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理论选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教育家是这样炼成的——读《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 2013-04-23 11:59:25  发布者:phpcms  来源:薛文平

   
 
   有人说,教育家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也有人说,智慧是一条通往人生幸福和快乐的心灵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给他们的孩子们以幸福、快乐和健康成长。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的爱,就在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也就是说,在给予他人的幸福中寻找自己的幸福,中国需要教育家,中国的教育更需要智慧。
 
 
“你们要做个未来的创造者、耕耘者和播种者——真的.
要成为一个无价的贵族!因为一切有价的东西都值不了
什么。”([德]尼采,《尼采格言集》)
 
  “有价”并不一定“有价值”。那么,价值在哪里呢?尼采说,在于新荣耀:“你们的荣耀不在于‘你们所来自之处’,而在于‘你们将要前往的地方’;在于你们的意志。以及不断要求超越自己步伐的期许。这才是你们的新荣耀!”的确,教育家的眼光总是向前的——向着前往的地方。教育家的姿态总是一种“将要”的姿态——将要向新的目标前行。将要有新的理想,将要有新的创造。尼采后来说得非常透彻:“所谓天才——不过是寻找更高的目标,和前往那里之手段的人。”教育家总是在给自己竖起一根根标杆,随时准备去跨越。魏书生在工厂工作了6年以后,为了实现自己当上教师的愿望,经过了150次申请,终于如愿以偿。1978年,他从工厂来到学校前,只有以前受上级指派在新建农场的红旗小学教书的经历,他要去教中学,很多人心中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啊!
但是,仅仅一年多时间,这些疑虑就被打消了。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着想,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就是这种朴素的想法,让魏书生经常和学生商量教什么、怎样教。在一些心里没有底的问题上,他总让学生们举手或投票表决确定怎么办。学生的自觉和热情的支持,奠定的魏书生成功的基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杨瑞清从当年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毕业了。作为一个优秀毕业生,他有很多的选择。他最后选择去了农村。当一名乡村小学的教师。他说:“我来自农村,看到农村还很落后。很多农民的孩子不能上学,不能上好学。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伟大精神。强烈地感召着我,我决心到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去办学,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把到农村去当教师当作自己人生的大事。这是杨瑞清人生中一次重大的价值选择,表明了他的价值追求。由于工作出色,县委把杨瑞清放到了县团委副书记的位置上,但四个月后,他申请返回了村小。他说:“团委不缺我一人,但是农村教师不能再少我一人。”这是杨瑞清面临的第二次价值考验,他再次做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在日后的工作中。他把农村小学教育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实验、来研究,把教育的理念提升为教育信念。怀揣着教育信念走向教育理想。他的信念和行动是:小学校,大教育。走村小联合、城乡联合和国际联合的大教育之路;小学校,大文化,以爱为核心,实施赏识教育.构建尊重学生生命的大文化:小学校,大事业,办小学,做小事,将小事做好,做到极致.最终成就大事业,以培植民族的未来,创造农村教育的明天。他说:“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
教师的价值在于对教育事业的执著。爱事业,才能成就事业,对事业的爱有多深,事业的成功率就有可能有多大。一个不爱事业的人,即使有才华、有能力,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家。大凡教育家,他们的人格特征上都镌刻着一个大大的“爱”字。其二,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创造。其三,人生的价值在于对幸福的理解。的幸福观建立在对教师生涯的价值体验上,这种价值体验不断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不断推动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对教师生涯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在他们心中筑起一块精神高地,引领着他们向高峰攀登。 
 
   “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磨擦力的。但是,没有磨擦力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当代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人们往往会羡慕书中谈到的教育家们一路走过来的闪耀的足迹,一连串的荣誉和闪光的亮点,其实他们也有着和我们同样的酸甜苦辣,挫折和困惑。李镇西刚工作那几年,充满激情又年轻气盛的李老师面对学生各种缺点也曾陷入教育的误区、遭受许多挫折,如对课堂上对自己不尊的学生进行无情的讽刺,骂得他脸红耳赤抬不起头来,自己还沾沾自喜;让违反纪律的学生不问缘由长时间的罚站,直至这位病弱的女生失学还暗自庆幸,因为她不会再拖班级的后退了;甚至当学生犯错误时攥紧拳头砸向学生,打得学生鲜血直流……作者的反思丝毫没有贬损自己的形象,反而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现实的李镇西:这些情况也正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使我们觉得很难处理甚至会使我们失去工作信心的现象。“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而是永远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侯,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是成长的推进器,这样才会在工作中获得进步。
今年47岁的张思明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了。他还是全国模范教师、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并获得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直到今天还清晰地记得那次在讲台。那时只是个高中毕业留校的乳臭未干的小子,加上被称为“钢丝面”的瘦削身材,跟学生根本没有多大分别。最要命的是,那时他不会讲课,上了讲台就像学生念书一样,把一节课给念下来了。一个女生在交上来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或许是张思明瘦削的身材和有点细长的脸,给了这位女生创作灵感,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没有别的法子,只好自己玩命自学了。张思明深知自己虽然站在北大附中讲台上教着高中的课,可在学历上跟个文盲差不多。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曾带给他强烈的求学冲动。可是父亲早逝,母亲和妹妹当时患有重病,拮据的家境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自学学完大学数学专业的全部课程。那些年张思明的生活节奏是以“秒”来计算的。他是北大数学系78届的旁听生,首都师范大学夜大的借读生。1981年北京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他又报名参加了。当时他还在学校当着班主任,满工作量,每周两个班12节的数学课和课外活动要上,300本作业要改,学习全靠从休息时间里挤。每天凌晨4∶30起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早锻炼后就开始背书、做题,没有寒暑假,没有休息日,有的只是图书馆、教室、学校、课堂、自学考试考场之间的简单重复。短短的5年里, 他写下40多册笔记和习题,做了几千道题和30多本专题学习总结,摞起来有1米多高。他频繁奔走于60多场考试,他的数学专业课也越考越好,“线性代数”96分,“抽象代数”98分,“数学分析”100分。他终于换来了在母校当教师“刚刚够”的资格。1985年张思明作为自学考试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鼓励。从1998年起,张思明开始在数学教学中尝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满足于学习借鉴前人的经验,而是追求导学探索、自主解决,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内动力。他主张教育是培养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要急于将知识强加在学生头上。他对师德还有独到的理解:对学生深深的、不图回报的爱。廉价的爱是要什么给什么,真正的爱,不是你帮他点火取暖,而是给他一把柴刀,让他自己去打柴;给他火柴,让他自己去点燃生命的火焰。
 
       “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快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
足的傻瓜快乐。每个人的天性里都有一个不满足的苏格
拉底。” (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
  
  李吉林的内心深处就长住着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她也没忘掉自己的理想,内心涌动着创造的激情。她说:“记得在那些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在那些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我常常默默地在灯下读着鲁迅先生的杂文,并常常念着这三句话:第一句是普希金说的,‘心憧憬着未来’。第二句是高尔基讲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第三句就是毛泽东说的。‘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我没有低头,我没有抛弃自我,我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一棵芦苇,是世上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要压倒他很容易,一滴水就可以让他窒息。但即使整个宇宙都要来毁灭他,他还是比毁灭了他的宇宙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脆弱,知道自己的死亡,而宇宙对自己的伟力一无所知。所以,人全部尊严在于思考。在思考中我们可以超越无限的时空。我们应负起这尊严,尽力思考,这是(我)人生的准则。”事实正是这样,“文革”一结束,她立即投入教学改革实验。在情境教学形成框架。概括出基本要素之后,她想的是:情境教学不仅属于小学语文教学,它同样属于整个小学教育,因为儿童的发展需要它。于是在情境教学起步的12年后,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从空间、心理距离、主体、目标这四个方面比较科学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各科教学中进行着以情激情、以智启智的实验。教育是离不开课程的。情境教育必须有与其理念相适应、相匹配的课程来支撑。于是李吉林又开始了情境课程的探索,期望通过情境课程使情境教育具体化、大众化。便于更多的老师操作。在20多年积累的基础上,终于构建了情境课程的范式。如今,她想得更多的是,教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儿童的情境学习……这一段又一段的旅程。用李吉林的话来说,就是“我深感激情和想象也让自己变得聪明了,不断鼓足创新的风帆,才能驶向金色的彼岸”。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
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
福道路上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需要智慧,智慧需要理智、阅读、实践和思考。只有智慧地化解各种教育问题,创造性地投入工作才能享受教育带来的的幸福和欢乐。教师职业不应该仅仅是“奉献”,或者说,这个“奉献”本身也是收获,收获成长!教师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学生的成功之上,而应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只有让自己的课越上越精彩,并进行教育科研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道路……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仅有的幸福。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在于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在李镇西老师的眼里,教育永远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李镇西的回答是: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把教育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啊、“后进生”转化啊、早恋啊、作弊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不停地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就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
   教师把职业当事业来做,其最高境界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做个有思想有追求的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我。做到三心、三家。即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即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有依恋、思念,想你的感情。责任心:一道成长,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三家,即专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专家:课上的棒,专业上也有造诣,教给学生特长,自己也有特长。思想家:思想是引路人,带着思考的大脑教学。思考学生在想什么,带着学生思考。心理学家:不知不觉走近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
走上领导岗位的李老师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坚守讲台,一直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因为“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直到现在,李老师依然每天坚持“五个一工程”: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
李老师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每天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几十分钟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外出开会、讲学或旅行都要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读书的地方。
1997年10月后,魏书生调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社会兼职增至43个,他仍然经常外出开会、讲学,平时坚持著书写文章,还要接待很多参观访问者。但他始终不离教学第一线,至今还坚持上一个班的语文课,并继续做着不挂班主任之名的班主任工作,而且从来没有请老师代过课。写日记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魏书生从1978年2月20日到中学教书那天起,一直记到今天晚间,一天也不缺。到今天已经记完了11本约66万字了。 这些年自己写完的26本、170多万字的日记成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资料库,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中提取写论文的资料: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自己的欢乐与苦恼,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成绩,教学方法适用的群体与个体范围,以及多方面的具体数据。
  本书汇集了国内优秀教育专家的生平事迹介绍和访谈录,围绕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等展开,展现了教育专家的智慧和研究途径。每一页都能带来启迪和快乐! 

 

上一篇:新课改与因材施教
下一篇:我看网络与语文教学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