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汪子涵:一隅小窗,万里山河(第十九届叶圣陶杯初赛获奖佳作)

发布日期:2022-06-23  点击量: 1194

一隅小窗,万里山河

汪子涵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高三4班 )

 

当初总觉陶潜所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过自欺欺人而已,一扇旧窗,一隅天地,井蛙一样的视角,能看见什么,苦中作乐罢了,可后来,真当自己到了窗边,倚窗而望,观世间春荣冬枯,万物消长,方识得这窗外的景色,是何等妙境。

那是个平常的傍晚,红墙绿树,白云彩霞,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祥和。我们都在这一方“容膝之地”上埋头读书,置身题海。这时,忽听窗边的同学发出一声惊叹,众人抬头,只见得一朵淡粉色的云从天外飘来,欲露还羞地掩在窗后,企图隐匿绰约的身姿。奈何,夕阳未曾理解云的心绪,反而用朱红的胭脂将其描摹得更为妩媚旖旎。

那云蓬松,绵软,带着草莓和糖果的香气,柔柔地漫步在空中,牵引着每位同学的心绪。明明是那样普通的一天,却因着这朵浪漫的云彩,而施了梦幻的粉黛。已近成年的我们,似乎一下子被勾起了童年对仙境的幻想,像是天真的爱丽丝一样,在奇妙的梦境中不愿醒来。我们的眼前,不再是堆积的试卷和喧嚣的现实,只剩下那朵云,那朵被独角兽推出仙境的粉云。

在那一瞬间,通过那一扇窗,我们仿佛理解了南窗边的陶渊明,理解了那份时光缓缓,乐安天命的潇洒淡然,我们奇迹般地联通了自然的血脉,扫清蒙在双眸上的尘垢,于狭小的空间里,窥见万里山河盛景。

不久,夕阳敛了纱衣,那朵粉云亦散于天际,大家都回到了课堂,回到了现实,但那朵窗外的粉云,却并没有消失,她像是飞渡寒潭的孤雁,疏动竹林的清风,虽无影无形,却早已在我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美”的种子,只待未来的某一天,被重新唤醒,浇灌,长成人生之美的参天大树。

屋子的外围是窗,是纸窗、木窗、玻璃窗,那我们的外围是什么呢?也是窗,只不过那窗并无实态,而是一层虚无的屏障,朦朦胧胧,似真似幻。屋窗虽只占一方,却可见四季轮转日月交替,心窗虽只有一隅,却可盛山川岁月百态众生。我们可以从屋窗看见风花雪月,雨雾晴阳。为何不能心窗看见彩蝶翩跹,鲲鹏展翅?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像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惠子心思执拗,因魏王所赠送的大葫芦种子而苦恼,担心葫芦质地脆弱,无法盛物,体积庞大,无处安置,只好忍痛毁之,而庄子却说,宋国人家,善于制不皲手之药,却心思狭隘,只以漂洗织物为生,而一游客却能重金购买配方,转手卖给吴王军队,助吴王大破越国。庄子以此事为喻,点明惠子不知变通、自困于心。可见,一个人心思的广阔与否,直接决定了他看待外物的视角与深度。

我想,我们的生活都需要这样一扇心灵的“窗”,它跳出了眼睛所能看见的世界,而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境界,成为了阳光和希望照进来的地方。

像是自咏“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陶潜;放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苏轼,他们都打开了内心的“窗子”,贫苦的外物困囿着他们的足迹,却困不住那潇洒自如的心灵。

或许生活给了他们镣铐,但他们的内心绝不甘于束缚,他们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万里长空,远山沧海,从此不惧岁月悠长,无所拘束。

佛偈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若内心自然而恬静,又何愁空间的约束,若内心空旷而豁达,那便足已从这一方小窗里看见万顷山河大地。

                                    (指导老师:刘金丹)

      【点评】古人有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诚哉斯言!本文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开始并不认可古人所谓的观物著情之论。文章妙就妙在这浅浅的怀疑中,当作者终有一天身临其境之时,方悟得:“古之人不余欺也!”于是,一片佳作于此汩汩荡荡而来。作者着眼于眼前之实景实事,感慨万端,一脱红尘俗事之杂乱,回归自我清明之世界,以我观物,物我两化矣。但作者并未就此搁笔,而是视通万里,心向先贤。由现实之窗一跃而进至心灵之窗,可谓境界大开,审视自我,审美世界,洋洋洒洒,不惧岁月,不思过往,完成了自我心灵的爬升,真可谓美则美矣,善则善矣!(张萌 教师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