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学社团

社团巡礼|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九歌文学社
发布日期:2025-10-13


 

校长寄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慢”的、非功利的艺术。对个体生命而言,教育是成长的阶梯,对社会而言,教育是推动发展、传承文明的关键。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曲折离奇的故事等,为读者提供精神慰藉与治愈的力量。文学育人,恰如春雨慢慢的润物无声,也最能培根育魂。依托九歌文学社,孩子们参与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不知不觉的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在著名作家、指导老师们的影响下,孩子们在文学海洋中幸福遨游,追逐星辰大海。文以载道,让文字成为自我教育的土壤;以笔铸魂,借文学之光点亮成长之路。希望九歌文学社的老师们坚持不懈,用才华和热爱,引领孩子们终身发展;希望孩子们能从文学中汲取养料,向美而行,让生命自由绽放。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湖南湘江新区师大附中博才教育集团总校长、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

 

社团介绍

相传“九歌”是大禹提出的礼乐教化政策,也是夏启从天庭记录的乐章,实际上,九歌文学社更是我校老师们尤其是语文老师们实现育人理想,寄托教育情怀的一方乐土。巍巍麓山,浩浩湘江,湖湘大地涌现了屈原、贾谊、范仲淹等大文豪,也孕育了新时代的文学青年们。2020年我校九歌文学社由高中部三十多名文学爱好者自行发起,为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政策,学校聘请专业的语文老师作为指导老师。自成立以来,九歌文学社始终以坚定文化自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宗旨,以培养真、善、美的新时代青年为理念,组织各类文学活动,激励莘莘学子积极阅读、创作、思考与表达,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来涵养精神,培养有思想、有品格、会表达的新时代青年。九歌文学社成为落实我校“五育并举”的不可或缺的实践基地。

五年来,九歌文学社从一个校区覆盖到所有集团校,涵盖高中、初中各个年级。我们定期出版社刊《楚韵》,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了积极、健康、优雅、自信的文化氛围,让数万学子受益。我校文学社的活动影响范围广,意义巨大,得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湖南省校园文联、湘江新区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文学社部分活动在各大官媒的报道下刮起了一阵阵旋风,当日阅读量高达30多万。文学社老师和孩子们在《今日女报》、《十几岁》、《高中生》、“潇湘校园诗歌”、“学习强国”等杂志、媒体发表文章,在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两百多篇。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党办、校办的指导下,在我校数百名语文老师的共同托举下,九歌文学社不仅成为我校一道校园文化生活的靓丽风景,而且已然成为享誉三湘四水的校园文学社。

 

指导教师团队:

党办、校办主任:罗明珠

语文教研组长:夏新雯、胡亦优、任依尔

年级组长:刘杨、何义华、刘芳、庾光华、张少君、

语文教师:

刘媚、孙灵、邓毅、黄宏、谷雨诗、符紫灵、李小玉、周慧玲、刘慧敏

 

社团负责人

刘媚,中学一级教师,青年文学家理事会理事,湖南省校园文联会员,九歌文学社社长,潇湘校园诗歌社指导老师。在多家杂志发表原创作文命题、高考下水作文等,指导学生在叶圣陶杯作文大赛获奖,在《十几岁》、《高中生》、“学习强国”、“潇湘校园诗歌”等刊物、平台发表百余篇文章。在第十八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指导老师二等奖,获评第八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优秀辅导老师”。主持或参与四个国家级、省市级教研课题,多个课例获评省市级一等奖。腾远高考命题专家,出版多部作品。

孙灵老师,现任九年级语文教师兼文学社副社长。她坚信“教育是点燃火焰,是守护每一株幼苗按自己的方式破土”。在她看来,文学社的活动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文学经典,更要鼓励他们大胆书写自我,见证同学们从青涩笔触到写出动人篇章,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让她

让她收获了无尽的灵感与温暖。她愿继续与同学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彼此照亮,共同成长。

 

教师经验

 

在文学社享受耕耘之乐

文学的魅力无穷无尽,一般说来,真正热爱文学的人,心里一定充满了真善美,大概率能做一个善良人,因为几乎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主题都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在文学的洗礼下,心灵格外赤诚、坦荡。文学作品里,有你没走过的路,没经历过的事,没悟透的道理,在人生的某一瞬,它们会成为一道光,照亮你的前路。文学是对人生的回答。正因为如此,文学社对一所中学来说,意义非凡。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中学生,需要文学社,就像蒲公英需要春风一样。

在文学的土壤里耕耘多年,看着一群群年轻的身影因文字而汇聚,因热爱而发光,我们愈发坚信:文学教育从来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一场场鲜活的相遇与实践。我们通过九歌文学社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恰如一颗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学生心中漾开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育人”所能创造的美丽风景。

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创办于2009年,是岳麓区政府和湖南师大附中联合打造的一所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湖南省优质品牌高级中学,在校初高中学生有五千余人。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校语文老师的通力合作下,九歌文学社主要通过定期发行文学刊物《楚韵》,定期开办校本选修课程,推荐学生在全国公开发表的杂志、媒体、网络上发表文章,组织大型文学活动等等途径,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为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

我校文学社的校本选修课分初、高中进行,选修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分享名著,“飞花令”,辩论赛,演讲比赛,作文修改,参观红色档案纪念馆……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了社员的视野,培养了社员思考、表达的能力,受到社员们的欢迎。每次和青年们交流对文学的看法,看到社员们自信的分享、表达,心情就非常愉悦。

成功举办“名家面对面”、与知名杂志社编辑共读史铁生《老屋小记》、作家进校园等大型活动,更是让学生们得到许多的心灵滋养。当学生的作品发表在杂志、媒体上时,他们的快乐强烈的感染着我……可以说在文学社辛勤耕耘的时光,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格外闪耀。虽然我目前无法确切估量,做这些可以给社员们多大的帮助和影响,但我相信,亲历这些的孩子们,一定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教育的影响是滞后的,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用热爱撼动文学社里的“树苗”,那么,不久的将来,必将林木葱茏,硕果累累。

 

名家引领与经典浸润的双向赋能

1、"名家面对面"活动第26场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校园文联副主席、湘江新区文联主席喻剑平先生的诗歌创作讲座,点燃了现场文学社一百余名师生心中的诗情。

2、与《十几岁》杂志社合作的读书分享会,藏着太多“灵光乍现”的瞬间。共读《老泥屋笔记》时,杂志社编辑带着孩子们逐字推敲乡土描写里的隐喻,学生积极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瞬间,让我相信文学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知力。

二、方法传授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结合

3、周碧华教授的《写作三问》讲座,更像一把钥匙。当教授抛出“你的文字里有多少‘自己’”,会场陷入长久的沉默。写作教育不该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帮他们找到面对自己面对真实的勇气——这或许是比修辞更重要的“写作初心”。

红色档案馆实践更是意外之喜,文字最动人的力量,是让历史活着。我们参观红色档案馆并采访馆长傅博瑜先生,让我们明白文学不仅是风花雪月,更是让年轻灵魂与时代精神对话的桥梁。

三、平台搭建与个性绽放的良性循环

社团经常举办写作交流活动,并且编印纸质社刊《楚韵》,让学生从热爱文学欣赏文学,走向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让文字在体验中生根,让思想在碰撞中升华。

文学社及师生部分获奖证书:

文学社团的意义,不在于培养多少作家,而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表达的出口,在与名家、经典、历史的相遇中,成为更敏锐、更真诚、更有温度的人。这条路还很长,但看着他们握着笔走向生活的模样,便知所有美好和希望都将停落在他们肩上。

 

社员佳作

 

桂枝香•春日

凌瑞

云漫苍穹,煦阳照玉兰,莺啼重重。小池点点杏花,浮光跃中。冰轮清辉散无踪,谁起舞,影似游龙。嘉平正始,淡风未尽,望月空空。

梨花暖,发梢轻香,闲步谈笑间,彩云更沁。幽韵盈盈满袖,海棠未眠。春分分昼迎初夏,芸苔渐染清酒浓。凭栏独坐,一盼晓风,二盼暮雨。(该词发表在“潇湘校园诗歌”公众号)

 

 

字里行间赋予的勇气

G2306班刘梓馨

如果说世上难寻一个高度契合的人,那么同样也难寻一幅同频共振的灵魂,它藏在风里,躲在夜晚洒下的月光里,或是躲藏在一本书里。每当疲惫或是心情低落时,翻开书的扉页,太阳光从窗外掉下来,照亮了纸张上细小的绒毛,仿佛时间凝滞,我与书页间跳动着的尘埃在光束中共舞,寻找着不期而遇的灵魂,让我不自觉靠近,带上它们给予我的盔甲,再抬头,窗外已是绿意盎然。
当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那时的我,正和大多数的高中生一般,在题海中沉浮,在分数的重压下喘息。如何描述这一份普通又无解的痛苦呢?我明白攀爬高山的艰难,理解每个人都拥有的焦灼与歉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顶着未散的星光赶去学校,晚上十点下晚自习,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往寝室,我知道这是最平常的,不过日复一日的生活,可是它就像一张悬而未决的网笼罩着我,沉沉而暗暗。
偶然我踏上许久未走的路,可能是觉得近日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叫嚣着,我渴望安静一会儿,于是去了图书馆,当我的手抚过被光与尘洒过的书脊时,我忽然想选一本,就坐在有阳光沐浴的窗边,静静地看一会儿,直到我看到一本橙黄的书脊上写着《不被大风吹倒》,也许是人陷入痛苦时,更容易被哲学和文学感召,抑或是仅仅被这几个字背后的力量所吸引,我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摊开来,一束不期而遇的光线射下,仿佛改变了又什么也没变。
“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终有抬头的日子。卷也好,躺也好,只要不被大风吹倒就好。”莫言的文字一点点敲击我的心灵,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这行字,仿佛要将它烙印进指纹里。字里行间都是幽默又治愈的小故事,但此刻我却深深体悟“在这个大风飞扬的时代,如果不能前进,就踏实地扎在原地,不后退,不堕落,不下沉本身也是一种前进。”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文字被光赋予了力量,足以照亮人心里的角落。
从那时起,我渐渐习惯了从书中找到光的踪迹。史铁生带着脆弱的生命,哪怕病魔缠身,却在《病隙碎笔》中写道:“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毛姆由于从小严重口吃,经常受到欺凌,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却在他的文学中写出他对生命的反思,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用热爱与梦想支撑着他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赫尔曼·黑塞十五岁被家人送到精神病院,在这个崇拜神教的欧洲世界里,他从一次次自我怀疑中找到自己,像“疯子”一样与世界抗衡,终于在黑暗中学会自洽,写下《荒原狼》。我于书中窥见如此多命运的波澜,无论他们的归宿是诗人还是疯子,是罪犯还是先知,这些也许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我义无反顾地跳入他们的世界之中,仿佛只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命运,一份对抗困难的勇气。
后来有束忽明忽暗的光,在前方弱弱地闪烁,在我眼前拼凑成一行字——“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那束光来自海那边的灯塔,来自盖茨比。
盖茨比出身在贫困农民家庭,而他爱上了上流社会的黛西,只为追求这纯粹的爱,他想要打破阶级壁垒和舆论,为了用自身价值证明她可以义无反顾地和他在一起,正是这份执着和勇气让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底层穷小子,闯荡出外人看来比上帝还有钱的巨大财富,他不禁锢自己,没有对老钱、对上流社会的敬畏和卑躬屈膝。而他为达目的地勇于争取,执着向前,已经称得上了不起了。
盖茨比不惧未知的前方,书写其跌宕超凡的一生,让我这个当初因为成绩而黯然神伤,因为些许困难而不敢前进的人,多少次,心中念起一句:“我自可以我之作为,定我之强弱。”也许世界上任何书,都不会带来直接的幸福,但它们会化为一束光,让风华正茂的我们拥有追求梦想的勇气。(该文获第22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省一等奖)

 

 

我自风情万种

王茂楠

我本是天地间的一缕气,无形无色。后来,我化作女娲发间的一朵花,被送往凡尘,寻找真正的自我。

盛夏蝉鸣,我看到嵇康抡起铁锤,锻造着炉中的铁条,仿佛那是稀世珍宝,却丝毫不顾及旁边拱手立于树下的钟会;深谷阡陌,阮籍驾着车,信马由缰,在道尽途穷处喝得酩酊大醉,放声恸哭,许是因时局艰难,许是因好友嵇康临刑,《广陵散》成为绝响……我望见幽谷之中,人迹罕至处,一朵兰花奋力地绽放,香气肆意流动。乱世之中,他们似这空谷幽兰,遵从本心,在幽静的山谷,尽情开放,寂静而美好。

我又来到大唐。“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成了文人雅士的宠儿。暮春时节,皇宫御花园中的牡丹绽放着,雍容华贵,杨玉环衣袂飘飘,笑靥如花。李白挥笔,“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引得众人齐声喝彩。牡丹与美人相映成趣,人如花,花似人。突然,大风吹过。这边,牡丹凋零,花瓣零落成泥;那边,马嵬坡上六军不前,君王掩面,红颜香消玉殒。唉,原来花开花谢的热闹终不过是黄粱一梦!

穿越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五彩缤纷,形态各异: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花期悠长;有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肆意绽放,有的在堂前屋后吐露芬芳……东篱的菊花,陶渊明、李清照把盏赏玩;西湖边,荷花菡萏清香,灵隐寺桂子芬芳……

我该长成什么样子?我该怎样度过一生?我问天地,天地不语。

我闭上双眼,用心去听、去感受,去寻找属于本我的那份真实与纯粹。旁人的目光不再能扼制我的思想。是啊,我开着属于自己的花,又何必在意旁人的目光呢?

花开花落,我自风情万种,短短一生,不妨活出自我。

我确信自己的选择——我就是我,不关乎天地,也不关乎任何一个人。不活在旁人的眼光里,我只需要成为我自己。

黎明时分,一枝梗擎着小蓓蕾,如愿开启了自己独特的一生。(该文发表在《十几岁》)

 

 

一生与一瞬

/凌瑞

一生与一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辩证?是对立?我们无法预估某个瞬间的价值,更不能一眼看穿一生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在漫长岁月里寻找永恒?生命是令人琢磨不透的一层纱,或明或暗。一生换一瞬的突破,一瞬的灵感锻造无形的精神价值,二者共同铸造了完整的世界。

择一事,终一生。

岁月无声,花开花落。回望历史长河,我不禁感慨,那些用一生换一瞬的突破,那些精彩的一瞬和坚持的一生同样彪炳史册。历史定格于邓小平在南海“画一个圈”的瞬间,此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一生致力于擘画经济蓝图,才有了泱泱华夏如巨龙腾飞;黄旭华的稿纸满地堆积,隐姓埋名三十年的坚守,核潜艇赫然出现,中华儿女挺直脊梁;烈日灼灼的午后:袁隆平轻抚稻芒,汗珠滚落田埂,他将六十载光阴熔铸于一粒种子,让“禾下乘凉梦”化为现实,于人类长河中熠熠生辉。一生的追寻只为某个瞬间抵达理想的彼岸,将自己的坚守带给世界无限荣耀——这种坚守绝非苦行僧式的自我感动,而是“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他们提醒着当代青年:只有胸怀天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仁人志士方能用一生换来瞬间的突破。与其追逐时光,不如用一生成为时光的雕刻者。

历史长河奔涌,永恒价值的铸就不仅需要毕生坚守,亦需瞬间的顿悟。

逢一瞬,蓄永恒。

时间是一条逆流的河,唯有永恒是顺流的舟。时间赋予我们等待的意义——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社会主义”这一瞬的灵感,或许只是渺茫的希望,可一艘小小的红船行进在冲波逆折中,万古长存;“有教无类”,这一瞬间的灵感,或许只是破除教育阶层分化的一小步,可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成为万世师表;累累如丧家之犬,他带弟子周游列国,陈蔡绝粮仍弦歌不绝,这一瞬,让世人见证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动人心魄的力量。生命并非永恒,生命创造的价值却能永恒。党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孔子的儒家思想,沿用至今,他的精神,鼓舞世代儒生。一瞬的灵通,无数的涟漪绵延扩散,我们感受着生命的广袤和力量——每个强大的生命个体,在这些重要的瞬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飞跃。而坚持不懈,行而不辍,只要坚持的是利国利民的事,走过每一步都算数,历史会给出公正的答案,一瞬的灵感必将铸就永恒的辉煌。

蹚过岁月的河,有人以一生为炬熔铸瞬间的璀璨,有人化瞬间为钥开启永恒的闸门。一瞬与一生相辅相成,这恰恰映照了我们对生命的探索。当代青年应当仔细觉察“风起青萍之末”的瞬间,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持续精进,将每个“此刻”锻造成可传承的文明芯片,这便是对“一生换一瞬”最壮丽的诠释:让所有向光而行的跬步,都成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引力波。当代青年敢以坚持之微光照黯淡苍穹,必将实现自我突破与个人价值。

一生也许绵长阔远,一定有某个瞬间,我们窥探了生命奥秘,让这一个瞬间指引我们生命的方向。我们看山巅日出日落,听蔚蓝大海轻声呢喃,我们和朋友家人促膝谈心,我们因或大或小的成功而喜极而泣……这些美好的瞬间,构成我们生命的最美旋律。而芸芸众生的每个珍贵的“此刻“,造就了人类社会群星闪耀。(该文发表在《十几岁》2025年8月第24期)

 

心中藏拙,笔下生巧

任思林

人海沉浮,变化莫测,有人追名逐利,亦有人守一束微光。“人生三境界”的叙述宛如王国维“守拙”的一生,“以诗补史”与“二重证据法”为后人学史明事铺下“巧路”。拙与巧交织融合,化作一缕闪耀的星光,点亮漫长黑夜,照耀文化前路。

拙为何?是踏实的生活态度,亦是务实的求学精神。巧为何?是明智的处事态度,亦是圆润的破局之法。

行万里,拙为基。路遥的墓碑上刻有这样一句话: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阅读《平凡的世界》,你常感受到“拙”——没有高超的叙述技巧、光怪陆离的人物塑造、离奇怪诞的情节设定。可这样的“拙”作却经久不衰。“文以拙进,道以拙成。”拙并不意味着愚,而是一种积极的风向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面向苍生,背对文坛”,默默耕耘的姿态是“拙”的最好注脚。拙,是他们的文学初心。

度时势,巧取胜。东汉末年战火连天,曹操率大军于赤壁作战。曹军败退,暂驻军于乌林地带。周瑜采纳黄盖之计,设计诈降。周军利用曹军轻敌弊处,率小船十艘,载柴草,灌膏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使船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巧,是孔明先生所借的东风,是项羽营外吟唱的楚歌,是辛弃疾的胸中韬略、笔下檄文。“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通向罗马的路千千万万条,问道寻路者应审时度势,择优而行。巧,是他们的谋略之智。

拙与巧的融合,如同一位隐世高人墨笔丹青绘制的中国画。栩栩如生的画作背后,是刻苦练习的“拙”,是一笔一画道尽无数日夜的辛劳。为了记录昙花一现的美景,王维独自一人行到山水佳处,携一支笔,一幅画纸,细细观察,斟酌落笔,绘下旷世难求的迷人景色。山水画成,题上一段优雅小字。“巧”便是让字画相照应,直白地讲述王维画中的禅意与心境。拙与巧相辅相成,是画家心中务实的拙,是笔下绘制的巧。

扛起复兴中华的责任,续写九州词序,青年应将“拙”化作心中坚定为中华的理想,取“巧”化为手中信念之笔,在艰难与繁复中,心中藏拙,笔下生巧。(该文发表在《十几岁》)

 

以信念为弦,奏生命之曲

龙雅欣

在史铁生的《老屋小记》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命若琴弦》。从前,老瞎子的师傅告诉他,只要弹断1000根弦就可以拿药方去抓药,便可以复明。于是,老瞎子从20岁到70岁,夜以继日地弹,他每弹断一根琴弦,就多一份希望,他活着的意义便是弹琴,活着的信念就是追求光明。但当他急急切切拉段1000根弦后,打开药方,却发现上面空无一字。他瞬间失去了生的勇气,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徒弟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与热望时,他将药方同琴一起递了过去,如同当年师傅传给自己一般。这把琴不仅是师徒情的传递,更是一代又一代被命运摧残着人们传递着活的希望。

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开头写:“他们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以说书为生。”结尾写:“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这让读者感受到这故事似乎一直在延续,师父将琴传给自己的徒弟,徒弟又会传递给他的徒弟,周而复始,将生的信念代代相传。

小说的结尾将读者的视线由两人扩展至上空,俯瞰莽莽苍苍的群山,平静而冷漠,就像命运,即使人们再挣扎、再祈求,也不会阻止它的步伐。“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作者领悟到,既成的事实,我们只有接受,这种疼痛很容易导致人们崩溃,于是我们需要自救。使双眼复明的药方从来就是不存在的,老师傅认识到了真相,却不愿告诉老瞎子,希望他至少有一个信念可以支撑他活下去。这善意的谎言让老瞎子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希望,这样的生活才有盼头。心若向阳,便无惧悲伤。

老瞎子所追求的是一个虚设的目的,他为此奋斗一生,到头来却发现是个竹篮打水的幻灭,然而这样的一生完全没有意义吗?不,当他穿梭于山谷与河流之间,历遍人生快乐与悲苦,当他用说书与琴声给村民们带来快乐时,活的意义便产生了。

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只有拉紧琴弦,认真生活,才能弹好人生的乐章。

《命若琴弦》所讲述的不单单是一个发生在野羊坳的史诗般的生命的故事,更是作者的苦衷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史铁生引导我们将目光从目的,结果转向过程,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目的,而在创造过程中的美好与精彩。

史铁生从21岁起,便只能在轮椅上生活,他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一度用自杀来反抗。最终,他在母亲的帮助重拾活下去的信念,在苦难与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写作。病痛,并没有将他打倒,反而让他以笔为利器,写下对生死的诘问与思索,他自然、真诚、动人心魄的写作,他精神上的深刻和超越,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该文发表在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