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比(比喻)”和“兴(起兴)”是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过去的研究者大都注意到二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最著名的就是刘勰提出的“比显兴隐”说。然而造成这种不同效果的原因是什么?比和兴真正的区别和联系在哪里?这些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最大、最深的比喻。它犹如一座心灵的深井,将诸多的隐喻和比喻掩盖之中,为阅读与欣赏提供了多种联想和猜测,也为研究与探讨提供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其精彩绝伦的比喻句式,成为语言魅力的最好明证,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宝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红楼梦》中《葬花吟》开头的两句诗。在这十四个字中,竟然有六个字是动词,可见曹雪芹对动词运用的重视和喜好。语言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尤其是动词的运用,除了能增强动感表达外,还能出其不意地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意象。
写作是一场修行,同时也是一次次的破茧成蝶。李林芳的写作已然走在了一条更为开阔、更具可能性的道路上。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是可以期待的。
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青年作家,最初是在一些文学赛事、网络平台上显露锋芒。随后,经由《收获》《作家》《小说月报》等纯文学刊物的肯定,逐渐以“新东北作家群”的姿态为人熟知。当他们集中化的叙事主题与美学风格不断被标记出来,读者特别是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青年作家群体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在他们笔下,有人看到“东北”,有人读出“先锋”,而很多与作家同时代的人,则欣喜于遇见了小说里的“父辈”,寻找到了再次理解那一代人的路径。
在当下众多的文学访谈中,舒晋瑜的访谈格外引人瞩目。一是她访谈的对象,均为影响力很大的当代文学名家;二是她总有自己的独特角度与厚重分量,耐得起咀嚼。我每年在编撰《中国文情报告》和编选《中国文坛纪事》时,都会选入她的访谈文章,因为就负载信息的重要和及时而言,那是绕不过去的。
老藤说过:“最让我着迷的是文学透出的那份优雅。我无法准确地描述那种感觉,托尔斯泰笔下的款款绅士,曹雪芹笔下的风花雪月,还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民俗,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优雅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说,搬家收拾行李,翻出了第一版《天上人间》,随手打开自己的故事,一直读到号啕大哭。哭累了,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只鞋,那只光脚为了躲开地板砖的寒凉,一直踩在另一只脚上。他站着看完了那个故事。
徐则臣的《北京西郊故事集》是2020年1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九篇,前后历时将近十年。不同于单篇独立的小说集,《北京西郊故事集》有相同的人物和场景,主要反映了北京西郊一部分人的生活困境。
在《曹文轩的文学世界》细腻的、诗性意味十足的文字中,徐妍围绕曹文轩文学作品中的古典美感与现代意蕴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触及曹文轩作品最为内在的美学要义,比如:经验与超验、美感与思想、儿童性与文学性、主流与非主流、本土性与世界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