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薛正青:青山行不尽(叶圣陶杯省赛获奖佳作)

薛正青(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 发布日期:2023-06-12  点击量: 491

青山行不尽


薛正青(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高三)

 

梦回唐宋,总会首先想到长安汴杭的繁华。但千年兴替,往事如烟,再回首,唯有万千诗词将历史的记忆凝结成珍珠,在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典藏,璀璨无比。

从远古走来的诗歌,与一代代人长路相伴。而唐宋诗词,把中国古代诗歌推向最为巍峨的高峰。

唐宋诗词之美,美在和谐的音律与精妙的辞藻之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文气轻悠,对仗工巧;“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列锦如画,诗意盎然。凡此种种,感荡心灵。

唐宋诗词之美不只是因为它表现出人们的主观感受,更因为它具有历史和社会的价值底蕴。它,可以承载悲欢,抒发情怀;可以反映现实,铭刻历史;可以点亮航标,烛照未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感叹民生之疾苦;“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忧虑国家的命运。“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是岑参抒边塞报国之志;“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是苏轼写人生之感慨……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最真切的记忆。

唐宋诗词是志向与品格的当空明月,指引我们向前。世恶道险,战乱频仞,“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是诗人对国家太平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期盼;初出世间,彷徨迷惑,“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的诗句鞭策着我们向前。

承先人之情,开后世之光。优秀的诗词使孤零零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感情找到了名字和定义。临行饯别,与友人相送,莫道离别苦,先有壮节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所有中国人面对离别的乐观与旷达。一人苦闷而独行时,谁不悲慨地一声长啸呢?“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抑是想用自己的声音填满宇宙的辽阔吧。“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于世间,虽世殊事异,但我们的心同样被诗词的泉水所溉及,由此而生发出同源的生死观与价值观,构筑起共同相通的人生观的基础,让我们隔千万人而呼亦能彼此共情。“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先人诗句描摹盛景,涵蓄幽情,在看似不经意的瞬间,让世之大美从脱口而出的诗句中氤氲于周身,流荡入生活。

唐宋诗词还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伴。以诗会友,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最大的快乐。或即兴而作,或字斟句酌,两个人一唱一和,一吟一咏中,生命共诗歌起舞,高山流水畅幽情。但更多时候,不必多言亦不必刻意吟咏,只需在傍晚时刻,向着一轮红日,不约而同地赞一句“夕阳无限好”,会心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于是,诗词搭起了心灵之间的桥。

在当下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都有着原子化的趋势,社会也逐渐沦为许多个人的简单叠加。而诗词以其民族文化共通的特性,将原子般的个人连接起来,用共同的语言塑造公共的记忆,加以美的形式,把时光点缀成“春秋”,将深情凝铸入“五十弦”。

于是,唐宋诗词也就不只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歌,而成为一代人、千百代人的歌。社会发展,百态流转,唐宋诗词已融入了民族记忆之中,中国社会也成就了古典诗歌最牢固的根基。今天,无论在历史图画的展现、人文性情的陶冶,还是文化风向的重塑方面,唐宋诗词一直也将永远是我们所处的万重青山。青山绿水自绵长,诗歌有时自兴邦,实是青山行不尽呵!

然而,我们这样一个诗词的国度,许多人却在远离诗意的歧途上走得太远。如今网络之风尚,以直白为美,以谐谑恶搞为趣,甚至以丑为美,娱乐狂欢把“呕像”当做偶像,实是大众审美力的下降。现代人“蓝瘦香菇”之类张口就来,却失落了“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当女友改名为玛丽,又如何再送她一首《菩萨蛮》?……诗意远去,语言苍白,审美趣味日益低俗化,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审美心理日渐扭曲,我们活得太过急匆匆、务实又粗糙,已经没有古人那样的细腻、敏感。

但是一路走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仍在,诗歌仍在,于是在当代,人们还是在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推进。有道是:

诗歌群岭秀,唐宋耸奇峰。李杜光芒炽,苏辛气势宏。

青山行不尽,文韵应无穷。我辈当如是,龙腾万里雄。

(指导老师:林岩)


【点评】

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作者对唐宋诗词的巨大成就、重要意义进行了文情并茂的赞扬和评析。文章思路清晰,评析由形式到内容,由个体角度到群体和社会角度,由历史价值到现实意义,逐层深入,运笔自如。作者着力针砭时弊,批评一些人远离诗意,审美趣味低俗化,审美心理扭曲,增强了文章的针对性。文末以诗作结,增添了文采和感染力。本文获省级一等奖。(钟湘麟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