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写作宝库 >
  3. 名师指导

肖友清:也谈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

发布日期:2022-07-20  点击量: 1965

也谈高中作文序列化训练

肖友清 上海市向明中学

 

摘要:

本文作者认为高中作文教学亟需构建序列化训练。文章从写作能力的培养、文体知识的系统建构、单项训练三个方面揭示高中作文教学的缺失,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高中作文  序列化  训练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它不仅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学生百科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尺。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语文设科百年历程中,写作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当前我国的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教的层面而言,有的老师说写作是无法教的,全凭学生自己的悟性;有的老师说,教的越多,学生越糊涂。从学的层面而言,写作是学生非常头大的一件事;从研究的层面而言,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写作教学向来被称为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王荣生教授曾经质问“中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步根海老师曾感慨为什么学生学了12年的语文,学了几百乃至上千篇的优秀范文,怎么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王尚文教授认为造成写作教学效果低下原因有教材编写、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学生态度等几方面的综合因素;邓彤老师认为当前写作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是“无物、无招、无效”的“三无”状态。“无物”指写作教学缺少教学内容,“无招”指写作教学缺乏合宜的教学方法,“无效”指由于内容与方法的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语文老师放弃了写作教学,致使写作教学效果总体“无效”,写作知识的开发可以从写作课例分析入手。李海林教授认为作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可能不是出现在“教学“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课程“层面,要对”写作知识“进行开发……

专家学者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断分析,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作为一线教师,我想从操作的层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基于统编教材使用的背景,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零星的思考。

笔者认为造成高中作文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缺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正是高中作文教学没有建构起序列化训练的综合体系。

现下的作文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流程:无论是平时写作,还是校考、区考乃至高考,大家起先都把高分作文挑选出来,或印发,或结集作为范文,以供广大师生教学之用;后来,也有把失分厉害的文章拿出来以供讲解之用。

笔者认为,这个流程至少避免了邓彤老师所说的“三无”状态中的“无物、无招”这“二无”,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大进步。有“物”,高分作文之“物”;有“招”,讲解高分作文,一劳永逸之“招”。只是,这个流程是否“有效”?笔者对这个问题倒是纠结了多年。

笔者认为,现行的这样一种作文教学流程,尽管有“物”有“招”,但未必“有效”。因为它缺失了有效提升写作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序列化训练的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作文教学缺失能力培养的序列化训练。

所谓的序列,就是指符合事物客观本质规律的先后排序。在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都应该符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低到高、有生疏到熟练这样一个螺旋式的渐进过程。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是离不开训练的;在竞技场上,临场发挥也是与平时的严格训练分不开的。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忽视训练已是陈年痼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中,将认知学习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后来,洛林·安德尔森在 1990 年代将上述六个认知学习目标修订为记忆、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安德尔森的改动不大,但他最重要的一个改动是——把“创新”取代了“评价”作为认知学习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创新是指产生新的作品、思想,或者提出新的思路。创新性思维应该比批判性思维更高级。

“深度学习”涉及的是六个认知学习目标中自“应用”一阶以上的高阶思维,学生要写出一片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必须深入到最高层——创新。写作教学也必须深入到这一层阶,进行深度教学。

图片1.png 

学习能力层级图

 

然而,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几乎就在浅层次学习中徘徊。学生即便通过教师的作文讲评课,知道了别人作文的优点,也明白了自己作文的缺陷,但不经过修改,不经过反复操练,获得的知识是不可能转化为能力的,更何况考场还要讲究速度。

缺乏了高阶思维的深度学习,也就出现了专家学者们慨叹的结果: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怎么就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像样的文章是离不开创新的,作文教学都没有达到那个层面,你叫学生奈若何?除非你是天才,否则,一般孩子自然是写不出来的。再者,即便是知道别人文章优秀,难道文章就只能这么写吗?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吗?难道这就适合自己学习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现行的作文教学流程是无法应对的。就比如,读书积累少的人,如何学得来读书多的人旁征博引、汩汩滔滔的丰沛气势呢?

我们是否需要通过作文讲评,给学生提供若干种关于本题的做法,让不同的学生都从中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写法,情趣盎然地把这次写作写到极致,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的快乐?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点燃孩子们的兴致,破解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有希望了。因为渴望成功是每一个年轻生命的本能,学而有所成,就会越学越有趣。就怕想学却不知所措,让激情湮没于此而倦殆,进而厌学弃学。

 

二、高中作文缺失文体知识序列化训练。

对于写作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时下谈写作的人很多,教写作秘诀的书也很多,这俨然与写作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相悖逆。但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真正有效的方法却少之又少。很多写作指导都是作者自身的零星体验,这种体验作为一种个体经验而言,需要经过反复验证,才能抽象出写作规律。再用规律去指导写作,这样写作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地提升。

库伯学习圈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含了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践4个阶段。他认为学习者的一次行动具体行动体验、经历,是需要学习者在静止时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必须达到能够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还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学习需要经过从行动归纳出经验,把经验升华为规律,用规律再指导行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任何一个缺少其中一个环节的学习,都不是完整深度的有效的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把个体经验抽象为规律的这个环节,全在教师的专业素养,这不是学生可以独自完成的。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地鸡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的深度教学上的。我们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当下的作文教学还徘徊在有待反复验证的个体经验的教学中,还没有抽象出规律性的逻辑思维体系,对学生而言也不是一种完整、有效的系统性学习,这一现状的改变,有待于教师进行深度教学。

完整、有效、系统的写作学习,需要依赖完整而又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淡化文体思潮的曲解下,教材和教师都不谈文体教学。这使尚未完全建立起系统的作文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我想,学生作文“四不像”的根源,大概于此有关吧。另外,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各自为政的状况,也是造成高中写作教学文体知识缺失的一个方面。

 图片2.png

个人认为,要建立写作体系,首先就要讲究文体教学。明确文体,可以使繁多而驳杂的艺术手法的归属条理化清晰化。而学科素养背景下的“群文阅读”,通过各类文体的比较阅读,有助于在认识上消解学生作文“四不像”的现状。为了便于教学,我们可以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进行“万变不离其宗”的规律性的抽象。从本质上把文体教学进行逻辑划分,梳理出高中学做教学的层次序列,如下表所示:

1658285848629.png

1658285920010.png

    

需要说明的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采取文体三分法的目的,仅仅在于便于操作,便于提炼抽象,避免重复教学。在此基础上,再用文学四分法的文体进行差异性的比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些无视文体的写作教学,不仅模糊了文体特征,产生出“四不像”的作文,而且还模糊了一些写作手法的归属和差异。比如,记叙文中的记叙与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差别,又比如叙事文中的写景与写景散文中的写景功能上的差别,等等。不懂得同一种手法在不同文体中的区别,在应用时就容易混淆,产生类似于“以议代叙,以叙代议”的错误,这就好比面对许多武器的战士,却拿起手枪打飞机,举起大炮追逃兵一样。创作的艺术手法很多,但如果要用得其所,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还需要文体首先来做一个序列化的归属。

写一篇文章就如造一幢房屋,写作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建筑专业。文体的确定就如房屋的架构,而其他那些林林总总的手法,就是室内设计装修,写作教学缺了文体教学,其他的手法也都无所谓手法,学了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累赘。

 

三、高中作文缺失单项规范序列化训练。

文体写作序列侧重于篇章的训练,在篇章训练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单项训练策略,最后达到整体篇章的完善。这时,写作才进入室内装潢的环节。生活中室内装潢很讲究,然而,教学中几乎没有这个环节。

现行的教学流程被几篇所谓的高分作文一统了作文讲评的天下,教学在个体经验中徘徊,学生的思维被几篇高分作文所拘束,几乎很难藉此产生灵感的冲动,更不要说有修改的激情。但是,你如果针对他的文章,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并在修改过程中不断进行全程追踪点拨,学生的兴趣就被你撩拨起来了。接下来,你不让他写,他都会写到晚上一二点钟。这不是夸张,在笔者近些年辅导的300多人次竞赛获奖、130多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学生中,这是常态。

所谓的规范,强调的是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需要以经典篇目为范本,抽象出写作的准则。如传神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言近而旨远,富有张力。每一个单项训练,如果把平时阅读中的积累调动起来,并加以概括总结,抽象出写作的规律,训练就变得有规范了。

要搞好作文的“室内装潢”,就需要进行单项训练。比如,写人为主的文章,先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选择好正面表现人物的若干材料,和从侧面塑造人物的若干材料,把这个框架修缮好之后,就需要去审视每一则材料的艺术表现效果,认真比较、仔细斟酌,选择一种恰当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述。人物的语言设置、神态描写、环境的烘托等等等等,都需要进行微型写作的专门训练。议论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手法也都需要一一过关,只有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能有高水平的临场发挥。等每一部分材料完善后,整篇文章也就眉目清秀,面容姣好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够得上获奖、发表的水准了。

 

既没有架构,也没有装修的文章,就是一堆建筑材料的堆砌,毫无章法、毫无美观可言。一篇优秀文章的生成,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不是做一道题、读一篇文章所能相比的。这个过程,包含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阶段,每个阶段的写作都需要反复斟酌、不断修改的。然而,后两个阶段在教学中的缺失一个堪比一个厉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课程设计的、教材编写的,还有教师个性化教学的……然而,这一切都将得到改善。

令人欣喜的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理念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的改变是很有针对性的,深度学习、群文教学、项目学习等教学理念,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全新的视野。统编教材中,群文教学与文体写作教学紧密,旨在用阅读教学的所得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写作教学的推进。例如,统编教材的《语文·必修(上册)》的第6单元,收录了《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6篇议论文,配上 “议论要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就是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的实证,本单元的群文阅读中已经涵盖了议论文“立论”“驳论”的两种形式,还有论证过程中常见的结构和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果群文阅读能高质量地完成,写作教学也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

还有第7单元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这一组群文的知识,基本涵盖了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写作所需要的文体知识,本单元“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教学任务,也是很具有针对性的。

虽然,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已经为提高写作教学做出了改革,但不等于写作教学就会有喜人的变化,更多的还需要依赖一线教师观念的革新和主观的努力。

 

参考文献:

 

王宁、巢宗祺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0)

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7)

郭华《如何理解“深度学习”》……《中学语文教学》(2021.1)

徐鹏、禇树荣、段增勇《群文阅读教学:回顾与反思》……《中学语文教学》(2021.1)

赵颖著《逻辑思维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

任遂虎著《文章学通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

吴学承、何诗海编《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4)

邓彤著《写作教学密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

王白云《高中写作教程七十二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任遂虎主编《大学写作训练(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5)

王栋生著《高中作文很难做到序列化》……《中学语文教学》(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