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理论选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师之道 善为本 2013-04-23 10:23:23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甘肃白银稀土中学 周占江
 
       天道之常,元亨利贞;地道之常,厚德载物。天地,自然和谐,顺理而应时序,生物而育生灵,固无不善。人之初生,受天地之理以为性,得天地之气以为形。是故,人无不善者,善乃人之初也;然则,或有不善者,乃丧天理而受教化,去人初而污社会者也。
       人者,天地之所生也。故天理者,天之性也;天地乃人本,天性即人性。自禀受天理而言谓之性,自存贮天理而言谓之心,自发挥天理而言谓之情。心有天理,性从中生,发乎事而谓之情也。人之初生,心虚灵而不昧,性朴质而睿智,故而为万物之灵,所以聚众理而应万物者也。器至于无形乃大也。初生之人,譬如无形之器,兼存变化之机,故遇物而成形,历事而生智者也。
       天赋之性,浑然至善,纯乎天理,未尝有恶。性乃心之所发:发于恻隐,谓之仁;发于恭敬,谓之礼;发于是非,谓之智。人之初,仁义礼智备矣,盖以人本于天理,存有天性者也。
性之本善,人所共有。所以有异,非人之初也,乃情随事迁,性随心变者也。习相远者,教者使之然也。
       有生之初,天赋以仁义礼智之性,人皆有之。虽有贤愚善恶之不同,而幼时则相去不远也。待其长大,知识渐增,世情日晓,或为物欲所蔽,或为七情所染,或因贪情以丧其心,或因酒色以失其德,而放旷为非,肆意作歹,则天赋性善尽丧,或为不忠不孝,或为寡廉鲜耻。
起乎人初而教之,犹自源头而引流水;教人以善而恒之,犹涓涓细流而归湖海。源水澄清则江河不浊,江河明澈则湖海不浑。
       与人以善,人善也;与人以恶,人恶也。使恶者诲人善,人必恶也;使善者诲人善,人必善也。从恶者师而能使人善举披世人者,未尝闻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之常理也。口吃者以千金买鹦鹉而教之,虽诲之不倦,而终为口吃者也;腿瘸者教人以竟跑,必致人嗤笑也。使孔丘而教盗跖,其谬想也;使豺狼而诲幼童,必狼孩也。
人心如镜,体本光明,性本良善。然蒙尘遭垢,则光明蔽矣,真性丧矣。故曰:性自心生,亦自心灭。人性之善,操之则存,舍之则亡。习于善者,观其善行,思其善举,行其善事也,则日见其善,为贤为智;习于恶者,观其恶行,闻其恶言,效其恶为,则日流于恶,为非作歹。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此为师者之警语也,为生者之要行也。
师不善,则生不善;教不善,则学不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得之则为圣为贤,失之则为恶为愚。教人先修己,从师择善恶。不修己何以教人,不择善何以为善?然则,闻人以善言,示人以善行,使其勿弃小善,勿为小恶。久之而恶无,恒之而善成;善习养则学自善,学善则才就。此乃师道之本也。
2009年12月1日
回复请联系:
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稀土公司中学  周占江
邮编730922
邮箱jlsr@163.com

上一篇:小班化背景下语文“分层式个性化教学”
下一篇:欠缺的一点点:粉笔人生更精彩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