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刘 旭:此心安处“桃花源”(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初赛获奖佳作)

发布日期:2022-06-16  点击量: 903

此心安处“桃花源”

刘 旭(山东宁阳县第四中学|2019级/20班)

阳光从前窗而来,刺到眼睛里,皮革的味道蔓延,让人头昏脑涨;后座孩童的喧闹声在耳边徘徊,让这燥热的车内又笼上了几分烦躁;大人们在不厌其烦地扯着家长里短,那些伪装的笑声显得刺耳。我默默地带上了耳机,把头靠在了车窗上,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片刻的宁静。然而,那些老师的善意的叮咛,那些同学的好心的劝解,那些父母的反复的开导……一幕幕,一场场,突然都浮现在眼前,让我愈加烦闷,痛苦不堪,我只想赶快逃离,恨车行之缓慢,何时能到家?

一阵阵颠簸,我仿佛从梦中惊醒。放眼望去,乡间的小道蜿蜒交错,两旁的麦地一片金黄,远处的房屋错落有致,三两个扛着铁锨的大爷正向农田走去。车辆停住,姥姥家的狗叫了起来。看见走下车的我,它跑了过来,亲着我的脚,围着我转圈,欢快地叫着,仿佛在说:“欢迎回家”。听到动静,姥姥从屋子里走出来,站在外门口,慈祥地看着归家的游子。

此刻,我似乎稍微轻松了一点。然而,看着手机上消失的WiFi信号,想着那首耳机中被中断的歌,又有些烦躁了。我皱了皱眉头,扯下耳机,打了声招呼,便一个人去村庄转转。

踏上泥泞的小路,我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就只是静静地走着。直到路到尽头,我猛然发现,雾霭缭绕,砖瓦垒砌,碎石铺路,我已置身于屋舍阡陌之中。这里没有拔地而起的高楼,没有笔直平整的柏油路,没有琳琅满目的货架,有的只是错落有致的竹篱瓦舍,有的只是丛林掩映的乡间小道,有的只是纵横延展的肥田沃土,所有的一切只是简简单单地排列,但却像是一幅如此和谐、如此温馨的画卷。沿着羊肠小道摸索前行,瞬间有了“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体会;顺着这一方方矮矮的红砖黑瓦而行,立刻对那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有了形象的认识。

没有了汽车尾气的充斥,空气中氤氲着的是淡淡的炊烟气息。这是一种乡村独有的味道,好像只有传统的灶台,配上原始的燃料,加之淡淡的饭菜香,才能共同汇成这独特的烟火气。虽然在城中村也偶尔能闻到这样淡淡的气息,但那只是在一家一户的灶台上升起,且从来不似这般纯洁与亲切,要想享受这般儿时的气息,只有在这家家起灶、炊烟袅袅的细碎残阳里。我想,这小屋中一定有着美味的乡间佳肴,而这屋梢的烟囱是催促主人归家的诗意符号,我贪婪的大口呼吸着,卸下最后一丝愁思,只留得此刻安然。

从喧嚣的城市到静谧的山村,突然有种奇异的感觉,好似这儿时的乡村是那武陵人误入的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是否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缘故。

寻着小时候的记忆,在这阡陌之中穿行,走过了一方方矮矮的红砖墙,当我认为已到尽头,又有小路隐藏在屋舍后方,曲径幽深,只容一人前往,真真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眼前突然出现一片开阔,我便来到了田野,才发现,原来城市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好似过了几个世纪一般,在乡村眼中,只是昨天与今天而已,因为它们和以往,并无二致。田野也不大,但很辽阔。放眼望去,满地金黄。风吹麦浪,遍地飘香。脚下厚重的田野千年未曾改变,每一颗沙粒,都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它只是静静地伫立,静静的守候。

我站在麦浪中轻触一株麦穗,耳边微风低语,带来远古大地的故事,我也尽力倾听,这土地坚守的过往。望向远方,落日残阳,农人们“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娃娃们“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们整理这一天劳动的成果,将一日的劳作满载归家。他们不慌不忙,衣冠简朴古风犹存,他们从不懒散,因为作物要无失其时;他们又从不急躁,因为他们知道,收获的日子要等到那金色的秋天。他们有着和这片黄土大地相伴相生的智慧之道,他们也如这片黄土大地一般,一年又一年,等待,守候。这时,我猛然发现,站在麦浪中的自己,早已被城市的快节奏浸透,在城市的喧闹中迷失,突然置身儿时的黄土大地却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好似一个闯入者,当真与那渔人别无二致了。

傍晚的乡村是一幅闲适的水墨画,画中彩霞漫天,一只小燕划破寂静的云海,朝着远方飞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有的坐在大树下,有的蹲在大门口,他们或扇着大蒲扇,或抽着旱烟袋,或端着大碗茶,或做着针线活,或听着《杨家将》;有几个人则聚在一起,开始唠家常了:什么张家大儿子发财了,什么李家又添了大孙子,什么老刘家买了辆新车……他们不紧不慢的闲聊着,你一言,我一语,伴着声声蛙鸣和蝉吟,影子被夕阳拉得越来越长。此时,那“榆柳荫后檐,桃李夕堂前”的农舍在灰暗的余晖中,更加令人陶醉,更加让人痴迷。

路过一颗大杨树,闲谈的大妈似乎认出了在这长大的我,高声喊道“那不是慧家的孩吗,什么时候回来的,长这么高了,上几年级了,你妈妈呢?这回住几天……”,门口的男主人也跟着喊“来家里吃饭,现成的,”我突然被这迎面而来的热情弄得措手不及,在城中,人们总是疾步前行,从没拥有安逸闲适的黄昏;在城中,邻里总是流于礼貌而疏离地点头致意,却鲜有这浓浓的乡情,而此时的我仿佛感受到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好客之情,听到了“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热情挽留,遇到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桃源中人,我羞羞答答地婉言谢绝,匆匆往家赶。

再次返回家门口,心境却与往常大不相同。我望着这漆黑的外门,思绪已飞回幼时,那时的我,认为门外的世界很精彩,总想出去看一看。直到如今,我才发现,外面的世界的确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回到这里,我才能寻得片刻安宁。

推开油漆斑驳的大门,喑哑的声音传来,是这扇大门一如既往的嗓音,厚重,深沉。院中有三棵枣树,撑起了一片阴凉。遥想那初秋时节,一颗颗青色的枣子毫不张扬的藏在绿叶之间,他们虽不如城中的枣子,饱满红润,但内心却是火热,摘下一颗放在嘴里,清甜四溢,唇齿留香。就像在这土地上劳作了几十年不肯离去的人们,就像在这老屋里坚守了几十年抚养四个儿女走出乡村的姥姥,虽然从不外显,但内心却聚着一团烈火,虽然从不起眼,却有着那了不起的韧劲与压不垮的精神。

潮湿的空气,破损的瓦片,老式的旧电视机,散了架小马扎,还有滴答滴答唱了数十年的钟表,宛如昨日,一点未变。习习的晚风中,蟋蟀的歌声飘入耳中,那样动听,那样悦耳。明月朗照,星星爬上夜幕,那样耀眼,那样动人。夜幕笼罩的乡村,静谧到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均匀的呼吸,听到他轻轻的鼾声,鸡鸭们在院子觅食,小猫、小狗也慵懒的趴在地上,昆虫们收拾行囊搬回洞穴,开启温馨的夜。姥姥拉住我的手,和我一起坐在院中,絮絮叨叨地说起了东家长西家短,“这屋子老了,我也老了”“要好好学习”“听爸妈的话”“常回来看看”……我静静的听着,就像从前,在姥姥的轻声细语中慢慢进入了梦乡……

或许,你就像那“烂柯人”,只感城里已百年,村中风光似昨日,只因它就是如此,不曾改变。或许,你早已如误入桃花源的渔人,与这片厚重的土地格格不入,但桃源中人从不把你当作那个外来的渔人,这片大地,也一直待你如初。只是这爱深沉又厚重,不曾留意的你从不知晓。

我不知道乡村对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回忆,是眷恋,还是拼搏十几年只为离开的地方,但我认为那里是“根”,是“源”,是我们栖息的家园,是我们精神的源泉,是我们最后的归宿。也许,日新月异的今天,乡村会退出时代的舞台,但都市的高楼大厦真的能取代村野的竹篱瓦舍吗?都市的快节奏真的能取代乡村的“从前慢”吗?都市的人们冰冷的礼貌真的能取代乡民如火的热情吗?没有了乡村,我们去哪里找寻心中的宁静?没有了乡村,我们去哪里感受浓浓的乡情?没有了乡村,我们又将去哪里安抚受伤的灵魂?……

两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这里虽然是我出生的地方,但现在,只是我暂时停泊的港湾。远方的城市还在等着我去闯荡,心中的梦想还等着去实现……

汽车缓缓驶出这方桃源,回望身后,竹篱瓦舍渐渐地模糊了,乡间小路渐渐远去了,只有那一盏盏灯还在亮着,似乎永远不会熄灭,仿佛永远都会照耀,照在我前行的路上,照在我追求的心里。我轻轻闭上双眼,不觉陷入了梦乡,梦中,有鸡鸣狗吠,有风吹麦浪,有袅袅炊烟……

此心安处“桃花源”。

    (指导老师:宁琳)   

【点评】

文章以短暂归乡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细致描摹乡村风物的点滴,从中截取响应内心波动的片段,又不断将之关联起“桃花源”的神思,主客体相融合,古今间屡穿梭,显示了作者对生活寻常事物不俗的觉知、刻画才能。当人们不断探寻外界与内心的映照关系,在故乡和他乡的辩证认知中对自我感受加以表达时,可能有批判,有眷恋,有困惑……但作者以自己的年纪和智慧,似乎能了悟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行旅结束时就已找到 “此心安处”。那么亲爱的读者,一同从前文汲取了力量之后,你是不是也想好还乡或出发了?(包学菊 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