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教师作品 >
  3. 教师作家

教师作家高凤香:用具体细节展现出大视野、大格局

发布日期:2021-11-18  点击量: 2681

微信图片_20211013125401.jpg

作者简介:

高凤香,生于1968年,笔名禅香雪。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百优”作家。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实践导师,陕西省中学教学能手评委。语文报社基础教育研究院“首批讲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杨凌最美女性,杨陵区首批骨干教师,杨陵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杨陵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公开出版发表作品近200万字,其中教育教学专著《新课程下创新教学探析》《高三教师日记》两部,纪实散文随笔集六部。在省内外作各级各类学术报告三十多场,内容涉及阅读教学、写作指导、课题研究、高考应对策略等多个方面。

 

作品简介:

长篇纪实散文《精耕记》选取一个在农村贫困家庭中长大,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全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征兵作为原型,他有着丰富而切实的农村生活体验,跨过高考门槛后又立志从事农业经济教育研究工作,有着浓郁的三农情怀,怀揣经国育人的远大理想,站立在农业领域的潮头,高瞻远瞩,行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谋求致富之路,为农村探求发展之路,为农业探求创新之路。《精耕记》一书选材独特而典型,目前国内作家还没有人涉及,是涉农题材的升级版。整部书结构独特,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侧面散点透射方式,全方位立体再现一个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语言深情而细腻,质性而有张力,运用散文和小说笔法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四十八个感人故事,现场感画面感很强,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挖掘独到而深刻。

 

教学2.jpg

作品欣赏:

《精耕记》节选

 

室内的灯光很亮,能看清楚彼此的眼神。王征兵坐在徐创洲的对面,他一边讲一边观察。徐创洲的眼神时而闪过一丝喜悦;时而飞进一团迷雾;时而晃晃悠悠消了迷雾,蓝天白云般澄澈明亮;时而眨巴着眼睛思考,两道蚕眉忽闪忽闪,像两条跃跃欲动的黑蛾子。王征兵不知讲了多久,徐创洲还有问题。房间的温度有些低,穿着单皮鞋的脚掌凉凉的,他把手伸到暖气片上摸摸,只剩下一点点余温。暖气都停了,徐创洲的疑难问题还没解答。他是个非常执着的学生,哪怕极小的细节问题,也要搞明白方才离去。王征兵起身活动活动双腿,示意徐创洲也站起来,动动筋骨。他烧开一壶水,给两个人的茶杯添满,徐创洲端起茶杯,两只手紧紧捂着,他好像也感觉到冷了。

徐创洲比王征兵小十岁,做了王征兵的学生。徐创洲1974年出生,家在陕西省户县一个农村。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1995年,徐创洲考到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学习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99年本科毕业,徐创洲没有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为了就近照顾老人,调配到西安市公交公司工作。2004年,不甘于平庸的徐创洲辞去工作,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王征兵。当时,王征兵翻看徐创洲的档案,比同年考入他门下的其他研究生年龄要大七八岁,他就挺担心。开学第一天,王征兵把新招的研究生召集到办公室,给他们讲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顺便让他们相互认识。其他人干脆利落地介绍完了,徐创洲站起来,扫视一眼充满青春活力的同门师弟,挠挠后脑勺,嘿嘿一笑,慢吞吞地说:我是大龄青年,以后的学习还望各位师弟多多关照。

正因为如此,王征兵就对徐创洲格外关注。徐创洲接受新知识比其他同学慢,反应也没有年龄小的同学快,牵扯到数学方面的思维推理,他更加茫然。每次上课,同学们都争相发言,徐创洲却坐在靠窗户的一个角落里,木然地听别人讲解题思路,那种焦灼的眼神真让王征兵心疼。课后,徐创洲也不敢像有些同学一样,主动跑到办公室请教。当然,更不敢利用课间休息在众目睽睽之下问他问题,但他渴求知识渴求上进的心思王征兵看得清清楚楚,否则,他就不会到了而立之年,丢下新婚妻子跑到杨凌来求学。王征兵想,他要竭尽所能帮助徐创洲完成学业。于是,每次讲完课,当天晚上,要是没有别的事情,王征兵就把徐创洲约出去一起吃饭,再回到办公室,询问他哪里没听明白,哪个问题理解有困难。有时,徐创洲说不出来,王征兵就提问,把难点问题梳理一遍,徐创洲的疑惑就出来了。王征兵给他举出大量实例,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生活画面,再点拨引导,徐创洲便清楚了。这时,他的脸上会绽出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课题研究期间,徐创洲写了一篇有关影响村干部激励机制因素的论文。王征兵拿到论文后,发现徐创洲的论证分析缺少定量指标。这样推荐出去,很难发表,也就是说,徐创洲的研究等于做了无用功。他想约个时间把徐创洲叫到办公室,跟他谈谈研究过程中定量分析的方法。此前,他推荐过徐创洲到经济管理学院听数量经济学等课程。虽然徐创洲在人文学院读研究生,但王征兵是经管学院的老师,他给同事打了招呼,让徐创洲去旁听。不知徐创洲听的效果怎样,从完成论文的情况来看,他还是没有学以致用。

没等王征兵约徐创洲,今天课后,徐创洲却主动找到王征兵,说晚上能不能跟他交流交流论文的事情,有些疑点他怎么都想不明白。王征兵一听,赶快答应了。原本晚上朋友约着吃饭,王征兵却觉得,学生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更何况是徐创洲的事。他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还笑他是老夫子。冬日的天黑得早,王征兵到学校北门口的小饭馆吃了一碗面条,天色就暗下来了。进了南校区北门,西北风吹着哨子尖叫着从耳边飞过。他揉揉耳朵,猫着腰向办公室走去。走到二楼楼梯,徐创洲袖着双手站在门口等他。进了办公室,暖气热烘烘的,两个人脱了棉衣,开始讨论问题。

王征兵说: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能模糊地说高或者不高,这种定性判断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徐创洲问: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如何定量呢?

王征兵说:你可以让村干部对他的工作积极性给一个分值,工作积极性最高10分,没有积极性为0分。

徐创洲问:哦,明白了。那么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如何量化呢?如性别、党员与非党员等。

王征兵说:男定义为1,女定义为0;党员定义为1,非党员定义为0

徐创洲问:那用什么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呢?

王征兵说:可以用的数学模型很多,你刚开始学,先用简单的模型,如Logistic模型。把村干部的积极性作为因变量,把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如工资、学历、性别、是否党员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就能得出这些因素对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假如计算出村干部学历对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度为0.7,就准确知道了影响的程度。如果只说村干部学历对工作积极性影响大或者小,就比较模糊,不准确。

……

王征兵原以为两个小时就能解决问题。他住在北校区,办公的地点在南校区。两个地方相距四公里,走回去得一个小时。杨凌这座城市,新发展起来,晚上十点以后,路上很难遇到出租车。王征兵不知自己深夜走过多少次了。大多时候是在看学生的论文,有的论文改着想着就忘记时间了。有时是学生约他谈话,从学术研究到人生规划,从爱情婚姻家庭到职场就业赚钱,什么问题都有,甚至连父母离婚的事情都要告诉王征兵,请他出个主意挽救。有个女生失恋了,跑到办公室哭诉,痛不欲生。王征兵宽慰她,开解她,直到她破涕为笑送她离开,才放心回家。他挡住过出租车,但更多时候走出校门,空荡荡的马路连个人影都没有。他边走路边思考,想着如果碰上出租车,他就打车回家。结果,好几次出租车嗖一下开过去了,看到车尾巴他才反应过来。

 

创作评价:

在纪实文学伴随着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题材选择到文本结构、从叙事节奏到话语系统经历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女作家高凤香的新作《精耕记》风姿绰约地走到了广大读者面前。它的不同凡响不仅在于其书写的对象乃是享誉国内外学术论坛的著名农业经济学家,更在于作家是在经历了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乡村再度面临巨大变革的历史节点;在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中国农耕文明始祖后稷故里;在一方与新时代中国心率共振的土地——当代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为一位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的人物树传,这种特殊的创作环境、创作始点和创作历程,赋予《精耕记》以浓郁的审美意象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杨焕亭

 

在我近期所看到的纪实文学中,在我有限看到的陕西百优作家的作品中,《精耕记》是最朴素、最接地气、最有思考,也是最好的!其行文流畅、结构讲究、生活积累扎实,是跳出了“小我”的纪实作品。《精耕记》写王征兵教授这个人物,写的都是他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正是这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展现的是大原则、大政策、大视野、大格局。

——著名作家、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莫伸

 

《精耕记》看起来写王征兵教授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写了很多人的故事,以小到大,作者把传主的精神和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我觉得是很成功的。此外,作品语言很流畅,可读性很强,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处。这部作品本身也富有其知识性和思想性。因为传主是个知识分子,他的“不在意资金”、“十二人性理论”等研究,都在科学上对我们有启示。另外,这本书的题材选择也很有想法的,写出来也很有价值,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

——原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蔡智敏

 

这本书是一本家乡书,家乡的土地和天空,家乡的记忆和体验,家乡的知识和耕耘,是对家乡绵密、深挚的情感表达。这本书是一本感念之书。作者应该庆幸,应该感念,她周围,她敬重的农科专家,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批和农村、农民,和土地和家园联系在一起的知识分子,是最接地气最质感最有乡土情怀的知识分子,又是具有人文感的知识分子。高凤香越来越意识到,她和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表面观察到深入体察,她获得的情怀感染,精神滋养要远远大于她获得的题材素材。

——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李国平

 

陕西是文学重镇,这片热土推出了很多文学大家和文学作品。杨凌是农科高地,出了很多农科专家,也涌现了很多小麦专家、玉米专家等,这些人和事都为我们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讲好杨凌的故事。讲好杨凌的故事,就是讲好陕西的故事;讲好杨凌的故事,也就是讲好中国的故事。高凤香《精耕记》的创作,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对搞好我们杨凌的宣传工作,有很多示范和研究的意义。

——原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远刚

 

王征兵教授这样出生于农家,学农、知农、事农的农业科学家,是特定历史时期涌现、成长起来的学术群体,是当前农业院校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随着非农化进程的推进、退休年令的临近,这批学者对中国当代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亟待记录、总结与评价。正是出于对新时代涉农题材的紧迫感,凤香凭她敏锐的直觉,抓到了一个好选题、探究了一个新领域,并且作了有益的尝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樊志民

 

从《精耕记》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经济学家的心路历程,看到了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立志为我国现代化服务,努力践行“立足杨凌,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敢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的典范。作品以独特的视野,采取写实的手段,把我身边非常真实的王征兵教授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读者,引起大家的共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张岁平

 

她笔下的用字,用词是经过“锻打锤炼”之后写进来的,精准到不能用任何一个字词替换的地步。例如:“风带着呼啸的哨声……”,这里的“哨声”就特别准确。有对狂风体验过的人,就会想到,风刮大了,猛烈了,从空中刮过,经过山川、树木等发出来的尖刻声音就像吹的“哨声”,若换成别的词就不贴切了。又如:写王征兵念小学时,有一次放暑假回家,由于太渴,感觉嗓子冒烟,“就跑到老瓮跟前舀一瓢凉水灌下去,肚子里咕咚咕咚地响,一动弹都能听到水响声。”这里的“灌”表现了喝水的急切与猛烈,符合太热又太渴时喝水的状态。

——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胡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