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大学校园 > 导师论坛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新时期校园文学的发展现状与进向思考 2014-03-25 09:04:24  发布者:南枫  来源:本站 聊城大学 秦治洲

摘要: 校园文学是以校园生活和校园师生的生活、思想感情、学校的教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样式。“青春性”是校园文学的主要特征。存在于校园内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是“校园文学作品”。师生文学创作往往因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薄弱而造成作品的单薄性、功利性等特征。本文旨在反思“校园文学”与“校园内的文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校园文学的发展进向与路径,以期校园文学更好的发展。

 

    一、校园文学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历程

研究校园文学首先要明确校园文学的范畴和内涵。王世龙先生在2007年编著的《校园文学与创作》一书中将校园文学定义为:“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笔者认为:“校园文学”是与“乡土(村)文学”、“城市文学”等概念相对应的文学概念。一部文学作品是不是可以列为“校园文学作品”,主要取决于写作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是不是反映和表现校园师生的生活,或表现校园风情、文化,或体现师生和学校的审美观念、理想、价值观与情趣等,而不论创作者的身份。当然,校园文学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校园内的师生。但是校园师生创作的作品因主题和主要反映内容不一定是校园生活、文化,故很多作品不属于“校园文学作品”,而属于“校园内的文学作品”,如一些师生创作的所谓“言情小说”、“玄幻小说”、“修真小说”、“武侠小说”、“官场小说”等。同时,只有在校园文学创作方面作品达到一定数量且在校园文学发展进程中有知名性、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者,才能称得上“校园文学作家”。

学校是育人的高地,是德智美汇集的园地,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乐土。校园文学不管如何定义,除“文学性”外,“青春性”、“德性”、“智性”、“雅性”应是校园文学的主显特征或核心审美品质。

王世龙先生认为,“学校诞生之日,即为校园文学孕育之时。《论语》应算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校园文学作品——系列散文,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校园文学家。”笔者赞成这一论断。在古代中国,校园文学往往是古典文化的校园表现,这突出表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文史哲不分”的现象。诸子百家的著作既是哲学著作,亦是文学著作。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为中心展开的。学宫在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邹衍、荀子等。他们的许多作品如孟子的《告子》(上、下)、荀子的《劝学篇》等等都可算作“校园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均以思想性、教育性和品质性见长。

胡忠青先生认为:“我国现代意义的校园文学是伴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而出现的。1916年陈衡哲创作了小说《一日》,她以记流水账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中学生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与相对成熟的小说相比它不免幼稚,可是其首创之功不可小觑,它标志着我国校园小说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在校园文学领域,评论家往往将20世纪80年代当作中国校园文学的高潮期、代表时期。这一时期校园文学社团风起云涌,《中学生文学》、《他们》等一批校园文学报刊锐气蓬勃,田晓菲、韩东、于坚等一大批“校园作家”“校园诗人”涌现,校园文学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据北京大学新闻网报道:“‘80年代的北大,在路上扔个馒头,就能砸死个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未名诗风之盛。大家熟悉的海子、骆一禾、西川、臧棣、蔡恒平、西渡都是当时诗歌界的明星。五四文学社也很注重诗歌理论的构建,编选了‘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丛书’且推出了《新诗潮诗集》、《青年诗人谈诗》,都成为一代代青年人的必读书。”

笔者所指的“新时期”主要是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以降至现在的时间。

二、新时期校园文学的发展现状

文学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部分,自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制约以及社会环境、文化变迁的影响与制约。总体来看,新时期校园文学的发展状况是不理想的。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创作环境的整体薄弱

因“体制市场化”、“社会浮躁化”、“教育实用化”、“校园同质化”等的影响,诸多学校校园文化氛围薄弱,组织对文学社团的发展、文学报刊的创办、文学阵地的建设等支持力度不大,师生进行校园文学创作的环境、土壤单薄。这从媒体报道的人民大学五四文学社、西北大学冰点文学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梅南文学社等一批高校文学社团纳新等活动情况中可见一斑。

(二) 社会影响的整体退化与创作的整体单薄

校园文学对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力、在满足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中的“精神食粮”地位不再“主导”,不再“重要”,而是“有限”、“式微”,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令人悲哀的是,包括文学作品赏析的《大学语文》课在一些高校早已成为选修课,甚至还有“要不要废除”的争论。笔者在聊城大学开展的随机抽样100位大学生调查显示:82位同学认为校园中的影像、声像作品(包括影视、音乐、美术等)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仅有15位同学认为校园中的文字文学作品对自己影响较大。

整体来看,当前“校园文学”与“青春文学”所混杂,但被“青春文学”的风头所掩盖、所淹没。校园文学社会影响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作上的单薄。

创作上的单薄,突出表现在高质量的校园文学作品与高水平的“校园作家”“校园诗人”的数量仍然较少。主观上,一些师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限,有些甚至连基本的选材、逻辑、表达等都没有掌握。反映在创作上,校园文学作品的情景和人物往往打上“象牙塔”的印记,呈现出明显的单薄。与社会、历史等题材的文学相比,校园文学的展示与表现空间相对狭窄、逼仄,很少关注社会问题。即便关注,也往往是从校园师生的角度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观点也往往缺乏深刻。多数校园文学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够“耐读”。笔者曾经在不止一个人那里听到关于他们翻看以前写的日记或诗文的感受,大体都是——那时候好幼稚,好单纯。翻看学校校报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大量作品可列为“词藻系”,语言浮华、内容空泛、思想肤浅。

(三)师生创作的整体流变与芜杂

受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原本处于青春时期的大、中学生,很多学生的身上已经不再充满理想、洋溢激情,不再单纯、纯洁、清新,不再明德、爱智、求雅,呈现出相当多元、复杂的状况。反映在文学创作中,便是校园文学往往被“校园内的文学”所取代,诸多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已经不属于“校园文学作品”,主显特征往往是“青春性”与“社会性”相混杂。个体生活、个体自由、个体满足、通俗、快感压倒共同理想、社会公德、理性文明、雅性、审美愉悦。财富、权力、享受表征着作品主人公的“个人成功”,以满足读者的“快感”、“意淫”心理。

笔者身边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心声同样折射了矛盾的态度:“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不能将文学当作主业,还是要老老实实学习”、“文学创作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网络文学很诱人”、“校园文学环境薄弱,我们想呐喊,但更多的是彷徨……”无数青年学子自身虽然求上进、有思考、想突破,但限于主客观条件等往往受到压抑、抑制而时常感到单调、彷徨、迷惘。

    三、新时期校园文学的发展进向与路径思考

新时期的校园文学到底何去何从?笔者以为:校园文学和其他类型文学一

样,要表征文学的进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广大校园文学创作者要通过努力丰富与创新校园文学的表达内容和方式,寻找当下中国的校园文学主题和风格,凝聚起校园文学表现的力量,使其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和精神家园构建的重要力量,成为师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精神食粮。聊城大学在发展校园文学中凝聚创作者共识:践行“延斯文于一线,励志节于千秋”的文学旗帜与精神,践行“情趣情怀、大言大道,追求审美性与超越性”的文学创作理念以及“高雅师生、生动校园,追求丰富性与品质性”的文学活动理念。

当代学者徐肖楠先生提出:“要将文学转化为生活形式”、“文学的精神立场应该是人性的立场,应该追求正义、追求灵魂、追求理性,应该介入现实。……文学的本质使命和作用不是娱乐,而是倡导人性、追求自由、反对不平等和不公正、确立尊严和理想主义的地位。文学在创造一种高尚的生活,一种向上凝视的生活”。校园文学自然也不例外。每一位创作者,皆应自觉坚定此创作进向。同时注重从以下五个层面努力突破。

(一)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俘获年轻人的心

文学社团、报刊、网站等组织、阵地的存在让广大文学爱好者拥有了舞台,而文学作品的产出、传播,或多或少地对师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价值是主体事物自身固有的属性,不因客体而改变。也就是说,文学价值不因受众数量的改变而改变,即便读者为“小众”,文学仍然是“大用”。校园文学组织应以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同时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渠道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除了传统报刊的编印发放、活动的组织外,可以大力发展文学网站、电子杂志。如聊城大学的“寂寞百合文学网”、厦门大学的《十号线》、北京人文大学的《起跑线》等。同时还可以发挥校内电子显示屏、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作用,以“微文送听”等话题随时组织、刊发师生的原创优秀文学作品。

校园文学创作者要认真学习当代优秀“青春文学” 作家的创作经验,努力俘获年轻人的心,以期尽可能影响更多的青少年。20121128日,青春作家安东尼签名售书时,来自都江堰、凌晨三点就来排队的大二学生李岚看过他的每一部作品,她评价说:“书中暖暖的阳光和精致的美食,还有那淡淡的文字,让人觉得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从重庆赶来的大三学生匡倢就想亲眼见见那些写下“温暖她心灵”的文字的人。匡倢说,看青春文学作家的书,就像跟大哥哥大姐姐聊天一样,获得安慰,得到成长路上的鼓励。除了俊朗、漂亮的外表,青春文学作家灵动温暖的文字和善于“造梦”的作品,是俘获年轻读者公开的秘密。“治愈系王子”、“校园女王”、“严肃文学新锐青年作家”,这是外界加给安东尼、落落、笛安等三位的标签。或许片面,却也鲜明地呈现出这些青年文学作家特有的风格。

(二)激活古今各类文学文体、体裁

文学类别常见的区分方法是“四分法”,即根据作品的结构、体制和语言运用等特点,把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当前校园报刊上多见的是散文和诗歌。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几乎没有束缚及限制,可以抒情、记叙、议论等方式表达,故与其他体裁相比,创作起来最容易。诗歌在本质上是属于青年的、属于年轻的诗心。青年人青春的追求和梦想充满着绿色的希望、洋溢着美好的情怀,所以总是天然地亲近诗歌。这两类体裁创作数量和优秀作品均比较可观。与之相比,校园戏剧和校园小说的创作便差强人意。令人遗憾的是,“四分法”以及散文的泛滥遮蔽、抑制了中国文学它类文体的发展。古代文体可谓洋洋大观。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著述《文赋》中将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种。当代校园的师生文学创作者们需要积极接纳这些文体,并真正掌握它们,努力创作出一批优秀校园文学作品。

(三)坚持思想性和理想性的追求

青春文学是描写青年人青春岁月的文学作品。《红楼梦》亦可以算作一部青春文学作品。而与此同时,发生在大观园学堂里的情节则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学”。当代作家王蒙是一典型的以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开启自己作家之路的代表。19岁时写出了《青春万岁》,小说描写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小说为解放初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一份真实生动的写照,反映了党的阳光雨露和社会主义文艺的乳汁怎样哺育了一代人的成长,在他们稚嫩的胸膛里播下了真理的种子。《红楼梦》、《青春万岁》被写入各种中国文学史,成为“严肃文学的经典。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除了青春性,还有理想性和思想性。

当今的网络文学创作大多迎合“消遣”、“猎奇”、“快感”等心理,把读者当成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审美情趣的人,投其所好写出大量同样没有理想追求,没有审美情趣的作品,满足于我写作你掏钱的循环,完全不顾及后这些作品是否还有人记得。试问,哪个少年没有梦想、理想?谁不向往美好的东西?只是现实把这种需求暂时压下去了。一面尊重人性,一面重新唤起读者的理想之光,给人以真善美、思想的力量,才是网络文学、青春文学、校园文学光明之路。据今年58日腾讯网的调查显示,95%的网友投票认为当代青春文学应该追求文学性思想性。有网友评价说:是文学就应该有文学味少庸俗味有潮头气少沉渣气有傲骨少媚骨有前瞻探索少应时取悦象鹤立鸡群摒昏鸦匝树。校园文学更应如此。

    无论什么体裁、样式的文学作品,成就价值高度的主要力量正是思想性和理想性。唐代韩愈一度当过古代大学国子监分管教学的官员——“四门博士”,他写的“校园文学作品”——《师说》,说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师生关系建立的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更因其思想高度、理想追求和教育意义而名垂青史。

(四)重视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校园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生,他们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实践,造就过硬的专业与综合素质。加之新媒介、新环境的影响,校园影像、声像作品的强势地位、“微文学”方兴未艾等,笔者建议校园文学创作者在积极进行“纯文学”、“传统文学体裁”创作的同时,也要积极重视校园电影、电视、音乐、广告等艺术形式的创作。这些艺术形式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客观上比传统的文字形式更容易刺激人,而且影响同样是综合性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其间创造中,一方面直接促成台词、歌词、广告词等形式的文学作品产生;另一方面提升了创作者对人、事、物及社会生活的把握能力,从而间接促进文学创作能力的提升。

新时期校园文学的这种状态,笔者将其称为“水态化”,一方面是明面的稀释状,另一方面是暗面的扩散状。这种状态不温不火但又宣示了校园文学的“存在”、“必要性”以及发展的“可期待”。

(五)充分发挥文学组织、阵地的作用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没有舞台,善舞也没用”, 校园文学组织、阵地在凝聚文学力量、促进文学创作、挖掘创作者的潜能、促进文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文学爱好者要积极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外界困难,同心同德建设文学团体、文学阵地,形成“个人——集体——个人”的良性发展之路。学校领导应该积极从政策、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扶持文学社团的发展,加强文学阵地的建设,引导文学爱好者向着阳光乐观、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

文学,是照亮精神领域的火炬。如果一个人只有物质的欲望,缺少精神的充实,将造成精神危机。文学可以带给人内心的充实、温暖与力量。校园文学不是校园文化的点缀,而是校园文化品质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没有校园文学的学校是不完整的。 (作者为山东省聊城大学宣传部教师,九歌文学社指导教师)

上一篇:论清华大学早期的文艺社团及其刊物
下一篇:最后一页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