古道,把经书运往京城,结合这个这个情节,我找了一些历史书籍,查阅了茶马古道的一些历史,再重新融入我的游记中,几经修改完成了散文《茶马古道铃儿叮当响》的写作,这篇文章被《珠江时报》和《佛山日报》和《南海文艺》刊发了。
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往往最值得我们深挖。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我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朋友被睡莲吸引住了,不停地拍照,我却四处张望,发现在莲池边的一堵篱笆上开有一簇野菊花,这些野菊花和整池的睡莲对比,并不引人注目,可野菊花在城市里很少见,于是引起了我的关注,我赶紧随手拍下来,回来后把相片传上电脑翻看,看着看着,觉得这些野菊花特别面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浮想翩翩,想起小时候经常采集野菊花去卖钱的情形,于是写了《遇见野菊花》一文,发表在2018年10月《散文百家》。散文发表后,河北张家口市在2019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时选此文为文学类阅读文本题,改名为“都市里的野菊花”,后又被广东汕头一间高中选为高二期末考试阅读文本试题,后来收录到中华试题库网,然后被淘宝网、豆丁网、文档库、几十家网站转载。
四、善于捕捉灵感,妙笔生花。
灵感就像一道灵光,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抓住,就很快就会遗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我们灵感时,要及时记录下来,此时即使没有时间长篇写下来,把灵感记录了,有空的时候慢慢整理也不迟。我比较喜欢读汪曾祺的散文,特别是笔下的人间草木和小吃,于是每次看到一些花草和小吃,我都会经常突然而至的产生灵感。记得有次回乡下,和一个同学到一条小巷吃炒田螺,我脑海突然灵感一闪,何不写写这些家乡美食,因为即使同一种食材,不同同地方有不同吃法,比如汪曾祺,他笔下的美食,总有各地的风味。于是在手机备忘录写下了“田螺飘香”,后来,我写了一篇家乡美食的文章刊登在市报上。
也可以用联想法找灵感。比如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有先出阳台看看我花花草草的习惯,有一天,看到富贵子树上开花,一只蝴蝶在花丛飞来飞去,我就站在那里,一直盯着这些花,然后结合生活的感悟进行联想,突然来了灵感,写了《静看花开》一文,发去散文百家,被刊发了。
总之,只要用心去读去看去写,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作家的!
罗捷媚佳作欣赏
都市里的野菊花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范赏睡莲。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造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笑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感着。小时候,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因扰,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反却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地生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年之后与我重逢,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感不觉间消逝了。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里。
(原题《遇见野菊花》原发于2018年散文百家10月)
作者简介:罗捷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工协会会员。有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散文百家》《作品》《百家讲坛》《文苑·美文》《羊城晚报》等国内报刊,100多篇的散文、诗歌、小说作品获得国家、省、市等各种奖励,出版有散文集《南国红豆依然红》《大城工匠》《吾乡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