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朱自清——文学大师的中学教师岁月 2014-03-11 13:49:06  发布者:南枫  来源:本站整理

朱自清-文学大师-教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散文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朱自清先生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近30年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对语文(国文)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语文教育思想是自成体系的。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集中于:

    ()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朱先生一贯主张要以“高等的趣味替代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朱自清《春晖一月》)他强调必须教导学生面向实际,把握住现在,不要“时时回顾人的黄金时代”也不要“时时等待着将来的奇迹。”(朱自清《刹那》)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品质,这是学生应备的素质,也是教师在教学时应加强的。在朱先生看来,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一是要有鲜明的导向性,二是要实,抓住教和学这两个关键。

    ()必须重视学生的技术训练。朱自清先生不满足现状,认为“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是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也未免失掉了平衡”(《国文教学序》)。从这里,可看到朱自清先生的辩证思维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精神或思想”教育,但不能偏颇,也须重视技术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朱自清先生一再视“写字要一笔不错,一笔不乱”《给俞平伯的信》1922117)为最起码要求。朱自清先生不仅很重视“技术训练”,而且很强调规范化训练,这可谓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虽然是“技术”问题,但这是将来学以致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不能不重视。

    ()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

    首先是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朱先生很重视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他认为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来影响学生。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学生学习能否用功,固然要看你们教法如何,但更要看你的人格影响如何。”可见朱先生十分强调教师的人格感化作用。为了让学生“顺其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朱自清《春晖一月》),他主张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讨厌一些学校“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的人格’?”(同上)朱先生的见解独到深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朱先生深谙此道,把师生关系和谐作为人格感化的突破口,这是很科学现实也是极具效果的一法。

    其次,朱先生认为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他曾在《国文教学序》中诚恳地说:“讨论教学技术,无论如何精确,若教师不负责任,不肯干,也是枉然。……都是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的因为本无兴趣,作教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有的因为任课太多,照顾不及。这种人也许减少钟点调整待遇可望改善。”朱先生在这里不仅反复强调了责任心的重要性,视之为“循循善诱,师生合作”的首要条件,而且提出了净化教师队伍,增强教师责任心的方法:激发教师兴趣,提高教师待遇,集中教师的精力,减轻教师的负担等,使教师树立责任心。对那些不负责的教师不可手软,“只有严加淘汰”。朱自清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说,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从不上无准备之课。朱自清自己就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即使只有两名学生听课,他也认真上课,精心批改作业,严格考试,一丝不苟。即使教得很熟的教材,朱先生都很认真备课。

    再次,教师要尊重别人,不断进取。朱先生力主尊重别人,力避师道尊严。他对学生不是称“先生”,就是称“您”,凡不是十分熟悉的,绝不直呼其名。朱先生认为,即使在课堂上,教师也应放下臭架子,尊重别人的看法,力避个人的好恶和门户之见。朱自清先生在课堂上一旦发现学生有新的见解,常立即高兴地说“啊,你的意见很新!(见陈孝全《朱自清传》)朱自清先生十分强调教师必须不断进取,教师必须有丰富知识,必须不断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情况。他在《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向国文教师提出了一系列严峻问题:“你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你能断定没有一个人想着别的事么?”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注意教学效果,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来传授方法,指点迷津(《朱自清传》)。这对教师来说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但又是必须达到的境界。

    另外,朱自清先生也强调教师必须做教学艺术家。既要有充实的生活,也要有自由驰骋的天地。他对“徒受气而不能受益”《给俞平伯的信》19253)“黑板总是那样黑,粉笔总是那样白,我总是那样的我”(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的“教书匠”生活极为不满。

    朱自清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用当代的眼光来审视尤具有现实意义,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双管齐下,两者兼顾,而素质与技能须并进,而语文教师的良好思想素质和精湛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

 

朱自清——文学大师的中学教师岁月

    俞平伯力荐,一跃成为清华教授

民国时期有所谓“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说,而春晖之所以如此闪亮,乃至今天仍会被一些人视为教育的圣地,首先是因为校长经亨颐独具慧眼,将校址定于有如世外桃源般的白马湖畔,校园虽是半西式的,却像园林一般宁静优美,而且从每间教室出来,都可以凭栏远眺,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其次是有夏丏尊这样的教师以春晖为家,然后他又希望能有更多的与他相似的教师落户于春晖。朱自清是他介绍来的,丰子恺也是,接着匡互生、朱光潜等也来了。这些“作文高手”满意的话,诗兴一来,便可让春晖中学闻名于彼时的新文化界。

夏丏尊的家非常考究,一群人都喜欢到他家来喝酒谈天,而丏尊也喜欢他们来,每次夏夫人总会准备一大桌菜。身处这样的环境,拥有这样的日常生活,这样真挚豪爽的朋友,再加上适值春天,朱自清当然觉得幸福,难怪他不止一次地说“我爱春晖”,难怪他一来,便要埋头在专业生活上贯彻他的“刹那主义”。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1924年4月12日,那晚他想到了把自己初到春晖一个月以来的感受写出来,发表在夏丏尊于1923年创办的校刊《春晖》上。

然后是联系俞平伯,创办《我们》月刊,和夏丏尊一起使春晖的新文学氛围变得更加浓厚。接着在理解夏丏尊等人的教育追求的基础上,朱自清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为《春晖》写了《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经典“教育学”论文。

最后是认真备课,并和夏丏尊等人形成良好配合,把他们忽视的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的作品、《虞初新志》及《白香谱笺》中的优美古文变成课文,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文学教育。

可以说,在专业生活的各个方面,朱自清都“尽力去做了”,而且在做它们的时候,觉得非常快乐,这自然是因为他有一个能让他快乐的“专业共同体”。但是正如今天许多人把“春晖”理想化了一样,朱自清以及夏丏尊等人开始也没有看清春晖的“阴暗”,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阴暗”暴露在他们眼前。

事情确实很小。在体育课上,一位学生喊“一二三”时声音高过了老师,老师以为该生在捣乱,拉他到教务主任那里,要求给予严惩。教务主任也看不惯新派教员,认为他们把学生“宠坏”了,便趁这事召开校务会,宣布开除该生。

台下的匡互生此前就已察觉春晖的味道不大对劲了,因为他提出的改革计划,包括“男女同校”、“实行学生自治”、“唱校歌不唱党歌”等,皆被已荣升“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校长以一句“上峰规定,岂容任意更改”给否决了,此次当然会火上浇油,加上体育老师又当场出言不逊,匡互生立即表示辞职走人,不再为早已“变味”的校长和他的春晖效力。

匡互生之后到上海创办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达学园”去了,接着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也愤慨地走了。一时之间所有的美好都从春晖消失了,连原本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因为人的离去而显得黯淡无光,留守的朱自清因此陷入严重的“职业倦怠”。他说:我现在做着教书匠,我做了五年教书匠了,真个腻得慌!……真是一条死路。……换个行当吧!

然而,不留在春晖,他又能去哪里呢?他只能写信给俞平伯,托他到商务印书馆找份差事,又说“也想到北京去,因为前在北京太苦了,很想再去领略一回”。叶圣陶也理解他的处境,且已在为他加入商务活动,但朱自清仍很犹豫,因此再次致信俞平伯问“兄谓入商务(若能)适否”。

学生知道朱自清要走,来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还想好好读几本书,想找个清静的地方。”

天真的学生又问:“这里不是挺幽静吗?图书馆里也有许多藏书。”

朱自清苦笑着说:“清静倒是清静,但我想读的书太少。”

学生依然不舍得他走,便再问:“那么你想到哪里去呢?”

这次朱自清语气非常肯定:“我想到商务印书馆去。”

俞平伯到底是真正理解朱自清的朋友,他没有帮助朱自清离开教育界,转行入商务印书馆。那时清华开始筹办大学,校方托胡适物色教授,胡适找到了俞平伯,但是俞平伯没有去,他推荐了一直在向自己求助的好友朱自清。

就这样,在时运及俞平伯的无私帮助下,朱自清突然当上了清华教授,清华中文系乃至现代中国的大学文学教育事业因此有了朱自清开辟的学术传统。不过,此前朱自清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缔造的专业传统依然会在中小学继续发挥影响,因为在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16年里,朱自清总是鼓励自己的弟子毕业后到中学去教语文。

上一篇: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下一篇:宁鸿彬:教学艺术并不神秘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