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广采博闻 > 影视之窗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越骑越快的自行车——电影《瓦嘉达》 2014-01-14 09:05:08  发布者:南枫  来源:《文学校园》2013.5

瓦嘉达_文学校园-中国教育文学网

 

 

 

片名:《瓦嘉达》(又名: 骑单车的女孩)

国家地区:沙特阿拉伯 / 德国

对白语言:阿拉伯语

编剧/导演:哈法阿•阿•曼索尔 

主演:黎姆•阿卜杜拉

片长: 100分钟

 

 

 

剧情梗概

  12岁的瓦嘉达和母亲同住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的近郊,尽管在传统守旧的环境中长大,瓦嘉达却和别的女孩不太一样——她活泼开朗,不愿意穿传统的黑色长袍,爱穿牛仔裤和跑鞋,喜欢听摇滚乐,为此她总是在学校里被校长罚站。更令人吃惊的是,她完全不顾世俗的观念,和小男孩阿卜杜拉十分要好,常常在放学后一起玩耍。

  瓦嘉达十分羡慕阿卜杜拉有自行车,她也十分想要有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好和阿卜杜拉来场比赛。可她刚跟母亲说,便遭到了断然拒绝,因为按照教义,沙特女孩是不可以骑自行车的。瓦嘉达知道,母亲现在心乱如麻,因为没有生下男孩,所以父亲有了另娶的理由,因此不常回家,这让母亲十分痛苦,可她依旧在尽一切努力挽回婚姻,千方百计讨好丈夫的家人。

  想要自行车的念头搅得瓦嘉达寝食难安,她来到出售自行车的玩具店,反复比较后选定了一辆价值800里亚尔的绿色自行车,她央求店主不要将它卖给别人:“我会凑足钱的。”好心的店主答应了。为了挣钱,瓦嘉达想了各种办法,她在学校里偷偷贩卖爱情歌曲的磁带和自己编织的足球队腕带,还为高年级的女生传递探视许可证,以便她们能和男朋友约会。可即便这样,她也只挣了87里亚尔。很快,她的“生意”被校长发现。校长本就看不惯特立独行的瓦嘉达,得知她的行为后愈加怒不可遏,她找来瓦嘉达的母亲,要她严加约束自己的女儿。

  几天后,校长宣布了一个消息,学校将举行《可兰经》背诵大赛,获胜者将获得1000里亚尔的奖金,瓦嘉达顿时觉得有了希望,她主动找到校长,表示自己将认真准备,参加比赛。瓦嘉达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在玩具店买了套学习软件,开始认真复习《可兰经》的词义,与此同时,她要求阿卜杜拉将自行车借给自己,每天在天台上练习,很快她就学会了骑车。认真复习的同时,瓦嘉达的生活中也发生了许多事:两个高年级的女生因为在学校偷看杂志而遭到重罚;与她同龄的女同学嫁给了一个20岁的小伙子;母亲的好朋友找了份在医院的工作,母亲便与她断了联系,因为那份工作要接触陌生的男子;地区的全民选举开始,而作为女性,她和母亲连靠近选举点的资格也没有;母亲发现她偷学骑车,忍不住大发雷霆……

  比赛那天终于到来,瓦嘉达过关斩将,从容地完成了词义解释和经文背诵,当校长宣布她获得第一名时,她激动得与身边的同学紧紧拥抱。校长问瓦嘉达准备如何使用奖金,她不假思索地表示,要用这笔钱买辆自行车。这个回答引起台下一片哄笑,校长吃惊地睁大了眼睛,“你真是不可救药”。随后她宣布,学校将以瓦嘉达的名义将这笔钱捐献。

  瓦嘉达回到家,发现只有父亲在家,他匆匆安慰了女儿几句便离开了。瓦嘉达忍了很久的眼泪终于流了下来。半夜里,瓦嘉达醒来,她来到天台,看到母亲落寞地抽着烟。母亲告诉她,父亲决定另娶一个妻子,“从今后这个家就只有我们俩了”。瓦嘉达无言以对,只能用拥抱安慰母亲。母亲说她已经知道了比赛的事,她很为女儿骄傲,“只要你头脑里有了一个念头,那就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的了。”她拉下电灯开关,天台一角停着那辆绿色自行车,说:“我把钱都花了,店主说,这是为一个执著的小女孩留着的。”

  瓦嘉达终于骑上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和阿卜杜拉你追我赶,阿卜杜拉脸上露出纯真的笑容:“长大了我要娶你。”瓦嘉达越骑越快……(摘自《文学报》  缩写/阿遥)

影迷热评

自行车:反叛的符码

    2012年夏季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次露面,《瓦嘉达》就受到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影人们的关注。原因很简单: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在沙特阿拉伯境内取景拍摄的电影,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出自一位女导演海法•曼苏尔(Haifaa al Mansour)之手。

    《瓦嘉达》是一部关于梦想的电影。12岁的小女孩瓦嘉达居住在沙国首都利雅得市,在这个国家,女性的欲望和诉求被深深压抑。她想要一辆自行车,但800里亚尔的价格,远非她所能负担得起。而横亘在她和自行车之间的,除了金钱,还有传统文化的禁忌——自行车只属于男性。她那思想还算开通,却依旧虔诚于教义的母亲试图打消她的念头,却没想到女儿另辟蹊径,试图偷偷攒钱以实现自己的愿望。学校组织《古兰经》知识竞赛,奖金丰厚。女孩儿动了心,收起了平日在学校里乖戾的作风,一头扎进传统的世界。在《古兰经》学习班,她并不出众,但为了筹到买车的钱,她还是坚韧地探索着这个生涩的领域。

    电影毫不犹豫地向我们展示了凝结在这个姑娘身上的无奈与吊诡。为了反抗,她率先臣服,对于宗教的稔熟,也成为她试图接近自由的唯一手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规训和自由,臣服和叛离,在这个并不曲折的故事里,找到了对峙的场域。这对矛盾,也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张力。

    曼苏尔镜头下的利雅得城,泛着单调的黄黑色。沙尘、土墙、简陋的建筑工地和小商店、男人们千篇一律的脸庞、女人千篇一律的袍子和面纱……在沉寂空洞的城市中,瓦嘉达好像一个被包裹在黑色蛹茧中的精灵,穿着匡威球鞋奔跑,望着簇新的自行车,眼中闪着光。电影结尾,赢得了比赛的她站在领奖台上。校长问,拿到了奖金你有何打算。她半认真半挑衅:“我要买一辆自行车”。全场的讶异后,校长擅作决定,将她的奖金捐献了阿拉伯世界的兄弟国家。瓦嘉达流泪了,这眼泪是导演的批判,是电影的锋芒所在。

在一次访谈中,曼苏尔极简地回顾了自己的观影历史和拍摄该片的不易。在这个举国上下没有一间电影院的国度里,辗转于电影爱好者之间的碟片成为她窥探世界的小小窗口。而现在,成为导演的她,也偷偷地躲在汽车里,控制着远处演员们的场面调度(因为在沙特阿拉伯,女性被禁止长时间和男性呆在大街上),几经艰辛,甚至捱过了宗教极端分子的死亡威胁,为身处异国的我们打开了这扇通往真实沙国的窗口。写到这里,我想,三年前,那些为了一睹世博会沙特馆月亮船,而不惜排七八小时长队的人们,似乎都应该好好地看一下这部佳作。毕竟,我们和沙国的距离,就好像4D电影和《瓦嘉达》一样遥远。(摘自21世纪网 柳莺)

上一篇:当日常遇到战争——评俄罗斯影片《穿越火线》
下一篇:原谅时光,记住爱 ——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

媒体链接