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张瑾琳:校园文学是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生长点
发布日期:2019-12-10

——在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瑾琳

IMG_6298.JPG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能将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放在石家庄举办,共同研讨校园文学和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素质教育发展大计。这是对河北省校园文学教育工作的肯定,也是全体河北语文人的骄傲!

河北,地处华北平原,燕赵大地,有11个地级市,2个省管县,还有举世瞩目的雄安新区。五千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中华文明史;两千多年前,正定人赵佗率秦军30余万人南下,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建立南越国,汉越融合,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作为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土地会议,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腹地,是首都的南大门,她扎根的这块土地,是古老的,更是富饶的。

长期以来,河北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秉持格物致知的理念,始终在勤奋耕耘、努力探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在八十年代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影响至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物、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尤立增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以“转化教学论”为依托,对语文教学进行纵深改革,“学情核心”教学思想正在逐渐形成,他辐射引领一大批语文教师进行着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我省的许多学校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语文教师的突出贡献而成为特色校园,很有声誉。如石家庄一中的文学图书馆、邯郸一中的吟诵课堂、唐山丰南一中的校刊《煤河潮》、石家庄四十四中的中学生校园诗会,等等。

石家庄十七中学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这所传承红色基因的学校从建校初期就备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关怀,十几年来,学校在追求“成功教育文化”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学是创建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在办学理念中植入“校园文学”,走“内涵发展之路”。2017年,学校申请设立了“创建校园文学特色学校实验基地”,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校园文学特色文化,从而提升了学校“成功教育”内涵。学校通过打造校园文学环境,营造浓厚文学氛围、办好文学社团、开辟实践园地、构建文学课堂等形式,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体现校园文学的特色发展。

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在18个任务群中占2.5学分,45课时,是最多的,新教材必修上册就出现了三个单元。《课标》在阅读上也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读好书,读整本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搭建起语文与文学的桥梁,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领学生喜欢语文、喜欢文学。文学素养决定着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高度,更影响着青少年审美、情智、思维、表达等多方面的健康发展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实践证明,校园文学是实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育审美、健全人格、增强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的外延宽似大海,每个学科似乎都与语文有关,哪个方面的教育任务似乎都有语文的份。目前在中小学,语文承担的任务太重,功能太多。所以,我们总是鼓励语文教师需要做一个“杂家”。同时,长期以来,中学师生最害怕的、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是语文。学生天天用、天天学语文,但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语文学得好,也没有多少老师敢说语文教得好。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名师,还要学点绝招,学点“一招鲜”的本领,体现教学特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文学,让读书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就“语文”本身的内涵而言,它也是无限的。千百年来,那么多学者致力于语文的学习和研究,其中的意蕴和奥秘始终阐发不尽。“语文”也是不断发展的,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不说别的,光说词语的发展变化,词典每隔几年修订补充一次都还赶不上语言运用的需要。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当“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的时候,对它的内容和目标不能不做限定。这种限定,一是要先抓住“语文”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二是要切合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三是这限定的尺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随时调整。这是“语文”学科与其它诸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显著区别。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不外乎要做两件事,一是从文字上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评判他为什么这样说,二是通过文字能够合乎逻辑且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情感。简单来说,就是一要读书,二要写作,而两者都需要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实施后,我们发现各学科出现的高频词是“思维”“逻辑”,语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数学的“逻辑推理”、英语的“思维品质”、物理“科学思维”、生物“理性思维”等等。显而易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中小学教育需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模式的支持。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其独特功能在于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所有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要想形成内在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就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最好的状态下把思维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思维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影响至今,就在于他认为语文应该以课堂教育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和延伸,将生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全面、立体、客观、丰富的语文实践。可见,校园文学和大语文教育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挖掘文学潜质,引导创造力,发展思维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教育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将校园文学与语文教育创新相结合,这是民族文化的未来工程、种子工程。认识并利用好校园文学这一平台,必将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更丰硕的教育成果。

(根据讲话稿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