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刊出版 > 校园文丛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高昂散文集《云居采云》序 2013-04-25 15:45:1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和高昂先生相识交往完全是文学的缘故。那是1991年,我在莒县大石头乡中学创办的“山泉”文学社已声名远播,而早在五莲县街头中学就热心创办文学社、很有威望的高昂先生,此时调到五莲师范学校任教学副校长,也办起了“山泉”文学社。由我们“山泉”文学社的骨干、现已颇有名气的诗人李林芳(时用笔名山妹)牵线,我们互相走访交流,彼此相呼应。1992年我们文学社要出版一本诗歌合集《土地的花冠》,因为是第一次编辑图书,很新鲜,但不懂印刷业务,同时也为了节约费用,李林芳就托高昂先生找到五莲县的印刷厂(还是铅字排版印刷)。从那时起,他不仅对出版那本诗集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而且对我们以后的发展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于是,在我们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和他结下了忘年之交,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他那积极进取、乐观的态度和热情、谦逊的美德,始终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来我来到北京做起了编辑工作,搞起了校园文学,搞起了语文教学研究,虽然难得见面,但总保持着联系。他退休后,在九仙山的一个小村庄落了户,把他的小四合院美其名曰“伴云居”。大约是在2006年的一个暑假,我回老家去九仙山看望他,印象中,他的伴云居院里门前栽满了花草果木和蔬菜。从喧闹的县城到那静谧的深山村庄,他回到了田园生活,又和淳朴的农民生活在一起,悠然自得其乐,颐养天年,——那真是智慧的选择,真的要过神仙般的生活了。
    以后每每想起高昂先生,或在五一节前收到他的信函邀请,我就产生一种向往和冲动,真想再去一趟九仙山,去看那漫山遍野美丽的红杜鹃,在他的伴云居住上几天。可是,这些年在京城奔忙于所谓的事业,不得脱身,一直未如愿。总是说,等我过完这一年不再忙了,一定去。可一转眼几年都过去了!就是在这几年,没想到高昂先生写出了这么多的文章。当我收到《云居采云》这部书稿打开阅读时,又一次被感动了,让我更深地走进了他人生的精神境界。
    高昂先生从县城来到深山居住,不是一般人认为的仅仅是为了居住,我想他还是为了一种人生理想的追求,“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他这一代人,经历了战争、动乱的磨难与贫穷,好不容易做了教师,但为了一份教育理想而恪尽职守,付出了太多太多,遗憾的是有些事情常常被蒙蔽,不仅劳而无获,而且失去了很多不该失去的,就留下了一些遗憾。当到了退休的耳顺之年,操劳一辈子的他终于可以有时间来玩味自己文学兴趣。而正是那美好的文学情结才使他懂得反思过去观照现状,在文字里思考人生。于是,就寻找到九仙山上这个让人能够心安理得、梳理思绪的“伴云居”。听山里的风涛,洗山里的暴雨,闻山里的花香,品山里的神茶,给了他更多的洞察、思考与感悟,便产生了这些看似闲庭信步而能穿透迷雾的文字,留在了仙山群峰间。让我仿佛看到他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文心雕龙》)。仙山的滋润,前贤的遗风,在他笔下成为表达的依托,岁月的沉淀使他的文字老道自然,字字句句都是经过风雨的打磨才得以闪现出来,真有仙风道骨之感。因而,他的文章意蕴深厚,耐人咀嚼。
   书名《云居采云》极具浪漫色彩,体现了高昂先生的精神追求和文学才情。而更匠心独运的是,高昂先生在文中没有使用“我”,而是自称“曰卯”,这就使叙述、描写或议论为主的散文随笔有了新的视角,有了弹性,有了言语的灵动性。他把文章分为“走进云山”、“书边手记”、“俗节留痕”、“山外丝音”四辑,并且按照写作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既独立成篇,也可合起来形成“曰卯”的一部心灵史,同时又是一部民间文化的缩影。“曰卯”虽身在云山,但他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云相伴,居高临下,观世事更清晰,看人物更鲜明,或叹惋,或呼唤,或鞭挞,或嘲讽,或调侃,或幽默,处处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令人警醒!
    也许是他为人师的思维习惯,读高昂先生的作品,除了让人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之外,更多的是体现出了正义的力量、育人的力量。而这,才是纯正的、高雅的文学作品。当下文学泛滥的似乎没有了艺术标准,滥情庸俗的文字以迎合读者口味为能事,还被评论者吹捧所谓市场经济下的文学发展,特别是网络文学的传播,严重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及社会的道德意识、文化形态。一生为师的高昂先生,怎会停下教育的脚步?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很大一个层面是在教育中完成的。现在,因为有了高昂先生的脚步和文字,使得九仙山的文化聚拢起来,升华起来。无论是传说还是可考遗址,无论是苏东坡还是张衍张侗,从古到今,在他边叙边议的文字中,使得人物精神重新站起来,擦亮读者的眼睛,透过九仙山的自然风景,看到了历史尘埃中留下来的仁者智者的文化符号。“选择此处立村,张家兄弟是颇费了一番思量的。这块背山朝阳的小小平地,南有杓山佛峰为屏,东有靴石峰群,西有束峰辟立,灏水东来,与南来杓水相汇于村前,西下束峰,跃入元潭,状如银河倒泻,声若万马奔腾,气势撼人。”这种描写,简洁明快,动感逼人;“这位轻财重友的奇才张衍,平生爱菊画菊刻菊。待草亭一立,张旗一招,前前后后,百余友人进山入谷,观溪水之清清,听松风之徐徐,闻山花之香香。他们大碗喝酒,仰天长啸,吟诗刻石,说书论道,百鸟惊鸣。此其时也,舒畅的张衍不飘然若仙才是呢!”(《九仙山中寻我村》)语言的节奏感突出了汉语的魅力,人物的出神入化,彰显出了九仙山地地道道的文化特征,让人读来不能不为之心往神驰,产生超凡脱俗之感。“人旋飘在雾里,想象着混沌初开大约也是这个样子。一切美景,一切活动的人与动物,都让雾裹挟其中了。霍金描述的宇宙云、黑洞是否也这般摸样?世上的智者,目光的穿透力自然优于凡人,去宇宙里找黑洞,去黑洞里探信息,常人的目标力都不行,尽管常人的大脑也个个充满智慧。”(《烽台无火却有雾》)想象力的语言融进了文化的思考,给读者以新的启示。“眼下,人力可以把绿洲用炮弹变成沙漠,但变沙漠为绿洲,则难度多多矣。小农经济,人拉犁耕,一旦遇旱,人挑肩抬水瓢舀,山野梯田,这时也少了些风光片之美丽,还是要靠天公一抖擞,雷公电母一发怒,雨洗山川,绿意才盎然。想到此,听见过世界上先进科技指导的吾辈,仍不应笑山民求雨之愚之可悲。网上的花艳终究替代不了填饱肚皮的五谷杂粮。百年前如是,但愿百年后民人再无祈雨之忧。”(《读祈雨碑》)读这样的文字不能不让人感叹、忧思……
    居仙山,但不忘忧国忧民,实为师之责任。这就是高昂先生的精神境界。
    书中的优秀篇章,无不是他人生的深切体验与感悟,在此我没有必要对作品多加评析,相信读者会比我读得更精彩,更收获到独特的韵味和文学品质。——九仙山,因为《云居采云》,会盛开更灿烂的红杜鹃。不管过去多少年,会永远闪耀这些文字的光辉,“云居采云”会成为人生的一大风范,会成为九仙山永远流传的美丽神话。
   在我写着这篇文章时,脑海里总闪现着高昂先生的音容笑貌,仿佛看到他在遥远的九仙山伴云居门口,等着我的到来。我想象着,如果我真的去了,是不是像当年的贾岛也会“寻隐者不遇”?也会“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但我相信,高昂先生永远在等着我,随时迎接我,因为他给了我这些采云的智慧文字。
                                                          2012年6月13日北京新潮嘉园
 
(王世龙,笔名海生、海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文学网总编,《文学校园》主编) 

上一篇:读李明文集《记忆的浮沉》有感
下一篇:张赣秋文集《总想送你一片云》出版序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