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成果展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新课程与初中文学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2013-05-03 10:08:07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子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的文学教育历史悠久,但目前却因中学语文课还没有根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仍停留在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上,文学教育处于低幼水准,中学生对文学的隔膜与浅近功利的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性缺乏症常常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日渐淡薄,不能从中认识到语言的美妙,体会出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更谈不到由此受到心灵的震颤和感情的洗礼了。精神世界贫乏、文学素养欠缺的人怎能感受到未来世界社会生活的色彩斑斓与美好幸福,怎能通过欣赏美、创造美而获得生活的乐趣、精神的满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晚年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为此,张先生强调“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并指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
  因此,中学文学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应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初中阶段是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期。从语言学习来看,12~16岁左右称之为“语言变化时期”。从思维来看,这时期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在飞速发展,抽象思维也在急速向前推进。从学生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好时机。因此,我们认为初中和高一的语文教材应以文学作品为主,在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文的训练较为合理。
  初中文学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以及文学自身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体系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涉及到心理学、教育学、文艺学、语言学等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构想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经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总结,帮助教师提升加强文学教育的理念,鼓励教师就对学生加强文学教育作出有益的探索,帮助教师探索有效利用教材进行文学教育新的模式。为加强文学教育的实施方略提供科学翔实的实践依据,从语文教学的视角为新课程发展与实施作出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
  2.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过程缘于主体的社会实践,先有实践后有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
  ⑵文学的基本原理 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即人学。文学一定要关怀人,激励人,引导人,让人们形象地感受到真善美的存在并对真善美产生无限憧憬,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或者激发人们对假丑恶产生深刻而淋漓的鄙夷与抗拒。做人是人生的基础课。要学好文学,首要的是学好做人。这是由文学欣赏的社会功能决定的——文学具有认知功能、教化功能和美育功能。要懂得人该如何为人,才能欣赏好作品,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才能让自己的作品为别人接受。
  ⑶阅读学理论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阅读是一种完善读者自我和建设社会文明的实践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摸索充分挖掘教材文学价值、利用教材进行文学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文学教育看作整个语文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专门研究它特有的规律性。在对其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后,考虑它在语文课中的位置及与其他方面互相配合、发挥学科整体效益的问题。
  2.摸索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作家、作品以及所涉及的时代背景、风俗、民情等,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的兴趣。阅读经典著作,让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并以评分制给予奖励。成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教师定期上文学欣赏课。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举办优秀文学作品朗读欣赏、读书笔记交流、读后感比赛等。
  3.摸索指导学生课外有效阅读文学作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内阅读教学时,应有意识地授予学生有关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4.摸索以文学社和校刊为依托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指导学生文学创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组织文学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定期出版校刊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定期邀请作家进行创作讲座,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加强创作指导,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好观察日记,指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写作的内在动力,努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写”向“我要写”转变。
  5.摸索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以适应文学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现阶段中学文学教育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基本没得到实现。大多数文学作品没有教出文学味,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质普遍较低。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缺乏文学性,教学程式化,枯燥无味。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文学修养才能适应文学教学。
  6.加强观察和调查,发现现阶段初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喜好。加强研究,总结出为促进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初中学生应该看哪些文学作品,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7.摸索课堂教学、文学讲座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拓宽学生视野可举办文学讲座,为丰富学生生活可组织各种文学兴趣活动小组,可尝试把以班级为单位和以年级为单位相结合进行,有利于组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8.研究总结出中考对初中文学教育的影响,提出改进中考命题的建议。考试是课改的瓶颈,同样将成为初中文学教育推进的瓶颈。要不断发现中考命题中制约文学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改进命题的建议,积极推进命题的改进,以利于文学教育推进和推广。
  四、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 .课题研究思路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研究如何利用课本和读本的教学来对初中生加强文学教育的问题。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知识的积累、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等角度,探索初中文学教育的可操作方法;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索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手法的多样化对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作用;从学校办学思想、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等角度探索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对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图从文化建构的角度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从学生的发展到教师的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为研究范围,从校园隐性文化到显形文化,探究初中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提高的有效方法,为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及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2. 课题研究方法
  ⑴ 行动研究法 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学构建活动,在不断拓展自身知识领域,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以校园文学社团活动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有意识地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不断拓宽视野,丰富阅历,增强真实的情感体验。在具体教学和校园文学活动中比较分析、总结研究,逐步摸索出适应性较强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获得的经验进行推广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⑵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学生读写水平和态度的调查分析,探究适合学生特点的培养目标和构建适应地域特征的人文环境。
  ⑶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使实验过程更为有效,更为科学,使实验成果能为课堂教学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2007年5月~12月)准备与起步阶段 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管理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总结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和办校园文学期刊的经验,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利用课本进行文学教学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9年7月) 实验研究实施阶段 进一步完善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全面实施研究方案;组织教师学习文艺理论和阅读学理论,深化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加强对教材中文学性的挖掘;组织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办好校园文学期刊;撰写实验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整合资源,根据教本体系,开发并编撰校本写作教程。
  第三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1月)评估、总结阶段 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结题报告,收集反馈教材使用信息,出版课题成果集《江花红胜火》。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做人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语文教材中优秀作品真善美的发掘,加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努力发现文学作品丰富的文采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异彩纷呈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环境美,切实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感悟到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美。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陶冶下,逐渐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在读书中积累知识,广识明理,览物养性,在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对生活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明辨是非的洞察能力均得到了提高。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现状得以改变,学生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写作的冲动,变“要我写作”为“我要写作”,学生习作有600多篇在校园期刊《江花》上发表,100多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加强文学教育,用文学来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做人能力。
  2. 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1)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生活阅历、增大阅读量和增强阅读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中探索了一套易于操作的、真正有实效性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写作教学训练方法,构建了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和思想表达能力的有效模式,建立班级图书角,人人手中有本文学杂志,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写作竞赛,师生共同参与办好校园文学期刊《江花》,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日有所记,周有所叙已成为写作的良好习惯。我校语文科目的中高考成绩在全校所有的科目中最为突出,语文科目成为我校的优势科目,连续几年中考语文成绩名列靖江市第一名。多名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被评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
  (2)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成果显著提升。教师能够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分解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去,使之成为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行为,促成学生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将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各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教师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修养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多篇研究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我校文学期刊《江花》也被评为全国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
  3. 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使我校校园文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校人文教育特色进一步增强。靖江外国语学校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以质量立校,以文化强校,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全新的理念、扎实的管理,精心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全面培养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课题研究的开展与成功,为学校文化建设写下了新的一页。
  

上一篇:“校园文学创作与高考作文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下一篇:“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案例研究”结题报告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