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理论选粹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低效的教学 2014-05-15 16:35:48  发布者:闻瑛  来源:张超 广州市知用中学

 

教研和写作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某些中小学教师认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只要上好课就可以了,没必要从事理论研究和撰写教育论文——好像理论研究只是大学教师或科研人员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偏见。

首先要明确人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人类所特有的技能和发明,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专利。通过写作,突破时空的局限,记录思想,交流情感,传播文明,创造文化。譬如地球上造的房屋再大再多,也难以存放所有物品,并为后人代代享用,而“写作”却能解决这个问题。月亮除了宇宙没有什么可以装下它,但写上“月亮”二字,或编写一段神话故事,就可以把月亮装进一本书。人类发明文字写作,并用之创造和延续文明,作为文明传播者、创造者的教师,能拒绝这种技能和需求吗?

有位哲人说得好:“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写作不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还可以增强人生的亮度。人生苦短,匆匆如过客。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与知识相伴为业的人,一生不发表几篇文章,不出一本书,为社会留下点精神财富和美好记忆,我们短暂的人生不是太狭窄、太暗淡了吗?我们的教师生涯不是太多遗憾了吗?教师不能仅做别人作品的“读者”,甘当“两脚书橱”,像沙漠一样,只能吸进水,却喷不出一丝清泉。还要争做创造作品的“作者”,成为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写作”应该像阅读一样,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就像空气和水一样,须臾不可或缺。有写作习惯的人都有这样体验,写作有着比阅读更大的惬意和幸福感,一段时间不写作,就会技痒难耐、跃跃欲试。据说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在网上开办了“教育成功保险公司”,他保证说,如果教师每天坚持写1000字教育随笔,坚持十年写成3650篇,字数达365万字,如果还不成为教育家的话,教师十年前如果投保1万元,他愿赔付100万元。我想,朱教授这样做的用意,无非是强调“写作”与“成功”之间的密切联系,强调教学写作是通向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交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的确,写作不但使人思维精确,还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激发着人们必须去创造。因为写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高级生命形态。这种活动的乐趣是

不从事写作和创造性活动的人难以体验的。这种“美妙体验”有些类似佛学禅宗所谓的“顿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詹姆士所说的“高峰体验”、“神秘体验”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依德所言的“海洋感情”。这种体验往往产生多种效应:在情感上,触及灵魂、心醉神迷,物我两忘,高度自由,感受到人生最高幸福;在认知上,获得对宇宙奥秘的洞悉,对人生万物本质的深入认知和领悟,精神和能力处于最佳状态,产生超乎寻常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在人格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感,高度自我认同感;在方式上,瞬间随机,来去匆匆,迷离惝恍,不可捉摸,却又是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极具个性魅力。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诗辩》……总之,这是一种带有些“神秘色彩”的人生彻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目的体验”、“存在体验”和“终极体验”。曹禺说:“写戏真是一种快乐……创作是非常艰苦的事,但也是一种愉快。”热切追求人生宽度和亮度的教师们,难道不想体验一下这种乐趣吗?德斯蒙德·莫里斯说:“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便是创造。”高尔基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创造,而创造是独立自主,没有止境的。”爱因斯坦说:“唤起创造性的表现和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有人说教师搞研究、写论文影响教学。此言差矣!凡具备起码教育理论和写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教学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果说有影响,那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研”能更好地促进“教”。至于某些人所秉持的“论文写得好课不一定教得好”的怪论,实则是一个伪命题,现实中极少看到这种现象(也许我孤陋寡闻,至少我从教近30年,尚未见到这种教师)。倒是课教得还可以,论文写不出的教师大有人在。而这种教师的课,也绝不会好到哪里去,充其量是说得过去。这种教师往往是“经验型”教师,上课跟着感觉走,效率时高时低,效果时好时坏。不善于学习借鉴,不善于文字总结提炼,缺乏科学性,缺乏高度和厚度,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是盲目低效的教学,不可能使教学上升为一门艺术,达到某种境界。

课堂教学是判断一位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尺度,但能否善于理论总结,减少失误,扩大交流,经验共享,也是判断教师业务水平的一把重要尺度——这实则不是两把尺子,而是一把尺子的两面,失去任何一面,尺子就不存在了。

善写的教师,必然好读上进,具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教师教育理念必然是与时俱进的,知识信息必然是鲜活丰富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合理扎实的。教学技艺也必然是博取众长、独具一格、出类拔萃的。课堂能永葆青春活力,多一些朝气魅力,少一些暮气匠意。善写的教师,也必须好读,否则缺少源头活水,写作之河就会断流枯竭,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善写的教师,在日常读书、看报、听报告等活动中,能有的放矢,对所接受的信息,有更强的敏锐性、目的性、针对性,筛选性,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会时常受到“读”或“听”的启发感染,与自己所“写”所“思”的问题碰撞交流,产生思维火花,迸发灵感顿悟,反过来加深认识,完善写作——所以,“写”与“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善写的教师,必然勤思熟虑,善于发现问题,总结提炼,解决问题。长考深思,多有所获,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善写的教师往往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其素养也必然是较高的,思维也是清晰有深度的。他们通常是各学科的骨干,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丰富鲜活,教学技艺精湛,教学效率高效,深受学生欢迎。凡有成就的教育家、学者,没有一个不会写、善写。

所以教学和写作决不是互相对立排斥的,而是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不搞教研、写作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更不应该提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把每位教师引导到教学研究这条幸福之路上来。”“教学研究”既然是条“幸福之路”,为什么不让更多的教师尝试着走一走呢?一旦你步入其中,就会豁然开朗,眼前呈现出一片广阔迷人的新天地。

那么,怎样搞好教研,写好论文呢?我的体会是:

第一,要有强烈的意愿和坚定的信念。写作是种能力,不单是知识。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只能培养。这就需要:一是愿望和努力,二是时间和实践。巴金说:“只有写,才能会写。”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就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要敢于研究,敢于动笔,敢于投稿。搞研究、写论文并不神秘可怕,高不可攀,并非只有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才能做到。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学者,像叶圣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不都是中学教师吗?他们能成为专家、学者,我们为什么不能呢?第二,不能仅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仅为评职称而写论文,这个目的本身就存在问题,就像仅为拿诺贝尔奖而搞科研一样。丁肇中说:“为拿诺贝尔奖而搞科研的想法是很危险的。”急功近利,临渴掘井,往往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欲速不达。职称评定是促进、鉴定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手段,而非目的。写论文应该成为促进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动力,而非是外力所迫。是为了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素养,理论水平,完善自我。果能如此,就会“无心插柳柳成荫”,能力业绩就会远远超过职称评定的需求,评职称自然是水到渠成、不成问题的问题。

第三,要写好教学论文,必须大量阅读。关注本学科的权威报刊,综合期刊。吸收养料,做好储备,这是写作的前提,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大量阅读可以掌握理论前沿,热点动态、最新信息;可以拓展视野,活跃思维,触发灵感,借鉴创造。可以起点较高,避免人云亦云,重复论证。华罗庚说:“聪明在于勤奋,天才由于积累。”“积累”包括材料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能力的积累和各种优势的积累。在日常教学、阅读中要做有心人,勤于总结反思,及时捕捉思维闪光点。苏轼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论文写作也类似。有一些想法、感悟,及时捕捉,记录整理下来,集腋成裘。养成剪辑、摘抄、做读书笔记、收集素材的习惯,并注明出处、日期,整理成册等,所谓“不动笔墨不看书”。积累资料是积之于平日,用之于一时,假以时日,必大受其益。资料积累的原则是:求真、定向价值。方法是:择优、分类求新持久等。
    第四,论文的写作,论题的选择最为重要,是一个战略性环节。论题选得准、角度新颖,有个性,有新意,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反之,如果论题陈旧或过大过小,观点相似,材料雷同,重复论证,方法趋同,缺乏个性,缺乏新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思考,则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再淘神费力修改,也难有起色。选题应考虑的方面有:理论意义:所选论题在教育理论上有无探讨价值;现实意义:论题是不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对老问题有新看法,新角度;普遍意义:论题中准备提出的一些见解或经验有无推广价值。力求准确、实用、求异、突破等。

第五,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语言与文章其他要素的关系犹如“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语言文字不过关,其他要素的追求也就失去了依托和意义。论文语言应力求准确、简练,信息量大。这些都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提高起来。许多人读我的文章常感到气势充沛,畅快淋漓,有较强的感染力,“言情、说事、论理,痛快淋漓,让人感动,令人信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陈寿江教授评语)“文章论述得很犀利,情绪饱满高涨,内容也很丰富”(《人民教育》程路编辑评语)。别人的赞誉固然有溢美之嫌,可我自己几十年的写作真实体验告诉我,要使文章感人、动人,除了写作时情绪饱满高涨、感动在先,还要有认识的深刻独到,内容的充实条理,尤其重要的是遣词用语的严谨精炼,表情达意的准确到位,我认为这是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我读自己得意之作,都时常被感动的激情昂扬、热泪盈眶。

论文修改是论文写作中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新诗改罢自长吟”。修改也是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写作,是写作的延续和深化,目的是更全面清晰地表达思想成果。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真正会写文章的人。任何成熟的作者都是很重视文章修改的,而且愈重视修改,写出的文章层次就越高,越易出精品。修改文章一般有一个“短——长——短”的过程:某篇文章开始思维不周全,材料不充分,文章写不长;随着思维的深入,材料的扩充,信息量增加,文章变得充实,篇幅加长;但这时结构尚不条理严谨,语言尚不准确精练,所以第三步就是调整结构,删繁就简,精炼语言,提高信息量,使文章再变短。

第六,论文的结构一般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特别是解决问题,应是论文写作的目的或重点所在。常见有些论文,问题提得尖锐,分析得也头头是道,但怎样解决,怎样做,则语焉不详,不甚了然。仅“破”不“立”,论文的价值就要打折扣。好论文既要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要联系教学实践,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偏执一面的论文,或大而空,或小而浅,都不足取。而且理论和实践要有机结合、水乳交融,不是机械简单相加。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你如果仅把它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一种职业,那将浑浑噩噩,了无生趣,甚至痛苦不堪。而你一旦把它当一种事业去追求,去探索,去完善,你就会感到无限乐趣,幸福无比,人生就会有一种感悟和升华,人生的境界就会大不一样。正如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所言:“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我最初写作的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兴奋喜悦之中,不断有刊发“拙作”的报刊和约稿函寄来,收集自己作品的书橱也越堆越满。青少年时的舞文弄墨“梦想”正在变为现实。我常想,人的潜能真的无限,若不尝试开发,不知有多少“处女地”被搁置荒芜,那岂不是巨大的遗憾和浪费!古希腊特尔斐岛的阿波罗神庙里镌刻有一句著名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我想这句先贤遗训之所以成为“警世名言”,被人们传诵、铭记,就在于它蕴涵的深邃而伟大的人生哲理,它提醒人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既是重要的,也是不那么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歌德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绝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尽力去履行你的职责,那就会立即知道你的价值……可你的职责是什么呢?就是当前的现实要求。”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道理,“不想当教育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教师应把“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追求,去奋斗。西方有谚语:“向天空中的星星射击,总比向矮树射击打得远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创新型、学者型教师,应成为当代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原载《语文教学道与书》,20111月,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一篇:禅宗感悟原理对语文教学的启迪
下一篇:让语文回归生活、充满生机、丰盈生命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