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课堂教学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用“言语文化”来审视课文 2013-04-23 09:52:2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言语文化”概念,在语文教育论域,创用或说最先使用的人是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江西省著名优秀语文教师陈金海老师。同时“语文是言语文化”,也是一个已被收录进《2006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理论研究部分)》的语文教育新观念。
       言语文化,是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发展着的文化,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特定对象。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不能不认清欲教的内容是否具有可教可学的特性。语言,这是个类概念,可认识、研究,很难作为一种知识来展开教与学。一般情况下,所谓语言的教学,教的仅仅是语言的形式因素,绝非全部的语言。言语,无论言语成品还是言语智能,都可教可学。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将全部的文化作为教学的内容,在文化体系内,有必要进一步区分作为文化之构成的语言和同样处于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中的言语。语言是一种已经被学者置于静态的文化,言语过程则是文化的运行,是语言文化的活动状态。语文教育理性思维只遴选言语活动中的活的、主流的文化要素作为对象,不关注全部的语言,也不瞩目全部的文化。可教、可学、必教、必学的,我们就选择进来。言语文化,就是教育活动最先要选择的对象。言语文化的构成,一是已经固化为社会文化规范的文字,包括形、声、义及其书写;二是文句的形态及其运动模态;三是言语篇章的格局结构的解析、重组与创造;四是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审美技术与艺术;五是民族性的言语习惯意识――一种心理共同趋势。
我们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例来审视课文。
       目前在教参和一般公开课上,关于本文的教学目标有:了解臧克家和闻一多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领悟文意;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剪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进行探究学习;通过朗读、自主、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学习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从这些教学目标可以看出:没有从言语文化的角度出发来预设教学目标,而只是停留在对课文的解读上,具有很大的片面性。而运用言语文化来教学和学习本文,会挖掘出更有价值的语文文化。可能当前语文课堂低效,与没有高度认识到“语文教育是言语文化”的观点息息相关。
根据“语文是言语文化”的理论,我们可以用来指引学生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在言语文化的立场、视角上去重新审视课文。从以下几点来教与学:
1、形、声、义及其书写。
       在本文中,要求掌握的词语有: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慷慨淋漓;气冲斗牛。这些词语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需要学生利用工具书,从音形义三方面去掌握,通过读掌握其读音,通过写掌握其字形,通过反复的读一读和写一写品味其含义。这样,就水到渠成的掌握了课文的重点词语,而且还是全面的,力求达到书写正确、工整、美观就不在话下了。王尚文先生在对语感问题进行辨析时曾经论述过人的语感对语言的不可感知性和语感对言语的感知的现实性,他说:“语感既然是‘感’,它的对象只能是言语,而非语言”。可见,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本目的。
2、文句的形态及其运动模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是一篇精辟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用言语文化的构成来说,指的就是文句的形态及其运动模态。而该文的言语方式正是通过叙述、抒情、描写和议论五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抒情、描写和议论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同时,叙述又寓抒情、描写和议论之中,使得文章夹叙夹议成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文中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行文中都洋溢着赞美的思想感情,既是描写,也颂扬之情呼之欲出。不仅丰富了文章语言的意蕴,也使得文章语句显得精妙而深邃。
3、言语篇章的格局结构的解析、重组与创造。
      文章在结构上,可谓是井井有条,明晰可见。作者以标题中的“说和做”统领全文,先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在“学者的方面”;后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在“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文章的结构是这篇课文成功的一大亮点,也是我们平时写作文是时要注意的列提纲,列好提纲式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本文思路清晰,是我们作文时的最好借鉴。
4、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审美技术与艺术。
       课文的语言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其实是一种精神形态,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精神力量,一种顽强拼搏的力量。这都归功于作者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这是本文语言运用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运用修辞手法,正是使文章又文采的好方法,更能增添文章的感染力,课文亦是如此。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先生严谨而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用词很考究,用了“钻探”一词,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成功而大胆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既给人以形象感,又增添了文章的丰富含义,读来耐人寻味,似有“余音绕梁”之感。窥一细节处而见全篇,这种例子在文中不胜枚举。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课文中正是有很多的细节,而成功地造就了“群蚁排衙”的比喻,使文章有了很高的艺术。因此,从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审美技术与艺术这一角度来审视文章,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民族性的言语习惯意识――一种心理共同趋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实干精神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这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大写的人,是当时中华民族所渴望的人,也是时代造就了闻一多这种言行相顾的人,极大地表现了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心理的共同趋势,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具体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言语心理,方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中最重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总之,用言语文化来解读课文是新时代下的产物,更是在新课改下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下一篇:鲁迅给祥林嫂算错了工钱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