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育理论 > 名师档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宁鸿彬:教学艺术并不神秘 2014-03-13 15:46:40  发布者:南枫  来源:本站整理

宁鸿彬_文学名师-教育

 

宁鸿彬,1936年生,北京人.1955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小学,中学工作.1965年北京电视大学中文系毕业。1976年调到北京第八十中学直至退休。1986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曾被选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任北京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著述

《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初中文言文详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高中文言文详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怎样阅读分析文章》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宁鸿彬文选》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大家都来探索教学艺术》《中学语文》1998年第10期,《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教育理念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为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他总结出“懂-记一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少年“记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现象,根据“机械识记要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加以巩固”的理论,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设计教学法”。又适用遗忘曲线的原理,“利用教学卡片设计了连续复习和间断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印迹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把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任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认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一质疑一理解一概括一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大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教学艺术并不神秘

教学艺术并不神秘。有人认为,研究教学艺术是少数教学理论工作者、专家、学者和高水品教师的事。其实不然。哪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成功的时候?在一次次成功中,无不迸发出教学艺术的火花。哪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过自己精心的创造?哪拍是点点滴滴的创造,那就是教学艺术的体现。问题是不少人没有留意,一次又一次的把它们轻易放过了。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等,均可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培养,惟独思维的深刻性难以解决。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步懂得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需要从世界观上加以解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上好讲读课,则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上好讲读课,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通过巧妙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讲读课上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状态之中;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讲读课上的所有活动,其效果都将大大降低,甚至变为无效劳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应按照认识规律,在教学中注意从感性认识入手,再提高到理性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入手,就是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不脱离其所在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从语言所在的较广阔的环境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生动形象的直观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就是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要从道理上获得具有科学性的理解。

就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而言,老师给予否定,学生未必心悦诚服,若是他们自觉地做出自我否定,则深刻、透彻得多。

上一篇:朱自清——文学大师的中学教师岁月
下一篇:程少堂:呼唤“文人语文”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