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2. 学生作品 >
  3. 高中生作品

锦袍

发布日期:2025-10-13  点击量: 22



    杨佳茵(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高二)

 

诗歌是痛苦与希望,缠绵悱恻的结晶,是深埋在乌托邦最深处的秘心

——题记

“华衣锦袍下撕开了看,他分明伤痕累累。”

李白出生于商贾之家,无缘科举,只能行卷。

初见高适时,他意气风发,误认高兄为贼,却仍不吝称赞身手,发觉误会后,飞身上马一跃,直追盗贼,夺回马匹后,大方向高三十五介绍好友骨灰,眉眼间尽是骄傲洒脱。黄鹤楼葬友,他抚琴悲歌,泪洒尘土,足以见他待友之深厚,情真意切。去拜谒县令,因商人下民出身而被拒之不见。气极后当街挥剑,大骂“有眼无珠”,转而又邀好友共去饮酒,大肆买醉。这虽有些疯癫,却也符合他性格。明明有天上之人的才华,却在骨子里就流淌了尘世纷乱的铜臭,这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他生来注定。

艺术心理学中的“补偿效应”在李白身上体现淋漓尽致。无论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后掷笔走人,还是二次来楼怒斥小二“难道长才算好诗吗?”他自负才气过人,却屡屡碰壁,自称陇西李氏后人,在扬州城挥金如土,夜夜流连酒肆,被高适那句“大丈夫理应报效国家”问住后的大笑、割裂、张狂。李白并非不渴望功名,恰恰相反,他太渴望了——可他得不到,痛苦萦绕在心头,沉淀,酿作苦酒一壶,藉以洗灌艺术,滋养出其血肉。

李白一生的痛苦与癫狂,在诗歌里目空一切,在现实中碰灰,都是极度自卑与自负的交织。

受道箓前,他和杜甫去寻高适,杜甫解释李白出走原因,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李白个性:过于张扬,洒脱。晚年杜甫的一句“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极度概括了李白那张躲藏在无数鲜妍粉饰下狰狞、无力的面孔。

电影最大高潮,众诗人同游幻境,李白大吟《将进酒》。他与玉皇大帝碰杯时,那清脆的响声,让我记起北岛一语:“如果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和着纸笔掷地的沉闷一响,这声音,李白早已听过无数次。

“我就是用酒来修炼的。”

李白的颓废、狂傲、不甘都融在酒里,和一去不复返的黄河一道,蒸腾直上九万里。

他血液里深藏的自卑与自负,现实中的成功与挫败,还有痛唾世俗却又无法脱离的痛苦,一正一反,恨不得将它撕成两半,于是在极度的撕扯中,这颗太白金星迸发出了盖过日月的光辉。

平平仄仄的条框装不下太白心中的万千豪气。

可大鹏终有飞不动的一天。

李白他太天真,太理想主义,以为怀揣着一腔热血,总能施展出自己的虎拳鹤唳,投奔永王,险些因谋逆罪杀头,幸遇大赦而返,在万仞巍峨的楚山前,他撑着一叶小舟,驶过浩浩江水,大喊“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还在憧憬着未来,可谁都知道,不会再有机会了。

“大鹏飞兮震入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绝笔。

谪仙人终究还是回天上去了。

在这趟旅程中,作者痛彻心扉,读者酣畅淋漓。

无人在意的,是那撞在石头上而碎了一地的赤心。

李白这人,是历史浩渺长河中的沧海一粟,却在诗歌这门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永不蒙尘的一笔——诗仙李白。

人生至此,方成艺术。

诗歌无罪,热爱万岁。

敬自由。

敬每一个深夜里冰块撞击杯盏的声音。

 

指导老师:臧磊

 

【点评】

李白像是万花筒里的彩色碎片,转动不同的角度,就会呈现不同的图案。本文选取了李白放浪形骸的个性,飞扬跋扈的才情,仕途困顿的痛苦这三个碎片,塑造了一位为了实现理想可以至死是少年的孤勇者形象。文章最打动我的就是李白在极度撕扯的人生中依然对理想不死不休的执着,它让我明白,哪怕失败,这份执着也可以让他永远神采飞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敬自由,更敬深夜杯盏相碰那梦碎的声音。本文获省赛一等奖。(劣雅丽 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