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语文教育思想录 2014-01-07 13:54:05  发布者:闻瑛  来源:闻瑛整理

 

刘国正-中国教育文学网

中国教育文学网 闻瑛/

 

 

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又名刘征,北京市人,1926年生。又是当代诗人、杂文家。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自1953年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历任编辑、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兼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科审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刘国正从事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工作4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辑出版的语文教材都有他的参与。他多年来撰写的语文教育论文,曾选辑成《语文教育谈》、《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等。此外,还编辑过《语文教育在前进》、《我和语文教学》等论文集。刘国正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现在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教学研究两个方面。他的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思想是:1.提高课文的质量,适当增加数量;2.语文知识的编写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3.有计划地编配练习,加强基本训练;4.加强作文教学;5.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6.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关于语文教学,刘国正认为,语文教学要从中国当代的教育实际出发,充分吸收传统教育中积极的东西,并适当吸取外来的营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着重“实”和“活”。所谓“实”,就是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所谓“活”,就是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不能搞机械的被动的训练。只有“实”没有“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偏于呆板;而只有“活”没有“实”,“活”就失掉了基础。要做到“实”,就要做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样样都不能马虎。要做到“活”,就要打破程式,因文设法;减少浪费,精讲多练;即文解词,体会运用:方法灵活,多式多样。既“实”又“活”,“活”“实”相济,语文教学的效果肯定会有提高。他还认为,语文教学有其应该统一的一面,即全国要有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但也有不应强求统一的方面,那就是语文教学的科学研究和试验。在全国范围内有一个共同的,至少是大体一致的标准,才能不纷乱;在统一之中有不统一,才能不僵化,统一的东西也才能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刘国正的文学创作成果也很丰富。1986年,文心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刘征十年集》四卷。第一卷《刺和花》,收其新诗,绝大部分是寓言诗和讽刺诗。第二卷《清水白石集》,收其杂文。第三卷《流外楼诗词》,收其旧体诗词。第四卷《剪侧文谈》,收其诗文评论。

 

在奥斯汀市的迈卡兰高中(Mc Callum Hish School),我们参观了新闻课。学生自编的小报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手头保留了一份。报名叫《盾》,是今年213日出版的,共12页。包括“指导”“评论”“新闻”“奥妙”“未来”“娱乐”“体育”等栏目,除文字外,还有照片和漫画,图文并茂。该校毕业生每年还编大大的厚厚的一本纪念专刊,由出版商承印,向社会发行。这个专刊承办广告业务。通过办报练习写作,比之课堂作文有更大的优越性。第一,作文只是模拟训练,办报却是实际应用;第二,作文不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办报由于可以看到写作产生的效果,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办报除练习写作外,还可以练习从编辑、排版、插图到付印、发行等一套本领。

 

现存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不问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每讲一篇课文,大都按照解词,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做练习这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弊多利少,会失去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有害无益。

否定程式化教学,不是说要取消这些教学内容,而是要把这些内容放在适当的位置,教起来要灵活,要适当。考察一下人们日常的阅读活动,如学习和工作中的阅读活动,也是每读一文都进行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吗?否,因无此必要。那么在课堂上为什么进行这种训练呢,是为了追本溯源,理清作者著文的思路,以便揣摩他的行文,学习他的笔法。进行这种训练主要是为着以课文为例学习写作。上文所述,阅读要达到许多目的,学习写作只是其中之一,现在是以这种训练淹没一切,显然是不妥当的。所谓放在适当的位置,就是使它恰如其分地仅居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讲授每篇课文都进行这种训练,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于进行这种训练。每学期进行几次,在那些课文的讲授中进行这种训练,要有所安排。再说,一篇课文应分为几段,段意和中心思想应怎样理解和用怎样的语言概括,往往不尽相同。即或理解相同,表述也可能有异。不要只肯定一种理解,只允许一种表述方法(教学参考书所述仅供参考,并非唯一正确的法定范本),要允许存在差异。对于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而并非误谬,就应予以肯定,有高明见解的还要予以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简单地否定,要引导学生老师一起共同分析,借以提高认识。

 

“名家名作品位过高,不适合学生仿写,还是让他们多读些报章上习见的简易短文。”阅读,主要应是阅读名家名作。阅读相当数量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这件事本身就是重要的知识积累,就是具有文化素养的一个标志。历代大家留下的名篇,是政治史、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学生对此毫无所知或所知甚少,不能不算是很大的缺憾。名家名作中凝结着运用语文的高超艺术,诚然,不都是便于仿写的。初学写作搞仿写易见成效。可是换个角度考虑,取法乎上始得乎中,让学生登高丘而望远海,开开眼界,大有好处。对于写作的影响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见无形的、深刻的、长远的效果,往往终身受用不尽。不要因为难以立马见效就低估这种影响。

课文,要求篇幅短小,切近学生的生活,适合学生的程度,课内阅读自然应以这样的课文为主,但木妨加入一点异味。阅读少量长课文,以培养阅读长文的能力;阅读少量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办南方的学生让他们读一些描写雪的课文,内陆的学生让他们读一些描写海的课文),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阅读少量偏深偏难的课文,以培养解难和存疑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课文,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阅读量要多一些,但受到课时的限制,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要开展课外阅读加以补充。课外阅读的内容要杂一些,可以读选本也可以读整部头的书,可以读文史,也可以读科技。课外阅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指定、跟课内阅读相配合的;另一类是由学生自由选读、不要求跟课内配合的。指导要加以区别。

这样,阅读内容丰富了,量增加了,便于学生从丰富的读物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吸取写作营养。

 

训练学生写作,不仅求敏捷,还要求完美。要教育学生懂得: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话说给公众听,让大家听得明白、真切、悦耳、动听,才算尽到了写作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文章老手也很少能一次完成,初学者自然更是这样。作文起草后必须认真修改,自己满意了再拿出来。

学生学会自改作文,有一个过程。开头,他们很难发现自己作文里的毛病,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一是先由教师阅卷,在须修改处画符号,再退给学生自改。再是组成学生小组互阅作文,评议后再由起草者自改。三是由教师作修改评讲,剖析学生自改的得失。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增强推敲词句的敏感,增强对正确与错误、得体与失当、通顺与阻塞、笨拙与巧妙等的辨析能力,会逐渐获得自改的能力和习惯。

自改的习惯是个很好的习惯,养成这个习惯,将来实际运用语文,即使水平不高也不至于有明显的错漏,至少不会闹笑话。事实上,青年人写作中的差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粗枝大叶选成的。多想一想,多改一改,完全可以避免。养成这个习惯,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出手的东西必求毫发无憾而后已,这种严肃谨慎的好文风,会使学生毕生获益。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上一篇: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
下一篇: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